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学演戏?资深儿童剧导演说:不要从台词形体入手

近年来戏剧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能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审美品位。可怎样才能让阅历尚浅的孩子在舞台上呈现剧中人物的丰富内心?给孩子的戏剧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资深儿童剧导演张忱婷给出了她的建议。

文 | 齐琰  图 | 受访者提供


看过音乐剧《寻找声音的耳朵》,内心涌出一种“相见恨晚”和“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小演员们灵动、跳跃,像风和火一样极具感染力。

时下,儿童戏剧教育领域一片火热,国内儿童剧门类繁多,从国外引进的也不少。为什么《耳朵》这部剧能紧紧抓住家长和孩子们的心,脱颖而出?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菁kids特别采访了这部剧的导演——张忱婷。

2003年,《寻找声音的耳朵》的最初版本《耳朵》诞生了,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我想把爸爸妈妈的声音装进瓶子,然后放进马桶里冲掉!”张忱婷导演(下文称张导)说,“当我听到这个小女孩特别形象地跟我表达这份感受时,一个强烈的画面感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了!”这便是《寻找声音的耳朵》(下文称《耳朵》)这部亲子剧最初的灵感来源。

张导带着孩子们在上海、北京的学校和剧院里演了一场又一场,然后就开始拿奖,国内的奖都拿遍了。没有经纪公司,没有市场团队,仅仅是靠着观众和家长们的口口相传,15年了,《耳朵》一直演到现在。

让孩子来演戏,训练成人的那一套根本不适用!

张导很不同,她排戏,一切以孩子为本。“我一直觉得,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太一样,他们更诗意、更故事化、更五彩缤纷。”《耳朵》演到今天,已经有34个版本了。这是一部没有剧本的戏,每演一场,它的台词、配乐,包括舞台布景都是不同的,张导会结合每一轮小演员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和孩子们一起完成新版本的编排。

“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就像我自己接受过的戏剧教育——从拿到剧本分析人物开始再到排演,并不适合用在孩子身上。小孩不是专业演员,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把剧本里写好的桥段,精准地在舞台上呈现出来。传统戏剧教学还常常从形体和台词开始,这其实就是在往孩子身上一层层地套枷锁,顺序全搞反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呆板的儿童剧?就是因为忽略了孩子自身拥有的梦幻和奇想。”在张导的排练厅,孩子是主创,每一场的剧本都是在和孩子们的游戏中、在十分松弛的状态下,一点点地被挖掘出来的。

“假的台词是没有感染力的,也不会触动观众,所以我不会教孩子们哪句话怎么讲,所有的讲解归根到底都是死的。我会告诉他,一段戏,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就怎么表演,这样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具有感染力的。”张导说。

比如今年的《耳朵》里,就有“小妖精”“小美人”以及“用什么充电——颜值”等这样的表达出现在台词里,演员们大多是小学生,这就是时下他们的校园语言,是接地气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也因此更有感染力。

除了坚持把孩子们鲜活的语言带上舞台,张导还坚持要做接地气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能引起家长和孩子共鸣的亲子儿童剧。在她看来,尽管西方有很多好的戏剧作品,但因为和我们的生活缺少交集,就很难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也愈发坚定了她要做本土原创音乐剧的想法。

排戏前先打开内心

其实不仅仅是理念,张导排戏的方式也非常独特。孩子们跟着她排大戏时状态非常松驰,跟她的关系也特别“铁”。“铁”到什么程度呢?不敢跟父母说的话,会在夜里偷偷发信息跟张导说,还叮嘱她看完要删除不能被爸妈看到!

张导说,她教表演的第一步就是激活皮肤记忆,就拿哭来说,很多人都觉得让孩子演哭戏是很难的事,但张导剧组里的小演员们却能做到十秒钟之内哭出来,张导自己的绝招——三秒起鸡皮疙瘩更是看呆了孩子们,常常是戏也不排了,就拉着张导给他们“变魔术”。张导说,只有导演和演员的内心无界限,彼此信任,才能做到在真正放松的状态下释放天性,打破常规,用内在感知调动身体最自然的反应,从而赋予角色真实的生命。

打开内心,是小演员们进剧组后的第一件事。关“小黑屋”是张导打开小演员内心世界的法宝。什么是关“小黑屋”?就是小演员和张导被关在一间屋子里聊天,张导说:“我能发现孩子内心世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他会大哭,然后整个人就打开了。”

“戏剧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把人内心的敏感开发出来,成人的内心很难被打开,因为被包裹得太多了,敏感的东西几乎没有了。而我的作用就是把包裹在孩子心外的枷锁一层层卸下来,露出根本的东西,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表达出那些活生生的体验。”张导说,“一旦这种感官的感觉出现,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能量,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表演时充满张力。”

同时,心被打开了,不仅对演戏有帮助,孩子的性格、心态、生活方式、亲子关系等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耳朵》的男二号“马帅”和另一个角色“小妖精”的扮演者,来剧团面试的时候都是很乖很腼腆的孩子,排练时完全不敢看导演的眼睛。后来被张导关过“小黑屋”后,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的父母来看演出,差点没惊掉下巴。

问及“小黑屋”的聊天秘诀,张导说:“没有秘诀,我形容不出来,因为这就是我内心的感觉。就像我选演员,和孩子对视一眼,就能知道他会不会演戏。我选的很多演员一开始并不被其他人看好,但是最终的结果令他们非常惊讶。”张导的慧眼和匠心与她近二十年的戏剧教学经验分不开,也与她大二时,一位从英国来的戏剧老师的点拨分不开。 “那种感觉很痛快,她在的时候,我几乎天天盼着上台表演。”如今,张导就好像当年打开她内心的英国老师一样,也成了孩子们每天迫不及待想要见到的人。

最早跟着张导的一批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了,有些还因为儿时在心中播撒的戏剧种子,选择在国外的艺术院校学习电影和戏剧相关的专业。

不仅仅是孩子们,家长也一样痴迷于尔多剧团真实接地气的演出。除了《耳朵》这部剧,剧团还有音乐剧《胡萝卜》和藏语音乐剧《多杰》。“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从北京、山东过来追剧,《耳朵》和《胡萝卜》这两部剧5刷以上的不在少数。”张导说,“对于热爱戏剧的家庭来说,过去和现在没什么差别,热爱的继续热爱。”

在张导的戏剧观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从内部感知开始去开发整个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一个角色,如果没能打动观众,就不算成功。当然,用真情实感去演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场演完,剧组的大小演员们都会抱头痛哭。因为真诚,也因为累。“小孩演戏都是来真的,和成人不同,他们很少用技巧。”张导说,“能够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把第一万场当成第一场来演的,就是小孩。”

耳朵的声音,其实意指内心的声音,张导说,如果一个人喜欢表演,那他只是满足于掌声和鲜花带来的荣誉感;然而热爱不同,热爱是那种即便台下没有一个观众,演员也依然能沉浸在角色中,享受表演带来的畅快淋漓,享受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我的孩子们现在都是这个状态,他们演戏的时候很痛快。”张导说。

现在,《耳朵》已经被拍成电影了,未来《多杰》、《胡萝卜》也会被拍成电影。荒诞的、青春的、现实主义的、魔幻的……不管是什么形式,张导说:“戏剧都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让孩子借助这个载体打开内心,让他们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抓住自己身体里的那根敏感神经,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去实现它。”

-END-

菁kids 2018 12月刊 《当孩子被剧场点燃》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发现”儿童

|封面故事|

剧场启蒙,让“小不点”有“大视界”

尔多儿童剧团:教孩子演戏,不能从形体和台词开始

国际学校里的戏剧教育

美高学生Joyce:我的戏剧之旅

华师大二附中话剧社:学霸们的“戏精”时刻

|父母社区|

如果你的孩子开了一个公众号

孩子的未来无法规划

戏剧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旅行与Pad之间的你死我活

|美食|

暖暖一碗,心中被爱充满:三款快手面条

|话题|拨开大学升学指导的迷雾

提前准备,避免匆忙草率

咨询升学指导老师是着手大学申请的最好方式

大学申请亦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菁沙龙|

比物质满足更深层的需求:依恋关系

|父子说|

戏如人生

|在读|

如何理解一个暴力逐渐减少的社会?

|看世界|

跟着女儿遛弯儿:记今夏欧洲之旅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刊《当孩子被剧场点燃》,印刷版于2018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