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一群学校很freestyle 

Other Innovative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在信息爆炸、崇尚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的标准化、规模化学校教育产生质疑,并进行着一系列的教育尝试,例如: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英国的“先锋学校”(pioneer schools)、台湾的学校形态“实验教育”以及大陆近几年在体制外不断冒出来的创新小微学校等等。这些创新学校在教育理念、运行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有的强调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有的主张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活动参与;有的注重自然教育和实践。本文通过6个国内外创新学校案例,带领大家走进这群听说“很自由,很freestyle”的学校。

文 | 徐婉茹  编| 张欢  图 | 来自各学校官网


THINK Global School:培养世界公民的“移动高中”

创办时间:2010年

学  段:高中

学校特色:

真实情景中的学习发生

学校在全球范围招生,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种族、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每个学生贡献各自独特的视角。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包容,并发现人类共享的核心价值。

学习内容是全球化的,没有科目的界限。在3年时间里,学生要在12个国家生活。每学期,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了解当地文化并阅读该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自然科学,同时参与当地的慈善和志工活动。学生通过帮助当地土著部落来捍卫其土地权,学习如何使用外交策略;基于人类学的一手资料,拍摄关于世界各地传统问候仪式的纪录片;利用数学课中的建模技术,来分析解决潜泳时遇到的生物学问题………在这里,学生不仅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而且就在世界中学习,探索未知的热情,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严格的学术标准、对前沿尖端技术的关注、4:1的师生配比,一起创造着超越传统教室的360°完美教育体验。

Egalia Pre-School:一所没有性别差异的学校

地理位置:瑞典,斯德哥尔摩

创办时间:2015年

学校特色:

突破性别之外的可能性

学校致力于将孩子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中解放出来。学生学习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自我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发展。教师会避免任何有性别差异倾向的称呼和标签,对男孩和女孩不用区别性的“他”(he)和“她”(she)进行代称,而是直接称呼学生为“friends”,或者使用一个更为中性的代词——“hen”。

学生的教材也被精心筛选,传统的《睡美人》和《灰姑娘》这样的故事常常会被排除,以避免有任何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在读书和讲故事时,有时老师甚至会改变故事的角色,比如让童话中的公主去拯救王子,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告诉学生,要通过他人的行动和个性而不是性别刻板印象来判断他人。学生被鼓励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玩具,如果孩子自己愿意,男孩也会被允许盛装打扮和玩洋娃娃。

如果说数百年前的男女同校是教育中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Egalia Pre-school无疑将性别平等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突破着传统的二元化的社会性别视角,试图给学生呈现更广泛的选择光谱和更为分丰富的生活可能性。

道禾学校:融合东方美学的教育实验

地理位置:台湾地区

创办时间:1996年

学段:K-12

学校特色:

体现新美学的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设计独具匠心,透露着其对自然与人文的理解:东方元素、生态校园、自然本质。校园内部有竹林、湿地、生态小河、荷莲交错的水生植物园区,自然学习农场、户外探索冒险(PA)设施等。校内还设有森林教室,布置着黑板和桌椅,供学生随时在户外上课。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精心的规划设计使得生活与学习如同画卷展开于眼前。

东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

自创办以来,道禾致力于打造出一个以东方美学、华人文化为学习内容的K-12书院体系。学校在教学方面强调“求难、求拙、求慢、求少”“把经典变成生活”“一理通、万理澈”,这些教育理念蕴含着创办者对东方教育哲学的长期思索与实践。在具体课程方面,学生按二十四节气生活,除了每天上午的传统主科(国英数社自)课程,下午习茶道、剑道、琴棋书画、金工木工等,在参考中国传统六艺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新六艺”课程。此外,倡导每位学生练习一年爬一座山、认识一条河,在一亩田中耕种稻作。

打造零到百岁的学习生活圈

当前道禾实验学校包括K-12整个学段。2018年8月正式开幕的三代塾,是道禾打破学校教育框界的新尝试。整个建筑群包括托婴中心、幼儿园、中小学,二、三楼设有射箭场、古琴室兼表演厅、游泳池等道禾标准配备,并比邻产科医院、月子中心。此外,三代塾有餐厅对外营业、活动空间周末开放,希望促成家庭中三个世代同堂活动、又互不干扰的学习和生活。在这里,除了孩子学习,也规划爸妈、爷奶的课程,如做手工面包、做弓箭、学射箭、练八段锦、参加读书会讲座等。希望打造零到百岁的终身学习生活圈。

AltSchool:一所立志于改变人类未来的学校

地理位置:美国,旧金山

创办时间:2013年

学段:K-8

学校特色:

开放式组织和个性化教学

这里没有校长,没有自助餐厅,没有走廊,没有报告厅,也没有上下课的铃声提醒你该上下一节课了。取而代之的是,AltSchool只有一间位于城市街道旁的店面作为校舍,教室和办公室也都是完全开放的空间。

学生按照年龄大小,每人可以得到一本iPad或者Chromebook。在名为“My AltSchool”的数字平台上,记录着每个学生一周的“专属任务清单”。这些任务由20-25名老师根据学生特长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其中包括引导学生练习口语、快速回答或者观看在线视频、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数学比赛等。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想做的项目、想读的书、想参加的活动。

“学校+实验室”的开发模式

在学校后台,一个39人的工程师团队随时待命,修复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以尽可能缩小技术使用者(学生或老师)和技术构建者之间的认知鸿沟,让技术更加贴近用户。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所微型研究和开发实验室,工程师和教师们一起合作开发着21世纪的全新教育模式当前。

2017年底,出于多方面的考虑,Altschool关闭了两所自营学校,一时间引起巨大争议。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与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前期所开发的个性化课程软件更大范围地推广到美国的公立学校中去。这意味着当前Altschool的运作模式正在发生新的转型。这所立志于改变人类未来的学校的前景如何,仍需我们拭目以待。

Green school : 热带雨林中的绿色学校

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创办时间:2008年

学段:K-12

学校特色:

可持续的绿色在地教育

学校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热带雨林之中,其主体呈开放式结构,以当地天然的可再生材料作为建材。校舍主体结构由竹子搭建,斗笠状的屋顶由水稻秸秆和茅草等构成,既能遮阳挡雨,又具较好的采光和通风结构。教室内的黑板、桌椅等设置也由竹子做成,校园内的人行道就地取材,由石块铺成,避免水泥沥青等有较大生态影响的建材的使用;学校采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功能方式包括光电板、小型水利发电机和生物能源等。

学校学生组成多样,除20%的当地学生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Green School,举家搬迁至巴厘岛。学校本身也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社区。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有机生产农场,每位学生拥有一畦自己的蔬菜地,每个班级有他们自己的花园或者果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己规划土地、播种照看作物、收获烹饪食物整个完整的环节。除了常规的数学和语言教学,学校还提供烹饪、园艺、创意艺术以及巴厘岛人传统的泥地摔跤等课程,以及可持续研究、碳足迹分析,水研究、有机农业和园艺等一系列研究项目。

Brightworks : 这里的教学有点酷

地理位置:美国,旧金山

创办时间: 2011年

学    段:K-12

学校特色:

开放的学习空间

校园是由一个9000平方英尺的废弃食物仓库改装而成。在这个仅有混凝屋顶的开放空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灵活设计和改造。

丰富的课程内容

学习并不限于学校,公园、图书馆和大自然也是学生进行日常探索的重要空间,户外旅行也是每学期的重要学习环节。打破学校的围墙,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使学生发现学习无处不在、学习伴随终身。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具、材料和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基于深度探究的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例如:造模型小船、做光学实验、拆卸家用电器、完成艺术计划……K-12的孩子们可能在同一天内参与所有这些事情。

密切的社区的联系

学校鼓励社区和家长参与。在每周一次的社区午餐(community lunch)中,学校邀请来自社区和家庭的志愿者为学校制作特殊的丰盛午餐。从屠宰食材、制作奶酪、切蔬菜到餐桌布置,学生们全程参与到食物准备过程中。他们不但认识到食物的生产、准备和消费的完整过程,也在餐桌谈话中,熟悉自己的社区、认识新的朋友。

如果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创新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花园,以上我们所采撷不过是几朵绚烂的倩影,但也足以管中窥豹,让我们一瞥今日如火如荼发展的创新学校的整体样貌。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教育与生活、自然、传统的关联和重塑,也看到现代的科技化思维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尽管教育创新的形式千姿百态,但其背后都离不开对教育价值的重新思索和越来越多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关注。

笔者认为,真正好的教育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对人的关注,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当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过程一定也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这个程度上说,所有的教育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莫不是对人性的呼唤和回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批创新学校的发展很可能代表着我们未来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徐婉茹
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在读,关注教育、热爱文艺的90后大龄女青年一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