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游学14天,发38次信息都不回,发个红包却秒领了

空巢中年,了解下?

文 | 安柏  图 | 安柏、来源网络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花生地

ID:Amber201606


01 /

独立宣言发表后,亲戚都走不成了

家里两个娃,差不多都站在了青春期的门口。

去年暑假,花生参加了北京郊区的一个生存夏令营,为期6天。

教练会保管孩子们的电子产品,每晚6点20发放手机、iPad什么的,给他们半小时和家人联系。

这6天,花生从没和家里联系过。

生活老师每天都会在群里发图片、发动态,我们倒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所以也没有去主动去联系他。

花生回来,和他聊天时,我轻描淡写地问他一句:

“你晚上都在做什么呢,也没有和我们打电话?”

花生说:

“和宿舍里的小伙伴聊得太开心了,大家一致都决定——不去领ipad和手机。”

对这,我是佩服的,关键是,他们为了一起聊天,连电子游戏都不要玩了。

3个月前,花生妹妹发布了“独立宣言”:

以后放寒暑假,我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大人可以陪着去。

如果没有小伙伴,我不想单独和你们出去玩。

和同学在一起才有意思,和大人一起太无聊了。

今年的暑假,学校乐团要去加拿大交流,理工男说要陪花生妹妹一起去,顺便帮帮忙,被她一口拒绝了;

“爸爸,你千万不要去,这样还让不让我好好玩了?”

理工男想了下,说,

“那么,我们去加拿大去看你姑姑,中间就抽两天去看看你行不行?”

“不要不要不要……”

唉,连亲戚都不能好好走动了。

一年前,从花生或从花生妹妹那里,还可以打听到他们彼此的信息,因为他们有些私密的话会互相说,不和我们说。

如今,他们又大了一点,彼此也不交心了,一些他们在学校里的小秘密,只能从他们的同学或朋友那里,去拿到二手也不知道是三手、四手的信息。

02 /

空巢中年,了解下?

我们算是比较知趣的父母,孩子不想和我们联系,或者不要我们陪着,我们也就不凑上去了,假装很淡定。

只是,有些家长就没这么淡定了。

那6天的生存夏令营,让很多妈妈品尝到了空巢中年的滋味。

孩子没有主动联系,她们就使劲打电话,孩子不接她们就有点焦虑。

我的朋友豆豆爸爸,是个潇洒的有为中年,上市公司高管,平时还踢踢球,健健身啥的,也没怎么见他聊孩子。

豆豆和花生一般大,去年暑假去游学了14天。

谁知道,豆豆爸爸也尝到了一点空巢中年的滋味。

豆豆爸爸妈妈拉进豆豆,组一个“豆豆回家了”微信群。

只是豆豆从来不和他们联系,让豆豆爸爸在朋友圈吐槽了——这可是难得啊,因为他半年都不发一次朋友圈,这次看来真的是有感而发了。

 

这还只是空巢中年排练而已。

我们要孩子晚,我的很多同学朋友,小孩要么读高中送到国外去了,要么已经读大学了。

他们开始做真正的空巢中年。

我问他们,滋味怎么样?

一开始,好极了,他们告诉我:

“哇,终于解放了,太爽啦!” 

“终于不用接送,不用做饭,不用围绕孩子生活了,可以做那些自己早想做的事情,看看书,健健身,去去电影院……”

过了三个月,他们还撑着:这样多好,乐得轻松。

过了半年,他们撑不住了:想娃啊,干什么都觉得没味道!

去年那个生存夏令营结束时,有个妈妈反省了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孩子。

03 /

麦家:青春期我儿子高中辍学了

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里,有一个嘉宾让我印象很深,不是因为在片中宣传他的成就,而是因为袒露了他的痛苦和软弱。

他就是著名作家,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整个节目里,他都在回顾他儿子的青春叛逆期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以父亲的身份,麦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悲惨战争”。

“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特别的叛逆。” 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

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学也不去上,3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

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

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也或多或少地经历了或正经历着孩子的叛逆期。有的是儿子,逃课打架鬼混谈恋爱;有的是女儿,从原来的听话乖巧变得桀骜不驯像个刺头。他们都很痛苦,但也都默默忍耐,扛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其实,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他自我的觉醒:要证明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不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要独立要和父母分离;但是因为不成熟,他们采取了一种极其激烈和决绝的方式。

想想花生和花生妹妹很快正式青春期了,真是不寒而栗呢。

不过还好,我们对花生和花生妹妹管得比较宽松。他们一些看似有点离经叛道的想法,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倒是觉得很好玩,会兴致盎然地听,不太做评价。

只要不做出格的事,就可以接受。因为,我小时候也会这样,经常脑洞大开、胡思乱想的。

或许一直是以这个态度和他们相处,他俩暂时还没对我们关闭心门,还是会和我们说学校里的很多趣事包括早恋八卦,很多事情也还是会和我们讨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叛逆……

但是,再大点,会如何,我们心里也没啥数。不过我想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04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龙应台的《目送》,就像新时代的《背影》,打动了很多人。

她写了儿子华安的3个阶段。

1//  上小学第1天:

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2//  16岁,儿子到美国做交换生:

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3// 21岁,儿子上了自己任教的大学:

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像跨入了一扇大门,从此和父母渐行渐远。

而父母对于孩子所有的爱,就是为分离做准备的。

就像纪伯伦的散文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己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或许有点失落,但是不必悲哀,因为,分离,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也就像龙应台写到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