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小众学校,你敢选吗?

Should You Choose a Unique Niche School? 

和很多事情一样,教育也可以充满个性,不拘一格。你或许会了解到,市面上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小型学校值得选择。他们往往非常认可某种教育理念,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有一群忠实的追随者,秉承着优秀的执行力、想象力、探索创新的精神,我们姑且将他们称为“小众教育”。

文|齐御风   编|齐琰


选择小众教育,选择有温度的教育

在北京郊区安家后,我们习惯了管“进城”叫“进北京”的生活。偏安一隅的好处之一是这里的学校很多,国际学校扎堆自不必多说,我心仪的小众教育也星罗棋布。这些年考察学校,我几乎把周围十里八乡都侦查了个遍,守着湖边花团锦簇的中式学堂,深藏在村落中的华德福学校等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小众教育者往往非常低调,简约的大门后面隐藏着一个充满浪漫教育理想的“乌托邦”。有一年在山里郊游,我曾误入一扇柴门,谁料茂密的核桃林中竟隐匿着一所学堂。粗茶布衣、返璞归真,如果再加上点桃花,我甚至恍惚自己误入了“武陵源”。如果你不在教育圈,真的不知道身边还有这么多“学校”。

普遍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是小众教育的精髓所在,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们有限的精力可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上课状态,了解他们的知识吸收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是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死板的教学进度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孩子能够真正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他们的追求所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家校共建的创新模式,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不必再通过冷冰冰的微信群,建议和意见能够真实有效地反馈。从小接受小众教育的女儿,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保护,生性敏感的她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这都得益于幼儿园老师给予的尊重和自由,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体验、感受这个世界。

这份强大的内心胜过幼儿园教给孩子们的加减法和拼音,会令她受用终身。小学阶段,她的课程张弛有度,纯正的欧美外教用教授母语的方式教授英文,孩子们进步非常快;定期组织出游和参观,使得书本里死板的知识展现在现实中;每年一次家校游学更是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她从小便开始培养更高的格局。上学对孩子再也不是一种负担,虽然作业压力并不小,但家长和孩子却乐此不疲。

 “标新”而不“立异”,“特立”而不“独行”

考察小众学校,你很难用好与坏来形容。我们常常笑谈,择校就像找对象,摆条件、看长相、论出身,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首先,请千万不要用硬件衡量一所小众学校,他们大多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精神,校舍大部分比较朴素,物质非其所求,少花钱多办事更重要。这些学校大多租赁民房或集体用地,电路和上下水的改造不一定整齐划一,教室的空气净化器也大多是家长们集资购买的。

其次,选择小众教育,最看重的是学校的理念,而真正能够阐述学校理念的人并不多,所以参观学校时,最好能和校长或创始人面谈。师生的状态同样重要,很多小众幼儿园和小学都挑起一杆大旗,写着“轻松学习、释放天性”的口号,每说三句话肯定有自由俩字。

孩子们是否真的自由?亲眼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了。参观一所著名中式学堂时恰逢大课间,孩子们从教室中飞奔到操场活动,我们站在走廊下看这些孩子们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快乐,他们在玩耍时并不喧嚣,但很尽情。可见,这所学校的管理一定不是压抑和制约型的。

最后,要关注这所学校学生的出路。大部分小众学校的毕业生是无法参加中、高考的,多数会在适当的年龄转回体制内的学校或走国际教育路线。有出路,这点非常重要。不过话虽如此,事实上我了解的很多学校出路并不明确,学生和家长们“且读且珍惜”,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此外,考察小众学校时要秉承一个理念——“标新”而不“立异”。家长选择小众教育更看重的是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和相互尊重、关爱的人文环境,但这并不代表在教育中要特立独行。

例如,有些学校在谈到课程体系时说到:“现有的课程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力求推陈出新,使用自己的教材甚至体系。”看上去似乎让人眼前一亮,实则险上加险,教材真的不是谁都能编得出来的,更别提体系了。市面上通用的教材,无论是美国东西海岸的、新加坡的、人教版的都非常成熟,关键要看老师怎么教。教材虽然千篇一律,放在不同的老师手中,效果当然不同,创新不等于创造另类。

在这条“动荡不安”的路上走下去

当孩子进入一所小众学校时,父母就不仅仅是一名家长这么简单了,有时你可能会客串“烘焙老师”,或在郊游时充当“教工安全员”;有时你会摇身一变成为宣传队、播种机,在公园里发传单、在电脑前写文章;你甚至还可能会和管理层一起畅想资产重组后的美好未来,或是如何开源节流、共渡难关。这里更像一个大家庭,“学校兴亡,人人有责”。你会渐渐发现,这个卧虎藏龙的学校里,处处是高人。作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员,自己也在成长,探索潜能。

作为一名小众学校的追随者,这些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女儿上幼儿园时,学校办得风生水起。一段时间后,因为师资更替出现了一阵人荒,在家赋闲的家长们纷纷披挂上阵客串老师。之后师资稳定了,学校又进入正轨,不过好景不长,因为投资方人员变化,学校的股权结构和管理人员又有了大幅的调整,这些变化或多或少都对学校的教学产生了影响。

女儿长大后,我为她千挑万选,择了一所小学,提前一年转学过去上K年级预科。虽然换了环境,好在理念一脉相承,我们也畅想着能够顺利进入小学,之后的道路一帆风顺了。没想到,K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校方非常遗憾地通知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学校无力继续运营小学阶段的课程,希望大家能尽早转学。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当时附近的国际学校大多已完成当年的新生录取,女儿的户口所在地和我们居住地距离很远,回到胡同里念公立学校也不现实。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都处在焦虑之中,女儿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心中也若有所思。一个潮热难耐的夏日夜晚,我从焦虑中醒来时,发现屋里亮着灯,先生正拿着一本《在家上学》一页页地读着,于是后半夜变成了择校讨论会。

经过了那段时期的迷茫,我们决定继续小众教育之路,为女儿选择了一所新的学校。时间紧任务急,短暂的报名面试后,女儿便顺利入了学。直到开学后,我们对新学校的了解还不太充足,时间的车轮无奈地推动着我们全家前进的脚步,有时由不得你思前想后。如今,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师生互爱、家校团结,女儿一切安好。未来,我依旧不敢告诉自己,孩子求学的道路安然无忧了。选择小众学校需要勇气,全家的生活自此注定不会平凡,处处有惊喜。

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能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长大,找到这样的环境并不容易,追求小众教育的道路上充满了辛苦,有时也需要些运气。但当你接触小众学校之后,你便会发现,教育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选择。教育本应是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选择别具一格的方式需要些胆量,但收获的却不仅仅是分数和成绩。


齐御风
小众教育支持者,参与者,利用生活的点滴探寻教育背后的真实需要。秉承爱和自由的理念,尊重人性的各种表现方式,选择多样化、宽视野,高格局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TA自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