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教育行业,探讨教育热点 ——复旦大学EMBA教育行业沙龙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EMBA教育行业沙龙精彩回顾。

图、文 | 复旦大学EMBA提供


2019年4月26日,复旦大学EMBA携手中信证券,举办了教育行业沙龙。本次沙龙中,八位教育行业大咖轮番登场,演讲内容涵盖时下教育热点,话题涉及学前教育、中高考政策、国际教育及K12多元化布局等热点内容。演讲嘉宾睿智观点频出,场下听众掌声不断,会场中碰撞出热烈的思维火花。菁kids也应邀来到现场,现摘录其中两篇演讲节选与读者分享。

融合中西,和谐发展——协和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节选)

演讲者:陈晓韵(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创始成员 、协和教育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海富幼儿园总园长、复旦大学EMBA校友)

协和教育的办学最初是从学前教育开始的,1994年举办了第一家幼儿园:天地幼儿园。至1998年海富幼儿园开办,协和教育在国际化教育办学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从幼儿园走向第一所中小学,之后开始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方面的探索。

2003年我们开办第一所中小学的时候曾认真地思考过,我们究竟是办传统的民办学校,还是走一条创新之路,引入国际化办学理念和课程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实践?

在2003年举办第一所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大胆把学校设置成“双部制”学校,国际融合部和国内部并存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协和的中小学校区,基本都是双部制模式。这样的创新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积极推动了中西教育观念、教学策略、学生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同一个校园里,让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团队能够最大程度上相互融合和碰撞,并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到2019年,协和旗下已有幼儿园40所、中小学11所,今年又会迎来新的成员: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青浦协和幼儿园,以及合肥协和双语学校和幼儿园,都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设置。

“融合中西、和谐发展”作为协和的融合办学理念,是知音协和教育集团构建教育体系、奠定理论方向和组织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坐标,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实现:

  • 中外校长共同管理
  •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 中外课程相兼互补
  • 中外学生交流互动

每一个教育机构的使命都是培养学生,而协和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全面和谐发展的未来优秀公民。所以我们从自身课程体系出发,提出了“全人教育计划”,关注幼小、小初、初高不同年龄段衔接。

除了双语言、双文化,我们的学生还有多通道选择。学生进入协和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属于基础课程,在中考之后可以参加国际高中学习,国际高中阶段我们目前有IBDP课程、加拿大BC课程、美国高中课程以及AP。 我们的初中以及以下阶段满足义务教育需要,开发了融合创新的“协和课程”。高中阶段主要是以国际升学为导向,提供国际课程。

从举办第一所民办学校到如今管理着40所学校,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整合以及资源共享,最大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及优质教育实践的推广。目前协和集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类服务,设立了十大部门以保证集团及下属学校的高效运营和健康成长,这十大部门包括:学前管理、学校管理、研究中心、战略发展、信息技术、后勤督导、人力资源、市场宣传、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目前协和教育集团总部职能部门所提供的专业支持能够助力校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又能够将各学校的成功经验提炼出来,推广到其他学校,形成了一个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一个团队的成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协和体系外有很多老师有很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这些老师很难直接融入协和的学校,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发展和家校服务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为了能够满足校园自身的发展步伐,我们在集团内建立了自己的培训体系,涉及各个部门和条线:有适合中小学骨干的星计划,幼儿园骨干的青蓝计划,新教师的佛年杯,校长和园长的国内外培训,教师多层次的国内外培训,以及后勤保障团队的专业培训等。

最后,总结自己在协和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我认为瞄准未来才能走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前列。协和教育依据国际化教育的先进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必须看到,过去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是在市场需求、区域特点、政策时效和努力探索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取得的。

未来,国家对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文化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特别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凸显;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扎根中国、拓展视野、增强能力、全面发展,将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在智能化发展的作用下,产业和工作性质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将更加注重创意、创新和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艺术和精致等要素,将更多地渗透到产品、服务和生活之中。学校将变得更加开放,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统一性和个性化、校本化和专业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等界限都会加快打破,教学、管理和评价将会在新的平台上融为一体。

 

从藤校牛蛙成长案例看国际教育规划(节选)

演讲者:黄斌

今天我的话题是: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留学,尤其是低龄赴美留学的趋势是怎样的变化的?

从80年代以来到最近几年,随着竞争愈演愈烈,我就发现学生要想去最好的美国本科,以前需要去美国最好高中,现在需要去一个顶尖的美国初中。美国初中本身招国际学生的住宿学校又比较少,基本上是9所学校,9所学校当中有3所男校,剩下6所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这个时候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客户从最早高二高三变成了初二初三,现在我们有很多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开始准备。越来越多家庭考虑选择走读学校,走读学校竞争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激烈,同时走读学校每一个年级都有,所以学生选择面更广。

带来一个问题是家长需要陪伴,由此带来很多现实问题,这是一个变化,还没有形成趋势。我个人判断也很难形成趋势,因为有很多现实困难。但是我们环顾四周想想周边朋友,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积累,越来越多出现像发达国家一样父母双方只有一方工作,另外一方在家里教育,这个趋势是越来越明显的。这个趋势能否在留学方面转变为越来越多妈妈或者是爸爸不工作,带孩子去美国读走读学校?这是是有可能,但是这个目前群体很小,很难形成大趋势,但是这个变化和这种方向是实实在在的。

既然竞争已经这样了,我们能做什么准备?最可以预测的就是标准化考试,此外就是选择学校。一个顶尖的学生可以去前10的美高,也可能去前30的美高。如果你去前10的学校,这个学校本身一年十几个哈佛、耶鲁,10个斯坦福、20个哥伦比亚大学,他不多你一个不少你一个,而国际学生捐款的概率可能性和金额是最低的,所以它为什么要把宝贵资源耗费在你身上?

但是如果一个学校五年没有录取哈佛,你作为国际学生成绩很好,这个时候学校一开始招你进来他就知道你是他的重点对象。比如你提出想做一个数学俱乐部,哪怕学校已经有两三个数学俱乐部,他仍然会答应你成立一个自己的数学俱乐部,这样情况下你的领导力、课外活动都够了。学校在你快申请的时候给你写推荐信一定是最好的,在不作假的前提下一定是夸奖你。申请大学、申请美本所有的要素是什么?就几项,成绩、自己的努力、打分给到最好、课外活动弹性给到最多,这样申请上顶尖大学的概率就大很多了。

活动方面,主要包括体育和艺术,还有参加公益性组织和实习之类。一个核心原则是尽量做出自己的特色。运动方面,可以考虑学习攀岩和高尔夫或是壁球,学习篮球、田径、游泳很难有一个很好的成绩,很难在申请中加分,因为这些运动在美国玩得太多了。像冰球、曲棍球,还有马术,这些对设备场地要求很高,如果你可以满足条件,能够让孩子有规律地学习,也很好。同样活动实习也是这个原则,尽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美国社会主流要求。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