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兴趣班不是逛超市,帮孩子找到发展兴趣切入点是关键

“无论如何,要让孩子先发现这个活动很有趣,愿意学习,他才会投入。去兴趣班不是去超市,别带着孩子一个一个逛,否则他永远都会拿不定主意。” 亲子教育专家陈禾如是说。

现阶段,大多数中国式育儿将尝试新事物、拓展视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加培训机构而展开。可兴趣其实是“藏”现实生活中的,如果家长找不到与孩子天赋、爱好相对应的培训班,“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被忽视了。

那么,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父母如何找到切入点?

文|孙珊珊  图|pixabay  编辑|齐琰


想过吗?我们带孩子去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

别人家孩子都在上兴趣班,不上不淡定啊!

有特长的话,小升初可以走特长生名额!

就想让孩子有个兴趣,不孤单!

我家孩子试听什么兴趣课都(不)喜欢!

希望孩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不管抱着什么目的,兴趣培养已然成为一个时下躲不开的话题。

现阶段,大多数中国式育儿将尝试新事物、拓展视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加培训机构而展开。可兴趣其实是“藏”现实生活中的,如果家长找不到与孩子天赋、爱好相对应的培训班,“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被忽视了。

多数父母将时间花在帮孩子找优质、口碑好的培训班上,把观察、摸索、引导等责任托付给教育机构。其实只要父母认真观察和引导,去用心发现、尊重和保护孩子燃起的兴趣小火苗,每个孩子都能妥妥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活动。

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父母如何找到切入点?

首先,投其所好,利用好兴趣班,引导孩子参加与其兴趣点相关的课程。生活中孩子有意学习和重复的活动,可以建议孩子作为试听课或旁听生去上几次课。

带孩子上课很简单,接下来的工作才是核心环节。我采取“观察——记录——交流——反思——尝试——观察”的方式,思考女儿的兴趣方向,并追寻她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01 记录

把体验过程记录下来,标记出哪里做得好、哪里更专注、哪些环节可以自发建立联系。归根结底,是记录优势之处,是对优势的归纳总结

以女儿为例,我会把活动中,她独特的思考角度、敏感之处记下来;把她提得问题记录下来,问什么即说明她好奇什么;把她主动去做得事情记录下来,女儿喜欢烹饪、清洗玩具。我会让她自己安排自由活动时间,我跟随她,观察她。那些做得又好又快的事情,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有些家长喜欢记录孩子不会的知识点,回家之后巩固强化,这样做弊大于利。对于学龄前孩子,目标意识还没有发育完善,本来感兴趣的活动,父母课后却在帮助回忆那些不愉快的部分。其实那些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反复重复,家长只需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即可,待建立自信和兴趣后,再将那些不恰当的地方适度引导,相信他们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勿急躁,多观察,等待孩子爆发他们的小宇宙吧!

//02 交流

对于孩子长时间专注的环节或活动,尤其是反复重复的游戏,以询问的形式挖掘孩子感兴趣的部分, 便可以更加清晰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去游乐场玩捞小鱼的游戏,家长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很残忍,受惊吓的小鱼命不久矣,可这个游戏在孩子的眼里却充满了奇趣,他们乐此不疲地追逐小鱼,网到小鱼后会如获珍宝般喜悦。多数家长以珍惜生命为由阻止捞鱼游戏。那么,家长们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这么喜欢这个游戏呢?进一步询问,或许你就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03 思考

跟随孩子的游戏活动,那一定是他们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的再现和还原

首先,思考需求。孩子自主去玩的游戏内容,那一定是符合孩子学习与发展需求的,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

然后,思考经验。关注他们的已有经验,同时注重孩子发展中所需要的关键经验和品质,加以引导。

//04 尝试

将我们思考的结果大胆尝试,继续拓展,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规则和材料,在引导下完善兴趣方向、形成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求放弃,那也该尊重,但前提是要尽量说服他们完成开始时许下的承诺,有头有尾。

//05 观察

最终回到观察, 循环往复。

细心的父母不难发现,孩子会反复重复一些活动,有些是敏感期表征,有些是持续几年的喜好,还有些昙花一现,但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联系。

女儿每天上幼儿园,所以在家活动时间很短,每次睡前,对手里的玩具都是意犹未尽。

一晚,她问我:“妈妈,明早可以早起吗?”

我顿感欣慰:“早睡早起,妈妈支持你。”

她请我将闹钟定为早上7点,而一般自然醒要8点。第二日清晨,闹钟响起,我睡眼惺忪间感觉好像有个影子闪过,便昏昏沉沉跟过去,定睛一看,地毯上的赛车巡回赛发令枪已经响起。

我恍然大悟,为了玩儿玩具真是豁出去了,睡一会儿多舒服啊!可是这举动,却激起我的好奇,玩儿什么能这么大动力呢?

慢慢地,我开始发现她的“早起游戏”有规可循,比如,研究F1赛车,如何更换车轮速度最快;把晚上没拼完的乐高继续修缮;设计一些扫地机器人。并且,她平时对拼插玩具非常入迷,从堆积木到户外游戏,她所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拼插玩具。这些行为频发出现,时间持续数月,一般情况,拼搭结束后,她会讲救援故事和追赶游戏。

发现了这些,我便开始询问她感兴趣的原因,她告诉我她喜欢的是每个插塑玩具的不同变化和作用,他们可以变成各种不同的东西,创造出她想象中的场景,然后在这个场景里游戏。

基于这些初步观察,我带女儿参加了乐高体验课,课上的教具比她平时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插塑玩具要复杂,涉及图纸、基本模型、齿轮传动等等,但是她的接受速度很快,能主动与老师讲得下一个环节对接,这种课程让她充满了热情。

课下,我会积极和兴趣班老师沟通,他们经验丰富,观点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他们所有对女儿的评价我都会再去反复考证,毕竟最了解孩子的还是父母。

根据亲子记录、和女儿谈心及与老师沟通,我逐渐对女儿的天赋和兴趣产生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如动手能力强、喜欢讲话,同时又是社交达人,团队意识很强,但是也存在比如多动、注意力容易涣散等“弱点”。

于是,按照女儿的特点,我选择了语言类相关的活动带她参加,比如小主持人、绕口令、戏剧表演,还有一些衍生活动,如第二外语、作文写作、逻辑思维等等。

在关注女儿兴趣同时,我也在关注女儿未表现出兴趣的领域,并针对这些领域想出能够吸引她的方面,给她提供更多了解这些领域的机会。同时在她所喜欢的活动中,改善她的不良习惯。

我还试图将几个兴趣点结合一起,不断挑战她的想法,帮助她形成更有意义的经验。

就拿乐高来说,无论是对照图纸拼搭,还是自己自主想象创造,每次作品完成后,我会鼓励她口述一段作文。我记录,再复述,再鼓励她修改完善。

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女儿是话唠,一般要说很久,而且孩子讲故事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我通常会随着她的故事情节穿越好几个时空。这个过程虽然又累又好笑,但她逐渐学会了“命题作文”这个概念,并能够围绕主题讲故事。慢慢的,故事就会变得有头有尾了。而且她的故事也得到了倾听,这会令她感受到关注和认可,增加自信。

其次,既然参加兴趣班是“在所难免”,那么不妨利用兴趣班活动,带孩子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通过感统、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分享意识。

八岁之前是产生脑突触最多的时期,而八岁以后用不上的突触会消失。从那时起,一个人擅长或者不擅长的,喜欢或讨厌的,就会确定下来。

我和老公在对女儿的兴趣发展上,也是“忐忑”前行。女儿学钢琴完全个“意外”。女儿对钢琴丝毫没有兴趣,老公则是大家长式教育,无需试听、无需询问,直接报名!导致女儿从一头雾水到上课精神涣散,她不喜欢上课所以废话特别多,多到老师想插话让她闭嘴都没机会,最后老师气急败坏地找我谈话!

还好,她有个佛系妈妈,不喜欢不强求,等待时机。趁老公出差,我给女儿减少了课时,结果“意外”发生了。一个暑假没摸钢琴,开学后她居然“洗心革面”,上课时整个人焕然一新,回家还能主动复习课上教的内容。

我惊讶万分,她说:“妈妈,钢琴的节奏让我想起舞蹈动作!” 我恍然大悟,她非常喜欢芭蕾,这是自己把两样事物结合起来了。

所以,耐心等待转机,或许可以带来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即便是不合时宜的引入方式,也未必就会引起毁灭兴趣的灾难。

任何一种兴趣最终都将走向一个目标,便是了解自己、修葺自我,使得自我得以更好的发展,其中的感受和心路历程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胡恒波 澳大利亚学前教师的儿童兴趣观及其启示,2016 年第 7 期《外国中小学教育》

2. 徐凡等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1997年7月29卷3期《心理学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