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硬核!历史老师眼中的罗马果然不一样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民族,无数文明涨涨落落,而其中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是少数。能以自己独特的文明力量撼动整个世界,塑造一个全新时代的,更是凤毛麟角——能做到一次已经可以傲视天下,而意大利这片土地做到了两次!

文 | 罗劲松 图 | 罗劲松、google


我是一个经常旅行的人,也是一个单身爸爸,因此我的每一次旅行,本质上几乎都是为了儿子。但是这一次,却是为了我自己。

意大利是个太具诱惑力的地方,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故事与画卷——我想我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朝圣的,这个国度对我来说就如同雪山与麦加。

亚平宁,既是一座山脉的名字,也是一个半岛的名字。亚德里亚和古利里亚两片海水托举着亚平宁,阿尔卑斯山则冷酷地将亚平宁同欧洲隔绝开。这是一片注定要神奇的土地,所以维纳斯才指引她的儿子埃尼亚斯舍弃爱情漂泊万里而来,马尔斯才会让他喝狼奶长大的儿子罗慕洛斯建起永恒之城的罗马。

罗马,是神话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朝圣开始的地方。8月初是意大利也是欧洲最热的日子,企图来避暑的我们一下飞机就领略到了地中海的热情——意大利是阳光的,意大利人也是阳光的,阳光主宰了这里的一切。抬头看去,是阴霾的北京难得一见的,最清澈的蓝天白云。俯下身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树叶的表面敷着一层蜡质,避免阳光蒸发走了水分。我们这些游客也如同那最纤弱的鬼魅一般,四处寻找着阴影,躲避着太阳。生而就在这阳光之下的意大利人,则对此毫不在意,肆意地在阳光下灿烂地行走于微笑。

而就在让人炫目的阳光灿烂之下,历史与艺术扑面而来。

罗马是这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直到今天从未真正衰落过,而且没有移动过位置的、世界上唯一一座大国都城。孟菲斯、尼尼微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伦敦、巴黎要晚上许多世纪,长安不但移动过位置(汉唐时代的长安城并不在同一地点),而且今天已经不再是中国的首都了。只有罗马,是真正的永恒之城,不落之城。在这座城市里,你每跨出一步,都是时光的穿梭。

每一个踏进罗马城的游客,都会去到三个必玩儿之地——斗兽场、万神殿和梵蒂冈。不过严格说来,这三个名字不是一个平面上的概念:斗兽场与万神殿是属于古罗马的,两千年前的上古遗迹。而梵蒂冈是属于教会的国中之国,真正的重要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修建的。他们无论在历史时期与政治性质上都不是一个范畴内的。

换一个角度说,这三个地方实在是太有名,介绍他们的著作与文章实在是太多,我反而不想在这里多费笔墨。至于这两栋建筑的漂亮图片,网络上也是数以万计,就我这手机拍摄的水平,也不想拿出来献丑了。

真正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希望大家明白这两栋建筑都是两千年前的作品了,虽然之后屡有修复与加固,但是破坏总是比保护要多得多。两千年的天灾人祸,早已让它们面目全非。如果你在之前看过了太多网络上面关于它们的美图,那见到本尊之后,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

斗兽场的残破其实众所周知,但是如果你认为那只是一只漂亮的青花瓷碗摔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依然能艳丽如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斗兽场遗址之中,你不会看到任何华丽的壁画、精美的雕刻,只有斑驳粗糙的巨石而已。远观雄伟,近看就只有叹息岁月无情了。

特别要提上一句的是,咱们中国人习惯将它称为斗兽场,而它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圆形剧场,在这里不只会有残酷的角斗表演,还会有希腊式的戏剧演出和政治性的公众集会。而所有这些表演,在帝国灭亡、教会崛起成为新的统治者之后,在严格的基督教教义之下,各种公众娱乐活动都被视为违背教会坚韧内敛的原则而废止(古希腊延续千年的古代奥运会也被禁止)。圆形剧场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不再有人问津,逐渐倾颓,甚至被人不断地拆走石料挪作他用,最终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偌大的斗兽场中,保存下来最精美的部分,其实是支撑它最重要的外墙结构的三层巨大罗马柱。罗马柱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具体说来,这门道儿就深了。首先,这种柱子和以这种柱子为基础的建筑结构,并非是由罗马人发明的,而是先由希腊人所创造。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已经使用这种柱子来进行建筑,不过当时的柱子装饰简单,被称为多立克式样。著名的雅典卫城,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之后,更加复杂也更加漂亮的爱奥尼亚式与科林斯式柱子也出现了,成为各种古希腊建筑中最亮眼的部分。

随着希腊文化大量的传入早期的意大利,崛起中的罗马也承接了这种建筑的风格,并且巧妙地将它们运用在了斗兽场的建造之上——如果您仔细观察,这斗兽场的三层结构,正好就是从下至上使用了这三种外观的柱子,绝对的匠心独具。

斗兽场代表着古罗马的强大与辉煌,而随着罗马的军事扩张,这种建筑风格被极大的扩展并一直留存至今,罗马柱的大名也就传遍了世界。

相比较而言,万神殿的命运比斗兽场要幸运。首先,万神殿的外观还比较完整,虽然外表曾经贴附的一层漂亮的彩色石头,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时间和周围的居民给带走了,现在的万神殿从外表看显得灰暗而苍凉,但是其内部还是保护得相当不错。漫步其中,可以欣赏它著名的穹顶,穹顶之上的圆形开洞是整栋建筑唯一的采光。未来罗马之前,我对这万神殿的设计就一直有个疑问:用屋顶的天井来采光,要是下雨怎么办?

凑巧的是,我参观万神殿的这一天,正好赶上下雨——雨水从圆顶直落而下,正好落在屋内的一个圆池之中。池子虽浅,但是扁圆锥形的设计,让雨水正好可以流进中心部分的排水孔,而且人站在离水池很近的地方,雨水也不会溅落出来,真是绝巧的设计。

这座建筑也是修建于罗马的繁荣时代,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其文化背景是罗马传统的多神教信仰。原本在每一个天顶的格子之内,都有一位神的形象。但是再后来基督教一统天下,这些异教的神当然就被铲除了,今天只留下空荡的神龛。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很有趣也很重要的知识,也是游览罗马和整个意大利所必须要具备的知识——了解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世界。太多的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的古代艺术与文化作品,是源自于这个神话世界当中的人物与故事,不了解这个世界,那些伟大的艺术品在你眼里就只是美丽的石头与颜料而已。

当然,想把这个世界真正透彻地了解,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浸润的,而我也只是一个游客,对这个世界只是一知半解,在此只能强调给大家最核心也最直观的两个角度。

第一,跟罗马柱一样,罗马的多神教信仰也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基本上说罗马人只是把希腊人信仰的各位神祇的名字,从希腊语改成了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其神格背景和宗教涵义完全没有变。但是我们中国人在这两种语言的翻译与使用上相当随意,甚至连导游也是混用,结果就是一头雾水。我在此分享给大家一个表,你看完之后会发现记住并不难,而且解决了很多之前您认识上的混淆,这个神话世界立刻就变得简单清楚了。

 

第二,怎么认出这些神呢?总体上说,特别简单:不穿衣服的就是神——古希腊与古罗马都是崇尚肉体美丽的文化传统,裸体不是龌龊与羞涩,而是力与美的象征,他们会用俊美的人类的身体来代表神的形象。

而且长期的相对民主与注重人性的政治作风,也让古代的工匠与艺术家们敢于去追求自己心中个性化的理解与细节的阐释,而不像东方的佛教雕塑那样循规蹈矩,千篇一律。

当然,个性化的风格就使得我们这些局外人更难分辨这些雕像的身份了,在此我也只能给大家提示几个最标志性的特征,比如手里拿大棒子做武器的,一定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用弓箭还经常带着狗的年轻美女是阿尔忒弥斯;头上戴头盔,手中握着盾牌,另一只手拿着短剑或者长矛的,就一定是雅典娜;同蛇发女妖美杜莎战斗,或者手中提着美杜莎的头的,就一定是宙斯的私生儿子珀修斯。太多了,都写完是不可能的,剩下的只能靠您自己购买旅游手册了——这里额外提一句,在意大利,几乎所有的著名景点都会卖各种文字版本的旅游手册,买上一本,无论是现学现卖还是永久珍藏,都是很有价值的。

最后再说说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是如此的出名,来了意大利到了罗马,谁能不去这国中之国的梵蒂冈转一转呢?

梵蒂冈虽小,但是人家也是一国,而且是在国际上很有势力的一国,因为它是教皇国。关于这教皇国的来历,那是需要一本书才能够讲得清楚的,大家作为游客,只需要了解三点:

首先,整个西方社会是个信仰社会,不论科学上怎么发达,政治上怎么进步,宗教在西方国家始终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与我们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中国人的主体华夏族,自周代以来就建立起用政治与宗族,辅以道德的社会管理模式,是非宗教民族。宗教属于个人行为,而不是集体,更不是强制行为。所以国人对于宗教经常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甚至是戏谑的心态——千万别把这种状态带到西方国家,尤其是意大利来。意大利人的信仰非常虔诚,在宗教建筑与宗教场所中,你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认真监督随行的儿童,千万不能对别人的宗教规则有触犯甚至挑衅,不然上帝会原谅你,信上帝的人也不会原谅你。

其次,西方源自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信仰,在历史上几经变迁与分裂,用一张图给大家脑补一下。

从图中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信上帝的人都归梵蒂冈的教皇管,因为他只是天主教系统的最高领袖。不过话虽说如此,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都信仰正统天主教的国家,依然是很多的,如下图。

教皇与教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形成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卷入国际政治斗争中。比如梵蒂冈就是至今仍然没有跟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台湾在外交上最重要的伙伴。

所以,梵蒂冈虽小,这教皇国可是绝对不能小看。也因此就引出了第三点——梵蒂冈虽然是步行就能转一圈的弹丸之地,也不是哪里都可以让游客转悠的,其中所藏的秘密,可能会超过你的想象。或许您可以先看一看由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天使与魔鬼》,然后再踏入梵蒂冈,保证您的心情会大不一样。

言归正传,作为游客大体在梵蒂冈能参观的,就是两处——圣彼得大教堂和西斯廷教堂。

世界上著名的教堂是如此之多,前五、前十、前一百名的排名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排名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但是说到名气与地位,圣彼得大教堂是绝对的第一位,无可争议,因为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教会的本堂,世界天主教的绝对中心。

因为这座教堂的名气是如此之大,我反而不想多说了,大家可以自行网上冲浪。但是有一条我必须提到,那就是在这座教堂里面陈列着大批的圣像和宗教雕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雕琢的青铜华盖和圣彼得宝座更是让所有游客瞠目。不过其中名气最大——我个人认为也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作品,就是年轻的只有24岁的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哀悼基督》。

站在这座雕像之前,我一直以来沉浸在梦幻般的历史殿堂中的那份崇拜与喜悦,突然就被一阵莫名的伤痛所代替——我已经是一个45岁的半老男人,绝非玻璃心的小男孩,自认已经见过许多的沉浮,经过许多的痛楚,单身爸爸都是超人,是打不倒的金刚。但是在看到这座雕像的一瞬间,我的心已裂开,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想无过于一位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近在怀中,却无可挽回,真的是痛彻心扉。

无数大师,雕刻与绘画过无数圣母哀悼基督的场面,包括米开朗基罗自己也还有很多这个题材的作品。但是只有这一件,是如此地特别,如此地穿透人心。

我是幸运的,我的儿子就在身边,就牵在我的手里,活蹦乱跳着想要挣脱,好奔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爸爸不会失去你,就算是神,也不能把你从爸爸的身边带走。

如果您也来到这座圣殿,那请一定好好瞻仰这座雕像,这是一座关于爱的纪念碑。

在看了刚才这幅不朽名作之后,我以为我的神经已经被震撼得不会再被震撼了——我错了,因为下一站是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同圣保罗大教堂只是一步之隔,这里原本是教皇的私人礼拜堂和官邸,所以在规模上自然不可能同可以供万人一起进行宗教活动的圣保罗教堂相比。但是别被它朴素的外表所欺骗,正因为是私人用途,教皇对于这里的装饰装修下了更大的功夫,体现更多历代教皇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好恶。历代教皇不惜金钱收藏而来的无数艺术珍品,都被堆积在这座宫殿里。

所以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作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了。在这里所收藏的艺术品之多,足够写一本书。事实上有这本书——博物馆的藏品手册。但是我没有买,因为太厚重了,已经超过了我敢于翻开的勇气,所以也就不推荐给您了。

艺术,是留给能够了解也能够体会它的人的。作为游客,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不时地发出惊叹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您想表现得更加有文化一些,那就记住我前面所说的区别古代雕塑与绘画艺术品的方法,那些在这里会非常有用的。

走着走着,就会穿过博物馆(过去教皇的生活与办公区),来到西斯廷的真正核心区——西斯廷教堂。这座教堂的内部异常富丽堂皇,尤其是在其天顶与墙壁之上,让人瞠目结舌的壁画使得这座教堂同这个伟大的名字——米开朗基罗,永远连在了一起。米开朗基罗最为擅长的不是绘画而是雕塑,但是教皇听信嫉妒米开朗基罗才能的小人谗言,硬是要他停下雕塑的工作,来西斯廷教堂画壁画。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君命难为吧?

最终,大师几乎耗尽心血与生命,先后用了4年和6年的时间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作《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

我在这里放上了这两幅作品的照片,但这只是想让大家对它们有个概念。这两幅作品是不应该通过照片或者图片来欣赏的,因为你不可以也不可能通过照片或者图片来体会与感受这作品中所包含的崇高与力量。

所以,真的去一趟罗马吧。人这一生总该去一次,去亲眼见证一次人类的伟大。

这里还必须提一句,西斯廷教堂还同另一个伟大的名字相连接,那就是拉斐尔。拉斐尔最著名的画作,将神圣的爱与美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也是因西斯廷教堂而得名。

这幅圣像实在太著名,著名到大家都认为它当然就应该在这西斯廷教堂之内。但遗憾的是,它不在这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并非壁画。(拉斐尔羸弱的身体可是承受不了画壁画这种浩大艰难的体力活儿。)一幅油画,是作为祭坛画放在教堂的神龛上——但这也就决定了它是可以移动的,因此这幅作品早已不在这里了。在历史中几经沉浮,现在它被陈列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无论它去到哪里,这西斯廷的名字,永不会失落。

多少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之前有多少人画过圣母像,之后又有多少人曾经绘过圣母像,但是无论多少张玛利亚的面孔,再也美不过这一幅西斯廷的圣母——拉斐尔空前,拉斐尔也绝后了。

除了让人嗔目结舌的伟大之外,罗马城中还有太多美丽细腻的去处。

真理之口是必须摸的,许愿池是必须扔的,所有格里高利派克带着赫本去过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去顶礼膜拜一番,虽然女神已经不在了,但是风景还在。

就是那些女神没有踏足过的,完全不知名的角落,美丽与诱惑仍然会扑面而来。

在这里,人的脚步太慢,一生太短。

还是那句话,去一趟罗马吧,条条大路,都通向那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