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赢家,它是一点点输掉的过程 |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父母养育论坛现场回顾

文 | Zoey  编 | 张欢

 

顶着“天才少女”、“百万公众号大V”、“中信畅销书作家”等头衔的伊姐(周桂伊)是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她从大学开始就频繁与艺术圈、学术圈、演艺圈等名人大咖互动交流。同时,她也是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在面对孩子的教育以及择校的问题,她也曾焦虑和不安。2月24日下午,在菁kids主办的JISE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父母养育论坛上,她以作家的独特视角以及丰富的采访经历,给现场观众分享了她对教育、择校以及人生赢家的认识。

 


什么才是人生赢家?

“给大家讲一个我前天听来的小故事。一个孩子在报考一所很好的学校时,当面试老师问他有没有信仰时,这个孩子回答说:‘我没有信仰,我特别烦你们这些大人信什么基督教、佛教,我就是信仰爱。我觉得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也特别爱他们,在一个特别有爱的环境生活,我觉得很开心。为什么老要想那么深刻的问题。’最后,这个孩子被录取了,因为那就是老师特别想得到的答案。你问我什么是人生赢家,如果我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答案,他就是人生赢家。”

 

伊姐是一名职业作家,她称这份工作的内容就是把人类的过往一个个单列出来分析。当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样本时。她发现原来幸福的样本并不多,这让她对人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我做了十几年的采访,采访过王石、刘嘉玲等名人,很多人都有过人生低谷。我记得当年采访黄轩的时候,他还特别年轻,在当配角。那一年,他同时失去了外公、姥姥、爷爷、奶奶四位将他带大的老人,这个事情将他的内心击垮了。在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我采访了他,看到了他内心真正的伤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很多伤痛在生活,这个伤痛不需要跟别人交流,但是一定要面对它,要知道都是带着伤痛生活的人。”

回到人生赢家这个问题,伊姐认为人生没有赢家,人生是一个慢慢失去的过程。无论过程如何,我们的人生都会走向同样的一端,就是输掉。伊姐有一个哲学家朋友曾对她说过一句话,她很喜欢,这位朋友说:“我们走过的所有路,最后都通向一个目的地,就是死亡。所有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沿路的风景才重要。”

丰富的采访经历也让伊姐看到,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想要成功,大部分人只是想过一种快乐、平静且相对自由的普通人生活,只是被不同的几率、运气被推到了我们看到的位置。这特别是像一个人想喝可乐,但是买了一瓶打开后中奖了。他不是为了那个奖而去喝可乐,而是因为他渴。 

精英家长眼中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普遍非常焦虑,包括伊姐自己。谈到其中的缘由,伊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父母的成功本来就是一件幸运的低概率事件,包括她自己。第二是因为环境真的改变了。所谓环境改变,就是上一代的生活贫富差异不大,大家都没有很多选择。但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变化最大的30年,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第一次赤裸裸地看到了阶级是怎么回事,看到了孩子与别的孩子在起点上有什么不同。选择多了,烦恼就多了。

既然如此焦虑,那么父母是否还应该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呢?伊姐的答案是必须要努力。“《燃点》这部电影里有一段台词,说的是如果你说中国阶级不流动,那你一定没有活在中国。这句台词很真实,但同时我也觉得中国的阶级流动不会超过十年。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因为你今天的努力,很有可能是你孩子日后努力20年也无法达到的阶段。所以,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教育焦虑,不是凭空的人为制造的焦虑,它一定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我们要正视这一点。”

那么在无法避免焦虑的状态下,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教育?伊姐的回答很直接:“都2019年了,如果你想拿一个文凭给孩子一辈子做保障,那你太天真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一个文凭能够保证你的孩子出来之后,成为你想象中的人中龙凤。所以我劝大家不要想象孩子未来,因为你根本想不到。”

她认为,好的教育就是家长能够激发孩子内心对他生命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并且能够完整地保留自己人生的体验。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热爱,并不断为自己内心专注的东西奋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标准。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学会不断地反省,并且与自己做最好的朋友

是否能接受一个只在台下鼓掌的人

事实上,中国的精英家庭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作为精英家庭的范本,伊姐是如何看待这种内心期望的?在演讲现场,伊姐坦言,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谈论投入这个事情,有点太功利了。但她也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家长对孩子付出命悬一线的力量,将来必定会让他用命悬一线的力量来回馈,这一定是对等的。

“我曾与今天上午的论坛嘉宾Jennifer讨论过这个话题。如果养大一个孩子并且让他从名校毕业,需要花多少钱?Jennifer的答案两千万人民币。你能不能接受花两千万培养你的孩子,到最后他没有赚回两千万?如果你不能接受的话,劝你不要孤注一掷。”

“其次,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份没有回报的付出的话,那你肯定会问我,这么费尽心机地培养这个孩子意义在哪里?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看,我真的觉得人生本质就是一个过程,你愿意花钱培养孩子,同时孩子也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跟他一起看那些你人生当中从来没有想象过的风景。”

那是不是说伊姐对孩子的未来真的没有要求呢?如果她的孩子只是一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的人,她现在的付出是否还有价值?

伊姐的理解是,她认为人这一辈子最后的命运全都是鼓掌。“年轻的时候我们为朋友鼓掌,为对手鼓掌。当我们老去,看到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光彩,最后可能连健康都保不住,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就是自己最后的观众。所以无论你怎么教育你的孩子,需要让他学会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别人以及为自己鼓掌。”

有这样的认知与伊姐的家庭有一些关系。她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被家长们寄予厚望。在整个家庭的关注下,以及父母的推动下,伊姐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离开小城来到北京后,她发现北京的牛人太多了,这种落差让她一下就冷静了下来。

“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断实现阶级突破的普通人。就像我们想买一个学区房,虽然你可以做到,但并不是轻而易举。而学区房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呢,是可以轻而易举买好几套房的人。所以,北京这样的地方非常让人清醒,你会意识到你谁都不是,你的孩子也谁都不是。”

 

教育不止择校,更是思想的碰撞 ——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首日盛大开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