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戏剧节,一个爱戏剧的美高学生的进阶之路

A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ey with Drama

在戏剧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圈,变得更加自信,也懂得如何在舞台上自然地表达自己。

文 | Joyce  图 | Joyce提供


看着演员们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逐一谢幕,站在后台灯光操控间的我,心头涌上一股感动与自豪。在那一瞬间,我们为整整一年的筹备,画上了句点。4组学生剧团,13位场务,24位演员,240位观众,千里戏剧社团队、志愿者、以及赞助商,我对所有人都说了感谢。作为戏剧节的组织者,看到大家愿意为了戏剧付出这么多时间,也看到戏剧给他们身上带来的改变,让我感到欣慰,也再次坚定了自己在戏剧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被戏剧的魅力所吸引,我踏上了去美高的路

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舞台。5岁起学习民族舞,7岁开始练习琵琶,从小学到初中,我经常会跟着舞团或者乐队去演出、比赛,也常常在学校里表演。所以,面对舞台,我不会怯场,反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初中时,通过学校的社团和每年的文艺汇演,我开始尝试小品剧和西方戏剧。初二暑假,我独自去了美国,参加了一所私立寄宿高中的“美国文学与戏剧”夏校。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初体验” 。每天早上的英文文学课,我们阅读并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内容;而在每天下午的戏剧课上,表演老师则带领着我们排出由书中内容改编的剧本场景。

我非常喜欢美式的课堂:文学课上,学生们围坐在木制圆桌旁,互相提问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演课上,老师也偏向于让学生们站成一圈、或者一对一做表演练习,并且鼓励我们不要害怕、多去尝试。相处久了,互相之间都比较亲密、放松,学生和老师更像是朋友的关系。也正因此,一开始有些拘谨的大家,在表演课上也逐渐放开了。

在了解美国课堂之外,我也第一次体验了在“黑匣子”剧场的表演。所谓的“黑匣子”剧场就是指内部被涂成全黑的剧场,这样的剧场尽管体积偏小,用途却非常灵活多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由于夏校的演出规模较小,我们并没有用到很多灯光、道具和服装。然而,在之后的访校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私立寄宿高中,都会有一个音响、灯光配备齐全的可以容纳几百位观众的舞台,后台也有专门的道具制作间和服装间。学校每年都会有两到三场大型演出,话剧或者是音乐剧,由专业的戏剧老师指导。

这样丰富的戏剧学习资源以及学校为了课外活动兴趣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有了夏校和访校的经历以后,我觉得自己更加喜欢并适合美国学校的课堂氛围,也想要在课业之余,有机会多深入学习戏剧。于是,我决定去美高读书。

台上,台下

我的第一位戏剧导师Mr. Merriam,对我的戏剧学习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进入高中后,我先是跟着他学习了两年的戏剧表演(戏剧是我的常规课程之一)。他的表演课主要是基于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 (Konstanin Stanislavski)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采用一种令演员完全融入角色的表演方式。

我们经常练习独白,通过建立角色的背景故事,了解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并通过揣摩角色说台词时的心理活动,来进入角色。同时,我们也要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及不同人的行为习惯,应用到角色身上,演活角色。

在了解角色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因为常常会发现自己和角色的不同或者是相似之处。两年中,我在学校里出演过最有挑战的角色是在导师原创的短剧《商场里跳楼的人》(The Mall Hopper)中饰演跳楼的人(The Jumper)。为了了解这个角色,并且弄清她的自杀动机,我阅读了一些有关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原因的书籍,也参考了学校心理咨询师和一些朋友的经验。基于上述信息,我开始建立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比如她的成长环境、她的性格特点,以及一系列发生在她身上的、最终导致她有自杀念头的事件。

进入这样一个角色会比其他一般的角色耗费更多的精力,角色本身情绪的波动也会比较大。尽管如此,对于作为演员的我来说,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心理疾病患者内心的挣扎与不易。演出结束之后,许多观众告诉我他们看完这部短剧以后感触良多,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和人与人之间互动、关怀的重要性。通过系统地学习表演,我体会到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一个好的角色,往往也能给观众带来感悟与反省。

一出未上演的戏

学习了两年的表演以后,第三年我和戏剧导师做了一个独立的导演课题(学校并不提供导演课程)。通过自己分析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主题和角色,设计角色的舞台走位、服装、场景布置和灯光,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戏剧,并了解了戏剧各部门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合作才能最完整、清晰地讲好一个故事。

除了写剧本和角色分析,我还按比例做了一个舞台的模型,以便更加真实、立体地展现不同场景的布景。很久没有画画的我,为了设计服装,重新拾起了儿时的素描和水彩笔,揣摩不同颜色给观众带来的不同观感。在周末和假期,我在美术教室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每当有新的灵感,总是异常激动,会立马放下手中的事,转而去做课题里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就是让剧中的雕塑都由真人演员代演。当角色靠近时,在特定的时机这些雕塑会干扰角色。尽管观众看得出来,在舞台上的角色认为这些雕塑应该是不会动的物体,所以会怀疑自己是否出了问题——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因为《第十二夜》是一部喜剧,而我所设定的主题是“让人出糗” 。

在剧中,我设计了许多类似的细节,来突出这一主题。尽管这出戏并没有真正排出来,但这次导演课题却让我学到了如何通过戏剧去表达或传递一些想法,为以后的戏剧学习打下了基础。

创办夏令营与戏剧节

2017年夏天,我在上海组织了第一期学生戏剧夏令营。通过一周的专业老师指导的表演训练,学生们出演了一部全英文的改编版《仲夏夜之梦》。创办夏令营的初衷,是想把我自己在戏剧课上学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分享给国内的同学们。

去年的夏令营结束以后,有许多同学想要参与到夏令营项目的筹备中。我招募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并由此组成了“千里戏剧社”,意为“戏剧传千里” ,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对戏剧感兴趣的北美留学生,我们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到国内。有了团队合作,加之去年的经验,第二届戏剧夏令营准备得更加充分,还吸引到了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和交大附中的学生剧团前来参演,“千里戏剧节”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与商业化成熟运作的戏剧节相比,我们的学生戏剧节还多少有些稚嫩,但不管是演员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都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戏剧节的总导演,最开心与感动的,莫过于结束后,参演的同学们告诉我他们通过此次戏剧节受益良多,希望明年还能来参加!

上美高之前,我只是把戏剧作为一个想要探索的兴趣,却从未想到过戏剧会渗透并影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戏剧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圈,变得更加自信,也懂得如何在舞台上自然地表达自己。我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也认识到形形色色、有趣也敢于展现自己特点的人。

通过举办千里戏剧节与夏令营,我了解到其实国内也有许多对表演有兴趣的同学,但由于课业压力和人们对戏剧表演的不了解,很多人在高三时就不得不放弃戏剧社团的活动。相比之下,美国对于戏剧学习的接受度就普遍较高。同时,美国人文、艺术、科学融合式的大学教育(liberal arts),也使得学生可以同时兼顾学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这一切,与美国社会浓厚的戏剧氛围不无关系。未来,我想要在传播戏剧的同时,也能够创作出有影响力、能引起社会共鸣与反思的作品。

Joyce浦新源:
初中毕业于上海张江集团学校。高中开始赴美读书,现就读于The Hill School 希尔中学12年级。喜欢艺术、阅读、运动,以及一切运用创造力的事物。希望有一天能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End-

菁kids 2018 12月刊 《当孩子被剧场点燃》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发现”儿童

|封面故事|

剧场启蒙,让“小不点”有“大视界”

尔多儿童剧团:教孩子演戏,不能从形体和台词开始

国际学校里的戏剧教育

美高学生Joyce:我的戏剧之旅

华师大二附中话剧社:学霸们的“戏精”时刻

|父母社区|

如果你的孩子开了一个公众号

孩子的未来无法规划

戏剧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旅行与Pad之间的你死我活

|美食|

暖暖一碗,心中被爱充满:三款快手面条

|话题|拨开大学升学指导的迷雾

提前准备,避免匆忙草率

咨询升学指导老师是着手大学申请的最好方式

大学申请亦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菁沙龙|

比物质满足更深层的需求:依恋关系

|父子说|

戏如人生

|在读|

如何理解一个暴力逐渐减少的社会?

|看世界|

跟着女儿遛弯儿:记今夏欧洲之旅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刊《当孩子被剧场点燃》,印刷版于2018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