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后,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你愿意吗?

When Choosing a School Means Choosing a Lifestyle

文 | Beth  编 | 张欢

择校,仅仅是孩子求学道路上的一个起点或者转折点,尽我们所能挑选适合孩子和家庭的,接下来的路,陪他一起走。选择了国际学校,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孩子每天踏进的那所学校,更是为整个家庭选择了一种教育及生活方式。

 

误打误撞,走上了国际教育这条路

我是个不爱凑热闹、随遇而安的人,在育儿方面也秉承着同样的理念。女儿尚未出生,我就已经打好主意:幼儿园就上小区里的,离家近、方便;小学就上小区门口的公立学校,据说学业压力不算重,课外活动还挺丰富。就这样吧,至少让她有个快乐童年。然而,变化却来得太突然。

女儿读幼儿园中班那一年,孩子爸爸换了工作,一个同事正好住在我家附近,他家女儿曾经就读于我家小区门口的那所小学,但在二年级转到了一所国际学校。在一次闲聊中,那位同事提起了两所学校的情况及种种比较,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这所国际学校。正儿八经地参观国际学校听起来是一件挺好玩的事,这就是当时我的全部心思,却不知这趟参观成为了改变孩子及全家生活轨迹的旅程。

进到这所国际学校的小学部,教学楼里干净整洁,敞亮的楼道和活泼的装修风格看着让人十分舒心,学校里居然还有体育馆和游泳池,一整套空气净化系统,这些都是我从未奢求过的。最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没有一排排刻板课桌椅的教室,以及里面看起来像玩具一样的各种教学用具。如果女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我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浮想联翩。加之这位同事非常热情健谈,给我细数了他家不太外向的女儿在两所学校受到的完全不同的待遇。想想我家也不太外向的小朋友,我真的动心了。

接下来是紧锣密鼓地提交申请材料,参加学校举办的公开宣讲会,女儿出乎意料地被顺利录取——当然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老实面试呢,主要还是面试家长。于是,在幼儿园大班那年,女儿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员。

与其说是我们在择校,不如说是误打误撞地走上了国际学校这条以前完全没有考虑过的道路。至于未来?之前没有太多考虑过。进了国际学校也就走上了去国外念大学这条不归路,想想也未必不是好事。

选择学校,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相比其他家长择校过程中面对纷杂信息摸不着头脑,我这经由朋友的介绍好似一条捷径,但是对于学校的基础调研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锁定了这所国际学校,但是类似的、符合我们需求的学校到底有哪些,我还是做了些功课,也定了筛选的条件:第一,必须是资历久的纯国际学校(不包括双语学校,国际学校不是一种随意的叫法,而是一种体系的认证);第二,要招收持中国护照的学生;第三,离家近。

一般家庭在择校过程中会关注几个指标,如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体系、教学特色等,这些通常都可以通过浏览学校网站、参加学校开放日、和老师沟通、和在校的家长沟通等方式获得。但我认为,择校不仅仅是为孩子选择一所学校,对家长来说,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新的教育及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家长在择校之初往往不太容易了解到,我也是在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社区成员后才有所体会。

所谓社区概念,应该算是国际学校的特色。因为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家长更是不分国界。对于刚来到中国的外国家长来说,孩子进入了某一所国际学校意味着家长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由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组成的整个学校的社区。如果仅仅是孩子一个人每天在学校读书学习,而家长不参加学校社区的活动,那似乎有些浪费资源了。

在社区活动中,我个人推崇比较PAL(Parent As Learner)Workshop,即专门针对家长的讲座,目的是鼓励家长们不断地学习。主讲人一般是学校老师或者外请的专家、学者。女儿刚入学那会儿年龄尚小,我的工作也繁忙,没太留意这些讲座的信息,也很少参加。渐渐地,我发现她学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跟我脑袋里固有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时我才意识到,送孩子上国际学校其实最需要学习的反而是家长。

通过这些讲座,我搞明白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逻辑——强调真正理解计算原理而非熟能生巧的速度;搞明白了从小培养阅读习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扩充知识面,兴趣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在小学阶段,甚至高于一切;搞明白了家庭作业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真相。作为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理解他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互动,帮助他们。潜移默化中,家长们也在改变、重塑自己的教育观。。

当然,国际学校的社区活动不仅局限于学术性的讲座,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些活动甚至可以把你的日程塞得满满的。以女儿所在学校为例,你可以选择和家长们一起学一门新的语言,老师由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家长担任。你也可以通过和别的家长组成阅读小组,一起阅读某一本精心挑选的英文书籍,借机提高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或者陶冶一下情操,跟某位中国家长学学国画、写写书法,跟某位外国家长学学编织,跟台湾家长学做卤肉饭,跟泰国家长学做几道地道的泰国菜。如果你是位爱热闹的家长,不妨张罗一下“International Day”(世界各国美食汇),组织中秋、圣诞集市的义卖,和孩子一起参加慈善跑。

参加这些活动,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孩子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学校不仅和自己有关系,和整个家庭都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他人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轻松”却也乐在其中

在国际学校就读的这几年和我当初提交申请时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当初以为我们就是为孩子选择了一个更为宽松、高大上的学习环境,完美地躲过了幼升小、小升初的烦恼,作为家长,可以轻松几年了。但是,这几年我的日子似乎过得并不轻松,只不过这是我自己的选择。隔三岔五地往学校跑是因为总有些活动吸引着我,不“轻松”来自我从来体会不到很多家长“吼作业”时的感受,但是“没得吼”也着实让人心慌慌。

适应国际教育的路上,我一直还在学习和摸索中。幸好学校体谅家长的不易,不断地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国际教育的方式及理念。所有这些,又有谁会在申请学校那一刻就都能了解到呢?如果开动时光机,让我重走一遍择校之路,我想我会找机会和尽可能多的在校家长多多沟通,听听学校带给了他们什么改变。

刘莹(Beth)
皇城根下长大的北京人,在职场摸爬滚打近20年后,回归家庭陪伴女儿共同成长。爱读书、爱学习,更爱研究各种教育理念,崇尚自由平和的养育方式,目前是一名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