书单满天飞,如何帮孩子取舍?复旦中文系“人气”教授:阅读,也讲“因材施教”

青少年更应该找到能够和生命建立起联系的书,并且下功夫精读,因为这样的书会像朋友一样,伴随一生,在任何时候拿起来,都像是鲜活的个体,在和自己对话。

文 | 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第一教育 (ID:diyijiaoyu)  图 | 源自网络


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不是无书读,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不知道如何取舍。面对层出不穷的书单,如何为孩子挑选适合的书?时间有限,经典书读不过来怎么办?怎么平衡趣味的喜好和读经典的要求?

带着这些困惑,小编采访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

梁永安

去年,梁永安受“一席”邀请谈青年人的爱情观,金句迭出,备受追捧,一时间成为“网红”教授:

“以前你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可能是有一个好工作,学习成绩好,或者别人肯定你;但是初恋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另外一回事,‘美好’的定义变了。”
“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遇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彼此感受、彼此鼓舞;而不是说一个人过得没意思,认定别人是你的救星。”
“你如何评价前任,是衡量每个人自身的一面镜子。因为一个前任就是你的一段生活,总有某一些共同点、某一些东西让你们曾经走到一起,这是非常珍贵的。”

(摘自梁永安在“一席·万象”的演讲 

回到课堂上,梁永安在复旦一直享有极高的人气,他给本科生开的公共课常常爆满,经常有“粉丝”学生毕业了还抽空回去聆听他的见地。

在梁永安看来,阅读,就像教育中的任何其他科目一样,也是一件需要“因材施教”的事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经典作品,所有人一起往这个方向冲。可惜的是,当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对阅读差异化的引导比较少,也不够关注,导致孩子阅读普遍化、同质化的东西,却遗失了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精神源泉。

因此,他认为,在有限的时间,精读的意义更加重要,以阅读质量为上,从中体会到乐趣。

上下五千年文明,人类遗留下来的作品卷帙浩繁,如何阅读,获得最大的效益?

梁永安把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处于金字塔底的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奠定一个人最基本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这一类书的书目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在梁永安的眼里,《论语》、《老子》、《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李白诗歌、鲁迅小说等,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因而是中国典籍中必读的书目。

此外,孩子还应该了解《圣经》故事,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了这样的底气,才可能对接西方文化;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篇幅不长,却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孩子也要读一读;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平等的思想从此而来,亦是必读选项。

第二个层面是读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书,这些作品构成当代话语的语境,有助于认识世界。

梁永安建议,对青少年来说,文学和科学是同样重要的两个维度,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筛选书目。不过,和文学名著相比,科学作品的阅读,容易被家长忽视,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引导体系。

“比如,《万物简史》就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把最新的成果融入进来,让孩子从自然层面,对生命形成最基本的理解。”

如果说前两类书,主要是让青少年“涨姿势”,读得越多,知识越渊博,学习成绩可能越好的话,那么第三个层面的书,就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具体书目因人而异,不同背景、生活经历、个性情感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类书,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同身受,融入人的生命内部,甚至在遭遇困厄的时候,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梁永安解释,一本好书,并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是好书;相反,对一些群体来说,还可能损害很大。

比如,同样是文学名著,让高中生,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学生读《红与黑》,对于男主人公于连不择手段向上攀爬的情节,读了以后要么批判于连功利心太强,要么很可能产生想法,觉得于连只是最后一步没有操作好,才导致功亏一篑。

这两种想法都不适合青少年。

对于这部分人群,反而适合读另外一类书,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一个青年成长中有各种局限和障碍,但是越过艰难时光,最后达到自己向往的境界。

“相比之下,《红与黑》、《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类的作品,更适合走上社会以后读,对要创业的人有很强的探照灯作用。”梁永安说,阅读和精神成长息息相关。教育上讲有教无类,但是对于阅读,却一定要“分类”。

“好的书很多,适合你的可能就几本。”

在梁永安看来,阅读上的“因材施教”,是要在阅读和个体生命之间建立关联度,这正是当前中国教育最缺乏的一部分。中国教育的实用性比较强,应试教育就是其中的产物,背后则是竞争的欲望。

“真正的竞争欲望是好事,不甘落后而调动生命,但如果缺乏清晰的价值观,就沦为虚荣的欲望,一切只是为了不能落后于他人。”

梁永安表示,当下很多人就是这样,被环境所诱,把阅读当成抽象的教育目的,不管人处于什么时段和状态,都要读所谓的“经典”和“好书”。

而实际上,阅读应该和当前生活、特有的家庭和环境,产生互相激活的作用。

比如,孩子生活在有山有水的乡村,就要吸收其间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是互联网时代,接受的外部信息陡然变多,乡村孩子读的也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却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失去了自然的联系,对习以为常的世界反而不认识。

和个体生命产生联系的书,不是外界定义下的‘经典’。因此,家长和老师的作用非常关键,要了解这个孩子,为不同的孩子,选择适合的书目。”

在梁永安的眼里,不同群体读的书不尽相同,比如乡村来的,要从阅读中明白,珍惜自己的过去,不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家乡、过往渐行渐远,让自己的人生出现断片。

诺奖得主、挪威作家肯特·汉姆生的代表作《大地的成长》,以朴实无华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拓荒者的故事,其中的两兄弟,老大朴实,和土地共成长,最后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老二爱慕虚荣,最后因为浮躁焦虑而人生分裂。

“这一类书适合给这样背景的学生读。”

梁永安指出,对阅读“因材施教”,很大的一个参考点是从“缺失”的角度出发,缺失可以来自各个方面。

比如来自乡村的,经济方面可能有缺失;单亲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情感上有缺失;从小被父母包裹太紧,只有狭窄的知识通道,这样的孩子,视野和经验上存在缺失。

“为青少年选择阅读作品,要契合他们的内心疑惑,每个人在成长中有不同的缺失,你的缺失主导了选择,构成阅读的方向。

梁永安说,生活背景是重要的参考点,而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虽然生活环境可能相差不大,但是不同性格个性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精神滋养。

其中,内向型的孩子,尤其需要读两种类型的书。一种也是内倾型的,但很有质量,有孤独和沉思的能力。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俄国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天,对着火炉思考人生;又比如,卢梭的《一个孤独丧梦者的遐想》,是一个人的自问和自答;读屠格涅夫《猎人的笔记》,体会一片细小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的形态。

“内倾的人比较封闭,容易生活在狭小的空间,而一味地否定内倾,只会对孩子造成压力;相反,给他们看反思性很强的书,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内在拓展,扩大自己的世界。”

另一类书是让孩子知道世界的丰富。梁永安推荐开拓性内容的书,讲一个人走向外部世界,历经考验,获得巨大惊奇的故事。

典型的作品有以麦尔维尔《白鲸》为代表的海洋小说;或者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的《啊,拓荒者!》,描绘瑞典移民后代到美国中西部,建设新生活;杰克·伦敦的作品,表现的是在生活困境中,既珍惜生命又有很大的探险精神;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既有年青一代面对生活的焦虑感、放纵感、自由感,同时也伴有成长中的创伤。

与此同时,对于外向的孩子,就要给他们开一份不同的书单。

“外向的人不大能够注意到眼前生活的美,他们需要用微距镜头放大体会,而不是大的场景转换。”梁永安说,给外向孩子的读物,最好是切口小,但是内涵很丰富的东西,帮助他们用聚焦的眼光,细致地体会事物的意义和美好。

比如英国作家格雷厄姆创作的童话《柳林风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每一个动物都有缺陷,但是互相之间没有蔑视和排斥,经历很多事件还是在一起,感情很好,过着很有意思的生活。

又比如,海明威对场景和事物的感觉很细致,《老人与海》里面,有对星空和大海细致入微的倾听;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描绘乡村场景,观察很详细。

另外,散文更擅长对具体场景的刻画与捕捉,适合这类孩子阅读。

梁永安说,中国人正处于阅读的黄金时代。

“我们说中国是读书国家,有读书传统,其实在以前,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不过是读书人掌天下,文盲多了去。今天好不容易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终于有条件买书,愿意为书下单的人却不多,反而全民不阅读。”

在阅读的黄金时代,不读书可惜;因为浮躁和压力而贪多跑量,囫囵吞枣地读书,或者了解一个梗概,更可惜。

“一本书可以指向和带动很多书,读透比读多更重要。现代人读书可能密密麻麻一堆,背后的纵深却是没有的。”梁永安推崇“二分法”的阅读方式:读书+知人论世,除了读文本本身,还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

比如读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可以结合歌德的传记一起读。写这本书的时候,歌德自己是什么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与此对照,读者反观“我”现在生活在什么环境和阶段,“我”的生活重心是什么?

当读者打开自己的世界,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书的文本内容、背后的作者与社会产生联系,才算是读完一本书,把书的内涵和外延都读到了,蕴含在其中的知识、感情和能量全部读出来。

“现在很多书的前言、序言做得不尽如人意,显得同质化,千篇一律,比如对诞生于19世纪的书,都贴上资产阶级、资本、金钱、货币人格化等符号,而好的引导,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形、各种职业特点具体地点明。”

梁永安举例,提到巴尔扎克,人们想到的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很少有人说得上来,巴尔扎克的理想是当专业作家,但他在当时面对的情况是什么?有利的和不利的地方在哪里?

与此同时,一本书也可以变成很多书。有的书后面会列参考书目,还有的会有推荐阅读。比如阅读《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的同时,描写那个时代法国女性生活的还有哪些好书?描写暴发户状态的有哪些好书?

因此,阅读还可以在和同类书籍的比较和分析中进行。

“精读的过程,包括作者生平、背后的历史社会、有质量的评论、和同类书的比较阅读,选一本书下功夫,这本书一定要和个体有特别对应的关系。”

在梁永安看来,这样的书,踏踏实实地读上一本,已经足够,有余力的,读上2-3本,读过以后,再看其他书,感觉会不一样,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会感受到明显的提升。

“青少年更应该找到能够和生命建立起联系的书,并且下功夫精读,因为这样的书会像朋友一样,伴随一生,在任何时候拿起来,都像是鲜活的个体,在和自己对话。”梁永安说。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