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问不完的“为什么”?看看大师们的200道真题集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Respecting the Children

当我们谈论“尊重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薄旭   图|pexels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丛书,是一套很少见的书。因为这是彻头彻尾的由编辑主导的书,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最终的收集成书,每一页都蕴含着编辑的心血。

书本简介: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

作者: 杰玛·埃尔文·哈里斯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 杜冰

首先,编辑向数千名小朋友征集问题,再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中,筛选出最奇妙的两百多个(第一部收录了115个问题,第二部收录了131个问题)。然后,编辑去请教各领域的顶尖人物,给出最高明的回答。

孩子的问题十分迷人,有的妙趣横生,有的荒诞不经,但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所思所想,是真正从小孩嘴里冒出来的。而答案也很有价值,在通俗易懂的同时,不乏幽默与机智。在看这些答案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了好几次:只有半吊子才会故作高深,真正的大师,反而能够深入浅出。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迪,层次是很丰富的。

01

首先,在具体知识的层面上,这本书提供了准确的、可以被小朋友理解的答案。不论小朋友的提问多么离谱,来回答的都是“大咖”,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请医生来回答关于人体的问题,请天体物理学家来回答关于星星的问题。甚至,当有一位小朋友提问“人能从眼睛里喷出牛奶吗”,编者竟然找到了“用眼睛喷牛奶”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来回答!

对于家有小小恐龙迷的我来说,那些关于恐龙的问题和回答,真是我的大救星!

“哪种恐龙在地球上最早出现?”一位恐龙专家结合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以及简要的科学推理过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为什么恐龙灭绝了,而其他动物没有?”一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耐心地介绍:在巨大的灾难降临时,那些体型庞大的恐龙是如何依次走向灭亡,而其他动物又是如何捱过了困境。除此之外,跟恐龙一道灭绝的动物还有哪些?而且你知道吗,有一些恐龙其实并没有灭绝,而是进化成了现今的动物!

02

其次,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上,这本书给小朋友做了有意义的启发。

一个小朋友提问“人是如何坠入情网的”。这个话题,在我们国家的语境里,似乎有些禁忌意味。但是,只要对幼儿教育稍有关注,你就会知道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独特时期——“婚姻敏感期”,这个敏感期的年龄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早很多,是4到6岁(也就是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一年级)。所以从成长规律来看,小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奇怪。反倒是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向4~6岁的小孩子解释“爱情”这么玄妙的事,毕竟,很多成年人都不敢说自己理解这件事啊!

书里选取了三个回答。第一位回答者是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细腻的笔触,详细地描绘了一个人坠入情网的感受。第二位回答者是一位男性作家,他对“喜欢”和“爱情”做了清晰的区分,并且对爱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给出了建议。最后一位回答者则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顶级大咖罗宾·邓巴(即“邓巴数字”的提出者,他认为一个人最多能和150人维持稳定的关系)。邓巴教授从大脑的功能、激素的作用等方面解释了爱情。

你瞧,即使是面对“爱情”这种近乎“玄学”的话题,你也可以尝试从感性的、现实的、科学的角度去切入它。

03

最重要的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这本书给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呢?回顾我们小时候,当心里有疑问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大多是搪塞、敷衍、一句话带过,有时候,还会迎来一顿怒斥:“你怎么这么多问题?”但是,在自己当了妈妈之后,面对孩子的问题轰炸,我也并没有比上一代人强多少。那些千奇百怪、没完没了的问题,让我备受折磨。

其实仔细回想起来,并不是这些问题本身有多么艰深或难以回答,而是我的思维、我的惯性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小朋友的挑战,这种被挑战、被颠覆的感觉令人不适。

在成年人的世界,提问题,很容易被看作是对权威的质疑,或者是一种无知。成年人,早已习惯默默地接受现实。而小孩恰恰相反,他们习惯尽情想象,在反复的提问和不断的试错中去定义世界。所以,面对家里那位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十足的耐心和开放的态度,缺一不可。

聆听孩子的提问,是身为家长的职责。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也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本书扉页上,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说:“面对孩子的提问,最重要的并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以完全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一起探讨思考问题的正确路径。”那么,什么叫做“正确的路径”呢?书中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大师们的处理方式让人叹服。

一个小朋友问了一个会让很多大人晕厥的问题:“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个大大的屁,它会飞进太空吗?”

首先,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向小朋友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屁”的形成机制,然后小朋友就会发现,反刍动物(比如牛)并没有我们人类认知概念中的“放屁”行为。但是,这个回答并没有到此为止,科普作家又请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一位动物学教授,来解释反刍动物的消化机制,推断出最接近小朋友问题中的那种物质很可能是指“牛呼出的甲烷气体”。接下来,作家又去找了她的另一个朋友——一位火箭专家,计算出了“牛一年中呼出的甲烷”大约只够它升到4.8公里的高空(而太空起始高度为32公里)。看来,这只“宇航牛”的升空试验注定要失败了!但是,这位火箭专家却对小朋友的想法赞不绝口:“甲烷引擎可是很热门的!”

我们普通人固然没有那么多专业领域的学霸朋友,不过,只要你想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百度、谷歌总是能给你一点儿帮助的。如果能借着孩子的提问,为TA推荐几本深入浅出的科普童书,带TA去参观城市里的各类博物馆,既丰富了知识,又共度了高质量的亲子时光,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说完了我们该如何面对提问,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来提供答案呢?

绘本作家熊亮说:“当孩子发问,而你回答时,有一种奇妙的变化会发生……你得换个语气和方式,答案不能只是经验和知识。答案必须是可见的、鲜活的,让孩子看得见答案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从现象到经验的过程。”

书中,一个小朋友问:“人为什么要使用钱?”一位知名的财经记者就是用“看得见”的方式来回答的:

他让小朋友反向地设想一下:假如没有钱,你该如何得到一块披萨?披萨店的店主又是如何得到制作披萨的各种原材料?通过一段细节丰富而又啼笑皆非的描述,财经记者向小朋友展示了在货币出现以前,“以物易物”的方式是多么困难重重。最后他说:“尽管那位天才发明家的名字不为人知,但在人类最神奇的发明之中,钱是其中之一。”

书中还有一些可爱的“花絮”,也就是未被采纳的答案,但同样给家长们提供了“解答思路”。

“吃蚯蚓有事儿吗?”在正文中,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贝爷”,也就是《荒野求生》里那个真正吃过蚯蚓的主持人。不过,在花絮里,一位喜剧演员回答说:“只要不被你妈妈看到就没事儿。”嘿,听起来像不像是那种特别不靠谱的“爸爸带娃”?

“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在充电。”借用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未知的概念。看到这个答案,我好像就理解了什么叫答案的“可视化”。

“我们有可能回到过去吗?”“到昨天为止,还不行。”嗯,也许今天就可以了呢!就在小朋友翻看这本书的同时,世界上正在发生着许许多多奇妙的事,在未来,当然也会发生更加奇妙的事。

“世上还有没被发现的动物吗?”“我认为有。但问题是,你要想证明,你就必须发现它们。”多么有趣的悖论。

04

我看完这本书,感到最好奇的已经不再是这本书的内容,而是这本书的诞生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以这样的形式做成了这样一本书?

本书的杰玛·埃尔文·哈里斯(Gemma Elwin Harris)是久负盛名的职业撰稿人,平时主要撰写社论和杂志专栏。不过,她有一个儿子和三个侄女,正是这群“熊孩子”那无休无止的好奇心,激发了她编纂这样一本书的灵感。

杰玛联手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学会(NSPCC)——英国首屈一指的儿童保护慈善机构,邀请世界顶级专家来解答孩子们的问题。让人惊叹的是,她联络到的这些大师,不论有着多么吓人的头衔(皇家科学院院士、知名作家、世界著名节目主持人等等),都没有轻视孩子们的想法,反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答案写得活泼生动。这样一个成书的过程,让我十分感动,我深深感受到了编者和回答者对孩子的尊重。

有人说,尊重孩子就是耐心地听孩子说话,让TA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人说,尊重孩子就是给孩子决定权,TA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有人说,尊重孩子就是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再生气,也不能在公共场合吼孩子。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没有说到点子上。

当我们谈论“尊重孩子”的时候,首先得承认,不论孩子在表达、在做决定还是在哭闹,TA都是被自己的独立意识所驱使的。作为家长,能“看见”这些行为背后的意识,那么,我们给TA的反馈才会是“对”的。

尊重TA的感受,不论那是高兴、悲伤、恐惧还是烦恼。尊重TA的想法,不论那是清晰有条理的,还是天马行空的。尊重TA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论那方式是靠谱的还是离谱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尊重孩子”的最佳范本。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后来才变成了大人。我们曾经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后来才对小朋友的提问爱搭不理。

孩子的提问,是重新开启的一道门,让我们反思那些我们自以为自己很了解的知识,重新擦亮我们的眼睛、点燃久违的好奇心,以及,重拾我们对这世界的敬畏。


薄旭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经当过6年的童书编辑。现在是个全职照顾宝宝的二胎妈。喜欢阅读,喜欢探索关于养育宝宝的一切。

 

-End-

菁kids 2018 11月刊 《新校气象》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探校探什么?
|封面故事|
惠立学校校长周淑群:我们这样实践全人教育
华师双语校长龚德辉:教育面向未来,而我永远是一个实践者
青浦平和校长苏晨杰:根植本土,做放眼世界的“融合教育”
|父母社区|
偏科要紧吗?
硅谷妈妈上小课
妈妈走过的路
一年级的烦恼
|美食|
你也怕烹饪肉类?试试简单快手的鸡胸肉做法吧!
|话题|妈妈们上的课
跳一支舞吗?在夏威夷
谈谈做饭这点事
补上人生的第一课
|教育家笔记|
一条鳟鱼带来的教育启示
|特别报道|
来自哈罗的小狮,已经来到上海啦!
|父子说|
愿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女性成长,家中男性成员如是说
|在读|
当我们谈论“尊重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看世界|
德克萨斯:心中所想,心中所念

本文原载菁 kids 11月刊《新校气象》,印刷版于2018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