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父母不焦虑?

如果父母焦虑,那就承认焦虑、接受跟焦虑共处吧,别让焦虑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家庭和工作。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模式,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所以,不抱怨,不受他人影响,按自己的方案一步步走下去,相信后浪终究比前浪高。

本文授权转载自虎妈熊娃

(ID: TigerMomsWildKids)

图|Unsplash


前提

需要交待一下前提,我地处美国中部一个农业州,本州K到12年级基础教育水准,在美国属于中等水平。我住在大学城里,全市25万人,有4.4万名大学生。25岁以上人口里,有超过81%的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位。本市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是8.5万美元,均值是10.5万美元。

美国各州情况差异巨大,即使同一个城市,不同家庭的选择也很不一样,所以,我也只能谈我看到的现象。

小助教

本州据说一年有半年被白雪覆盖,于是我给孩子们报名了下个月本地雪场的单板课程。为什么不报这个月的呢?

因为名额被抢完了啊。

报名之后,我开始琢磨:

雪场硬件怎么样?

几条雪道?

教练水平如何?

“鱼雷”多不多?

雪场秩序好不好?

雪场提供午餐吗?好吃吗?

……

我还忽悠邻居也给孩子报了名,万一哪里不合适,邻居怪罪我,多不好。就这样,一瞅这个月成人课程还有名额,我索性给自己也报了名,体验一下吧。

第二次课,教练指着魔毯说:“我们尝试一下上魔毯去初级道吧。谁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想留在练习道上的,请举手。”

我,作为全班拖后腿的学生,立马举手,于是,教练带着其他同学们直奔魔毯而去,留下一个小助教陪我练习。

我从坡顶一路换刃滑倒坡底,前刃转后刃时挺简单,后刃转前刃时回回摔个嘴啃泥。小助教尽心尽力,我滑着,他卸下雪板在旁边陪跑,看我要摔跤了赶紧一把拉住。我滑了多少次,他就陪跑了多少次。

有一次,我在坡底卸雪板,一阵风吹来,我直直地向旁边滑去,人有点冻傻了,也可能是累傻了,总之我毫无反应。小助教一脚踩在我雪板上,这才避免了我掉入旁边的深坑。

我跟小助教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他14岁,在附近一所中学读8年级,周一到周五,放学了就来雪场打零工,下午4点至7点,周末两天全泡在雪场里,妈妈负责接送。我一算,他每周要在雪场里打工差不多接近30个小时。

“你很棒啊,现在就开始赚钱了!”

他腼腆地笑了:“妈妈说,我应该开始攒钱了。

回家后,我把他当成“别人家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大肆宣扬:“看看,小哥哥比你大两岁,已经开始赚钱了啊,多有成就感!你们别成天想着帮我做家务从我这里赚钱了,要从陌生人身上赚钱才叫真正的赚钱啊!”

我们住在北京时,身边14岁的孩子都在忙什么?有几个孩子想过打工攒钱经济独立的事情?又能凭真本事赚到钱?

勤奋的亚裔

老大所在的中学举行数学竞赛,华裔包揽了前7名,前10名里8名华裔2名印裔。其中一名印裔是老大的好朋友,一半羡慕一半嫉妒地跟老大说:“你们中国人的数学怎么那么好!”

这名印裔同学,父亲在家里教他数学,一进入6年级,就开始上9年级数学课,整整跳了3级。老大说,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家里学2个小时数学,周末也要做题,在学校一谈起数学题就两眼放光。

去年暑假刚到,我就发现本地中学孩子里戴眼镜的比例远超乎我想象,不是说华裔容易近视、白人不容易近视吗?怎么我看到那么多白人小孩也戴眼镜?老大说:“打游戏打的呗!他们在学校谈游戏,在家里打游戏,眼睛能不坏吗?”

反正我没见过老大在家里做学校作业,放学回家,没有作业,那就自己安排,家庭的影响悄然浮现。小助教就在家人支持下来雪场打零工。

印裔同学回家学数学,大多数孩子回家打游戏。虽然最后大家都落得近视戴眼镜的结局,但是原因不一样。

GPA和体育

我问老大:“全校最受欢迎的学生是谁?全班最受欢迎的学生是谁?”

他想了想说:“可能是那些体育好的孩子吧。不过我对橄榄球篮球毫无兴趣,他们谈的球员和比赛,我都不懂。我对棒球有兴趣,可是这里的棒球队很一般,没人看他们比赛。”

看上去,那些体育好的孩子又帅又酷。他们的GPA如何?这属于个人隐私,学校不公布。

如果一个孩子GPA高体育一般,那么就是典型的书呆子形象,在校园里并不受同学们追捧。如果一个孩子体育好,无论成绩如何,都容易成为校园明星。

在一些地方,GPA高的孩子甚至会被同学们排挤霸凌,校园反智主义登峰造极。我们的中学地处大学城,同学家长基本也是高学历,所以反智主义在我儿子的中学并不流行。但是,体育好的学生,依然受追捧。

我访问的大学属于公立旗舰大学,在美国能排到前30名以内。我在国内的大学属于985高校,我们学院是双一流高校里的双一流学院,高考成绩位列前1%,才有可能考入我的大学。

比较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国大学生普遍热爱锻炼身体,宽肩粗胳膊倒三角身材,校园里随处可见。中国精英大学生的典型形象是瘦弱,肩宽胸围腰围差不多一样粗细,整个人像一个长方形。当中国孩子忙着刷题备考的时候,美国孩子忙着锻炼身体强化体育。

去年我刚到的时候,本州大学橄榄球队的乐队指挥在工作43年之后,荣誉退休了。这是大学校园的一桩大事,校报多次采访他,大学主页的头条是他,本地电视台晚间新闻里也出现了他,后来我去看校际橄榄球比赛,他作为嘉宾登场。

我想,大学里几千名教授都是终身教职,工作43年的员工太多了,然而,不是每一位在大学服务43年的退休员工都能享此殊荣。我国内大学校队好像没有专属的乐队指挥,别提指挥了,就连国内大学校队的教练是谁,我也不知道,学校不宣传他们,我也对体育没太多兴趣。这就是中美教育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差异。

一元与多元

为什么小助教的家长支持他打零工?

为什么老大的同学每天回家打游戏?

为什么乐队指挥退休是大学校园新闻的头条?

对比思考一下:

我们的家长会支持14岁的孩子打零工吗?

会允许孩子回家打游戏吗?

我们大学校园新闻的头条属于谁?

这背后的原因,跟中美社会评价标准不同有关。

中国教育强调一致性,培养出的学生标准整齐且面貌一致,每个学生的出路都一样。

美国教育视个人是独特的,教育的目的是令每个人都成为他/她自己,每个学生都拥有不一样的经验。学霸固然出路多,学渣也未必无路可走。

中国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太单一了,就是成绩好分数高,考进名校,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这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路径。我们评价一个人,通常看重的都是外在量化指标,身高、体重、教育、收入、房车……很少关心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满意、对社会是否有贡献。

美国社会共存着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首富未必是“人生赢家”,公务员也可能因为政府关门而被迫无薪工作。

文科博士读个七八年,太常见了,就算拿到博士学位找到终身教职,大学教授的收入可能还没有热门餐厅服务员那么高,七十年代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课余还得养羊,因为耶鲁收入不足以养家(出自李连江的书)。与其人到三十才质疑“我辛苦读书图什么”,不如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再努力读书。

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毕业生选择了赴美留学和就业,父母们从中国激烈的高考里拼出一条路,高分是他们一路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因此,在培养孩子时,父母倾向于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

美国华裔父母推孩子出成绩,最容易体现在高GPA方面。各种标化考试,华裔成绩都是最高的。

华裔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恐怕是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平平或者一路下降,这意味着父母既往经验不能为孩子提供任何帮助,也意味着孩子以后没有高学历很可能收入不高。

在我看来,美国华裔家长的焦虑,其原因也在于家长们放不下自己的既有评价标准,不能接受美国校园的主流评价标准。或者说,家长们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复制自己国内高考成功的经验,一旦发现孩子成绩平平,不能被心仪大学录取,华裔家长往往焦虑了。

华裔家长们处于两种评价标准的夹缝,既要保持学业成绩的优秀,又要在美国校园里获得他人肯定和赞扬,好难啊!

把孩子培养成人?还是培养成机器人?

华人聚集的论坛里,经常看到家长们在讨论,为何一个高GPA、文体俱佳、当了多个社团领袖的华裔孩子,不能被藤校录取?这一定是藤校歧视华裔!

作为美国社会的观察者,在我看来,这种标配的华裔学生太多了,一个个似乎是同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区别只在于你参加了数学竞赛我参加了生物竞赛,你练钢琴我练单簧管,你打篮球我练游泳,最后演变成了比谁的成绩更高,水涨船高,本州前三名已经不行了,要达到进国家队代表美国参加世界比赛的水平才行。

华裔父母总是有本事把一切课外活动变成了跟其他同学的竞赛,唯独缺乏的是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以及,孩子的热情到底是什么?一个人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固然很可能天赋高,但更可能是被刻意培养成的人才。

有一次,我跟朋友开玩笑:“你这样做,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人,还是培养成机器人?你推娃的这些项目,哪些是机器人注定胜过人类的,哪些是机器人无法打败人类的?”

最成功的教育

虎妈蔡美儿的经验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她两个女儿的优秀(读藤校,大女儿参军)总是被拿来证明她育儿的成功。

我觉得现在断定蔡美儿的教育是成功的,为时过早。

在我看来,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接受这种教育长大的孩子,为人父母后,又在自己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童年的教育模式。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包括教育模式。

蔡美儿父母对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蔡美儿把父母的教育手段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蔡美儿对女儿的教育是否成功,要等她女儿建立家庭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再说。

跟我一样的七零后,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那一套教育模式,恐怕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因为七零后当了父母之后,更多地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不认同和批评,尤其是父母学历越高,对自己童年教育模式的批判往往越深刻。

目前,无论是哪个职业群体,无论在哪里生活,父母几乎人人焦虑。

选择应试教育的家庭,孩子要提前学,假期补课,每天做卷子,近视率超高,每次考试排名就是一次锤炼。

选择国际学校或者低龄出国的家庭,往往焦虑孩子的中文在退步,数理化程度不如公立重点学校的高。

乡村儿童的父母担心自己孩子没法享受安静完整的教学,老师和教室都紧缺,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正在建设,将造成大批蓝领工人失业,想打工都找不到机会。

家住大城市的父母担心自己孩子考不进好的学校,从而阶层下滑。只有一半的初中生能读高中,如果读不了高中,孩子做什么呢?

天赋高的学生吃不饱,呼吁分层教学,要求在高中就提前学习大学课程。

普通学生还在为高中物理的定理公式而头疼,纷纷弃考物理,以图高考成绩高一些。为什么左手定理右手定理,我的手一伸,就知道电流的方向?

所以,我觉得我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真的很失败。人人焦虑,无论当年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无论留在中国还是出国,一旦做了父母,都在焦虑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无论距离家乡有多远,我们华人父母,共同焦虑的事情,相差的八九不离十。

一方面,父母们对现行教育模式不满意;另一方面,父母们又希望在现行教育模式下,自己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

对一种制度不满意,华人父母的选择往往不是改变或者放弃它,而是按照现有制度自己先成功上车再说。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试图说服父母们放下焦虑,改变一个人的想法,非常难,我没有这个本事。

如果父母焦虑,那就承认焦虑、接受跟焦虑共处吧,别让焦虑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家庭和工作。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模式,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所以,不抱怨,不受他人影响,按自己的方案一步步走下去,相信后浪终究比前浪高。

父母总是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不是吗?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