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里的声音|编者按

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大二的时候,我在图书馆偶然读到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名字叫《我的哭声无人听见》,从此打开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大门。虽然只是浅尝辄止地读过一些书,上过一些课程,但它们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学会了认识、分析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及背后成因,继而寻找解决办法。

大部分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是个好说话、脾气好的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逆来顺受”,不会轻易发脾气。殊不知,在我父母的眼里,我大概是天底下脾气最不好的人,因为动不动就惹老妈生气,和老爸翻脸吵架,还一度闹出了打砸家里的“大型事故”!好在爸爸是“刀子嘴、豆腐心”,每次吵架过后,他总是会主动给我台阶下,我也会在他三番两次的“示好”下,一笑和解。

就像作者詹姆斯·林奇在书的第七章“爱的接触”中写的那样,“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语言、语法和修辞。这些言语,尤其是修辞用语,可以让一个人产生希望、乐观或是惧怕、绝望和担心等自动反应。例如,若是一个孩子从父母那儿学到‘我爱你’这句话的同时,却受到了父母的责骂、虐待或伤害,以后若是有人讲出‘爱’这类字眼,他们就会因为条件反射,而产生恐惧的自动反应。”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于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都在无形中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虽然这些影响不是绝对的,但幼年的孩子,总是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与人为善、热情大方、广结好友的性格影响了我待人处事的方式,让我从小到大人缘极佳,结交的都是真心实意的知心好友;父亲爱好文学,我从小耳融目染,最终也走上了文字创作者的道路;母亲脾气火爆,从小被她的“关爱”和“呵斥”夹击(她连生气的时候骂我,都会骂“贱乖乖”),导致我虽然理解她爱我的初衷,却还是因此习惯了从小“看人脸色”,总是不太会直接表达愤怒,很多时候会选择调侃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避免引发进一步的冲突。这也导致了我一旦心情不好或是和人吵架,便会引发生理上的不适——胃疼和心悸,所以日常生活中我总是避免冲突,尽量化解和他人的矛盾。

一开始我不明白,了解了心理学后我才知道,人的心理和身体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来由的生病,多半是心理上的问题。我曾有大半年的时间遭受着不明过敏源的折磨,眼圈红肿、溃烂,在皮肤科怎么治疗都不见好,医生也无能为力。直到遇见一位经验老道的老中医,他告诉我,我的病是“心火”导致,放宽心,把心里的愤怒发泄出来就好。我顿时如醍醐灌顶一般。依照他的建议,我找到了愤怒的根源,将积压在心头的不满发泄了出来,病症果然就好了。

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问题也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病——爱的缺乏、长期寂寞、社交孤立……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选择“心理健康”作为这一期的主题,我们也是希望大家能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与情绪共存的方法。



菁kids 2018年11月刊《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玩耍的魔力

关系透视镜——剖析儿童问题背后的家庭密码

孩子玩游戏上瘾,游戏业内人士怎么看

老爸的抑郁症诊断之路

|学无止境|

|父母社区|

你的孩子在学校焦虑吗?

|玩出花样|

金缮尽美——不完美的“完美”

|专栏|

懂点心理学,生活更轻松

还有32850天

“中国吼”与“中年心”

远距离与近距离

|全家出动|

普者黑,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11月刊《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印刷版于2018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