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响起了枪声|谈谈美国校园控枪与种族矛盾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背景,我访学的大学城治安非常好。安全系数排名列本州第一,在美国全国也能居于前列,我租住的公寓在校园附近,不夸张地说,可以夜不闭户。各级学校校园对枪支零容忍,禁止枪支进入校园建筑物内,学生持枪进校园,绝对是被禁止的行为。

去年9月的某一周里,我所在的大学城里发生了两起枪击案,并且都涉及了高中生。根据新闻报道,第一起案件纯粹是熊孩子捣乱,偷了家里的枪带到学校,结果在公交车上擦枪走火,误伤另外两名高中生。第二起案件发生在一所高中附近,午饭时间,一名高中生在离学校几个街区的地方受伤,警方逮捕了三名嫌疑人,其中一名也是同校同级高中生。

当枪击案发生时,新闻浓墨重彩,该校家长们蜂拥赶到学校,希望提前接自己孩子回家。然而,这件枪击案的后续报道不了了之,什么原因引起了枪击案?三名嫌疑人是否被判罪?为什么媒体揭示了第一起枪击案的原因、却不肯继续报道第二起枪击案呢?

原因就是“政治正确”。第一起枪击案是一场意外,归结于父母管教不力,熊孩子误操作伤害了朋友。要杜绝这种现象以后再出现,端赖父母自己的修行。受害者固然值得同情,但说到底是运气不好,嫌疑人并没有主观作恶意图。这个世界上,意外防不胜防,根本无解,所以媒体公布了整件新闻的来龙去脉,读者也许对嫌疑人会产生反感,但不会产生仇视。

第二起枪击案原因复杂,警方公布的三名嫌疑人照片显示,他们都是黑人,受害者种族身份未公布,只知道是15岁的高中生。照常理推断,在学校吃过午饭后,一名高中生走到离学校几个街区的地方,被三名嫌疑人枪击(其中一名还是同校同年级高中生),整个事件里只有这一名学生受伤。这件事情,怎么看也不大可能是意外,很可能是过往认识的熟人来寻仇。

如果媒体公布这起枪击案的前因后果,很可能引起种族间的仇恨与不满。“你看看,又是黑人搞的事!”“黑人父母怎么管教孩子的?高中生一言不合就开枪?还带着校外的人来寻仇?”类似言论很容易造成社区撕裂,因此,媒体放弃了后续报道,相关事实石沉大海。

这就是今天美国媒体奉行“政治正确”路线的反面案例。意外值得大书特书,有预谋的犯罪却因为顾及可能引起的种族矛盾而被放弃了。

第二起枪击案里,相关新闻报道并没有用文字描述过三名嫌疑人的种族特征,比如,“他是一名15岁的黑人高一学生”这种话绝对不能出现在新闻稿里,虽然“黑人”是从这个学生出生那一刻就伴随他终身的生理特征,也是他最重要的外貌特征,但是,新闻稿可以提他的年龄(15岁)、年级(高一)、社会身份(学生),却要直接删掉“黑人”二字。

媒体公布了三名嫌疑人的照片,读者只能凭照片自行判断他们是黑人,这个结论是读者自己得出来的,可不是媒体总结的。至于,第二起枪击案的受害者是不是黑人?第一起枪击案的嫌疑人和受害者都是不是黑人?那要靠读者自己想办法了,媒体不能说。在“政治正确”路线之下,美国媒体遣词用句相当谨慎小心。

也许有读者会问,你为什么要提第一起枪击案涉案人可能是黑人?难道你歧视黑人?我知道,美式“政治正确”的写法是把凡涉及种族的词语能删就删,不能随便提人家的种族。这种“政治正确”有虚伪的一面。作为美国社会的观察者,我没必要把自己也伪装得跟当地人一样虚伪。事实上,到了关键时刻,这种虚伪的面纱会被撕下,不同种族间的矛盾冲突浮上台面。

两起枪击案过了五个月之后,我们学区召开学监跟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会。这种沟通会的时间地点事先公开,谁都能参加,本意就是增强双方沟通了解,共同促进学区发展。

本周一的沟通会上,学监公布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今年6月份之前,学区内6所高中将随机采用可移式金属探测器检查学生,力争把枪支拒绝于校门之外。金属探测器并没有固定安装在学校里。6所高中的学生们,每天上学时,有可能碰到随机抽查,学生们通过金属探测器才可以进入校园,拒绝被检查的学生将被视为违反学校规定而受到惩罚。

去年9月第二起枪击案所在的高中,自枪击案之后已经采用了金属探测器随机检查学生,至今没有再发生枪击案。于是学区才决定把这项措施从一所高中推广到全部六所高中。

面对学区的这项规定,作为一名外国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措施有效吗?第二起枪击案发生在校园之外,就算把枪支拦在校门外,也不能阻止第二起枪击案里有学生受伤啊。学区回应是,我们必须接受现实(暗指美国自由持枪的现实),没有完美的方案,我们尽量把枪支拦在校园之外,最大程度保护在校学生的安全。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这项措施要花多少钱?学区经费能支付吗?为了应付可能而来的检查,学生要不要提早到校?新闻解答了我的疑惑,整个学区估计投入几千美金就能购买所需设备。人力成本另算,但是检查人员可以外包给专门的保安公司来做,或者由本校教师临时充当,每天的检测估计半个小时之内结束,学生无需提早到校,付给相关人员的费用不会高过设备费。

作为外国人,我质疑的都是这项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本地家长的反应呢?不得不说,外国人就是把握不了本地人的心思啊!学语言容易,掌握本地人的文化心理,难于上青天。

周一沟通会上,本地家长和学生最反对这项措施的理由,就是“它将不公正地伤害有色人种学生”。电视新闻小心翼翼地遣词用句,“unfairly hurt students of color”,可是,电视镜头里展示的愤怒的学生与家长,报纸新闻图片里的反对人物,无一例外清一色都是黑人,你看不到白人(大学城里人口最多的种族)、拉丁裔(大学城里人口第二多的种族)、亚裔或其他族群的身影,只有黑人家长和学生在抗议。

美国媒体报道“政治正确”的表现之一,就是平衡展现冲突双方的观点。电视新闻采访了学监和校长,也要采访反对的声音,这时候,电视台找不到一个白人、拉丁裔、亚裔或其他族群发出反对的声音,只能采访到黑人抗议者。

一项针对所有学生的措施,怎么就会只伤害黑人学生而不伤害白人学生?那是因为,双方心知肚明,只有黑人学生会带枪去学校,去年9月两起枪击案的涉案人都是黑人。所以,黑人才会认为,这项措施针对自己族群的孩子,而不是针对其他族群的孩子。

于是,在激烈冲突的时刻,校园枪支安全问题背后的种族矛盾才浮现了出来,美国媒体不能刻意点明冲突双方的种族背景,只能让读者自己看自己体会。

黑人家长的抗议声音显得有点站不住脚,学区一再强调,哪天检查哪所学校,只有校长和老师们提前会得到通知,学生将毫无准备面对金属探测器的检查。所有学生不分种族,都必须通过检查才可以进入校园。

我们学区不是本州第一个采用金属探测器的学区,几百英里外的另一个学区早在几年前就采用了这一措施。你没有猜错,黑人学生是那个学区里人口最多的族群。从那个学区转入我们学区的一个黑人学生对着电视镜头表示这种检查令人不愉快:“每一天,我都要走过金属检测器,每一次,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罪犯。”

学监表示,经过去年9月两次枪击案,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是我们的失职。试点金属探测器的那所高中所在的社区,普遍表示欢迎这项措施——是啊,黑人是那个社区以及我们整个学区的少数派,欢迎这项措施的家长们,肯定不包括黑人。

如果真按照学区里每个家庭一票来表决,估计这项措施还是会被采纳执行。所以,黑人家长的抗议归抗议,他们也知道自己有权力表达反对声音,却没有力量阻止这项政策被执行。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黑人家长都反对这项措施,也有黑人家长表示支持。另一面的事实是,其他族群的家长都跟我的反应一样,在质疑这项政策的有效性,只有部分黑人家长在质疑这项政策会不会加剧种族分裂。

出于保证学生人身安全而推出的一项措施,却引来了种族歧视的矛盾斗争,这个戏剧冲突,让我首次感受到了美国控枪的艰巨与复杂性。

如果周一沟通会的争执再深入一下,估计就应该讨论,在本州,为什么只有黑人学生带枪去校园?这是偶然个案,还是黑人家长对自己孩子过分纵容缺乏管教的表现?这是美国社会体制的问题,还是社区文化、家庭培养、校园教育的疏忽?

美国很多出色的社会学者人类学学者,经过艰苦研究都认为,黑人的问题(比如贫困、犯罪、吸毒等)并非由黑人文化所造成,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的结果,由此造成的恶果需要由普通美国公民来承担。学者著书立说,呼吁普通公民为消除种族歧视、弥合族群撕裂而努力。

任何事情,如果扯到结构、制度、文化这种宏大概念上,未免过于抽象。学者的良苦用心,也是“政治正确”的体现——凡是把黑人的问题归于黑人自身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根本没有发表机会。

究竟是校园安全第一位,还是种族和谐相处第一位?我们所在的学区快刀斩乱麻,生命安全第一位,未成年人持枪本来就是非法行为,任何枪支都不应该进入校园。

我们学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成年人没有持枪上街的习惯,所以,学区一直严格执行校园控枪政策。这次的金属探测器事件,是以往控枪政策的延续,毫不奇怪,这项政策能够在我们学区得到执行。

可是,美国还有很多地方暴力犯罪横行,种族因素隐含在很多犯罪行为背后,有些大学也在讨论是否允许个人持枪进入校园建筑物这个话题,有些地方缺乏控枪传统,反而鼓励私人拥有枪支。那里的高中生及其家长们,很可能推翻金属探测器检查学生的措施,也因此可能生活在暴露于枪支之下的高风险环境。

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的痛,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如果不能让各个族群和谐共处,美国注定无法再次强大。


作者:陈阳,高校教师,海淀家长,现在美国中西部某公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