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师到创业者,孩子是推动我前行的加速器

张弛有道的设计人生。

文 | 廖欣  图 | 受访者提供


几个月前,有位创业者以15个亿的气魄光速“抛弃”了同龄人;三四年前,有位投资领域的风云女性加盟创业团队,影响数亿人出行。江湖上流传的,除了这些女性创业者所拥有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外,还有“近乎变态的勤奋”、“创业两年老了十岁”等关键词。同时被屡屡提到的,还有她们创业者身份之外的“妈妈”角色:一位直言家庭与事业无法平衡,要让妈妈的拼搏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另一位则选择哄睡孩子之后,再下楼出门开会到凌晨。

创业,似乎从来都是一件与时间和机遇赛跑的事,充满剑拔弩张、歃血为盟的张力。但在艺术教育品牌“素希”的创始人王慧身上,我们却找不到太多“干练”、“进取”这类职场女性有意无意间向外界展示的特质。

见面那天,王慧背着柔软的大包,长裙散漫妆容淡淡,声调不高语速不快,气定神闲悠扬得像是一位刚刚下课的老师。她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当妈妈之前在上海和哥本哈根的知名设计公司做了多年的建筑师。有了孩子之后,不想再回到不舍昼夜的建筑师生活,便转行到留学机构为艺术生做留学申请和教师管理。如今,她承接上一段工作经历,开始了创业生涯。

王慧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去老师家中学画,能静下心来画上一整天。因为成绩不错,又不想完全放弃画画,高一时就已经决定要报考同济的建筑专业。

王慧的同学中,有的后来去做了建筑管理,有的去做建筑工程,她则拿到奖学金去了意大利米兰理工读研,之后便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但其实在整个设计产业链中,设计和绘图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能力更综合的人,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对自我的期许也为王慧之后从单纯的设计跳脱出来,转而去创业做管理埋下了伏笔。

而与教育结缘,主要还是因为孩子。

王慧的孩子目前还在幼儿园读小班,三年前,为了能多陪孩子、摆脱残酷的加班,她决意从建筑师转行成留学机构的老师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她发现随着留学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家长观念的转变,学生申请已经从早先扎堆于金融、经济、计算机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变得越来越多元,艺术类更是异军突起。

而作为国外艺术类院校申请时的重头戏——作品集,其设计和制作其实很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尽管留学申请这个行业本身已经相当成熟,但兴起才三年的作品集指导这个细分领域,却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热爱设计、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学子、看好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促使王慧创业的原因。而孩子的到来,更像是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加速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因为当了妈妈,对时间安排有更灵活的要求,王慧觉得自己很有可能仍在事务所里没日没夜地做设计。

因为自己就是做设计出身,王慧知道一个好设计来之不易。之前看到学生做出了好的作品,完成申请使命之后,那些idea只是静静地躺在电脑里,就觉得很可惜。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与合伙人商讨品牌框架时,她们将“素希”要做的事分成了三个板块——艺术(WeDesign)、教育(WeEducate)和公益(WeChange)。其中“教育”,也就是指导学生进行作品集的创作是核心,“艺术”和“公益”作为两翼,共同为“教育”这个核心服务。

“当了妈妈之后,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学生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带,口碑需要一届一届慢慢积累,拼数量、拼签单,纯粹当作生意来做根本不适合这个行业。”

说到作品集创作的指导,王慧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对申请方向作出有效指导,素希不设专职的销售,而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初步资料指定一位老师直接与学生和家长对接,以避免前后端脱节;在选聘老师时,除了夯实技法的基础型课程,进行一对一指导的导师都是仍在从事实际设计工作的,王慧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业界最鲜活的动态带给学生;在创作作品集时,要求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个人成长轨迹联系起来,做出有个人特质的东西。

在“艺术”这一块,素希会以设计公司的身份承接一些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到这些真实的项目中。商用部分获得的收益再投入到公益项目中,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说到“公益”,王慧鼓励学生去积极收集真实有益的设计需求,比如为贵州山区的小学设计更好用耐用的操场,为街边的煎饼果子摊、烤冷面摊设计铺面和包装袋。

在与摊贩们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才了解到商贩们其实也早有美化升级自己品牌的需求,只是苦于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该怎么具体实施。这些信息也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做起来也就更带劲了。

有了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参与,学生们对自己未来要做的事也有了更清晰的感知,写申请文书时的表达,自然与“闭门造车”时有质的差别。

当被问及公司未来是否会扩大业务范围,涉足留学相关的其他领域时,王慧表达了一种类似“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理性。在她看来,留学市场体量足够大,作为其中一个细分领域的创业者,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好。而事实上,她们也不希望为自己做的事简单地贴上“留学申请”的标签,在这一点上,她们是有“野心”的,希望自己做的是真正有沉淀的教育。

王慧的手机里存满了学生的作品,每个作品她都能讲出一大段学生的成长经历、创作故事。在学生的身上,她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她当初报考同济建筑专业,只知道建筑可以把自己的学业成绩和美术特长结合起来,并不知道具体会学些什么,当时身边也没有亲友、师长可以咨询。懵懵懂懂入了建筑系后,她也的确发现个别毫无美术基础、对画画又没有特别兴趣的同学大一第一年学得很痛苦。

用她的话来说,申请本科的高中生们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个专业选择,需要有个导师,带着他们去客观地认识专业,同时拥有批判性思维,拥有不限制地往多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很多学生在申请完学校后,甚至在大学和就业中遇到问题时,仍会和她讨论、征求她的建议——这也是最让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的时候。

既然是创业,光有情怀显然不够。在这个意义上,王慧和她的合伙人更像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她们知道探索个性化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创业初期需要把“冒险”看得比“优雅”更重要,于是便遵循“先去做能做的事—获得肯定和资源—调整为做更贴近价值观的事—获取更多的反馈和资源—再投入”这样一个模式,尽量避免做一些温吞精致的事。

凭着她和合伙人之前在业界积累的口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年预定收入的一大半。“稳稳地,认认真真地把今年的孩子带好,明年翻一番没有什么问题,第三年应该可以翻三番。”在王慧看来,这个行业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宣讲、展示,争分夺秒马不停蹄的推进也不是必须,像滚雪球一样慢慢积累、好好做才是常态。“互联网风头强劲,但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这股浪潮去做产品和服务。”王慧说。

为了获得一种张弛有道的生活状态,王慧最终选择了在教育行业创业,但她也坦言:“如果我是开一个卖蛋糕卖奶茶的铺子,肯定就不是现在这个状态了,店铺租金的压力在那里,不拼也得拼。”

明确自己的需求并有所取舍——王慧把设计思维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由此获得了一种令人歆羡的平衡。

如今,她把公司安在离家只需步行十分钟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中,白天开启紧凑高效模式,忙着与学生、家长交流,和工作伙伴开会,为的就是能在孩子放学之后切换成相对松弛的模式。

周五下午她会带孩子去游泳,然后就把孩子送到外公外婆那儿过周末。从周五晚上到周六一整天是她和先生的自由时间,“有时我们会一起做点事情,有时就是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可能会去看看展。到了星期天,就是三个人一起的家庭时光。”

-End-

菁kids 2018 9月刊 《创业父母》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孩子,赋予我们创业的灵感

|封面故事|

侯唯唯:乐高的隐喻

王慧:张弛有道的设计人生

杨海:海龟奶爸和他的无添加肉丸

|父母社区|

硅谷夏令营,一个家庭的同步探索

硅谷创业实习生

论秀才娘亲是怎样被逼成厨神的

妈妈,我们别喊了!

|菁沙龙|

亲子关系中同理心的力量

|美食|

亦中亦西、简单百搭——三道土豆魔法菜肴

|话题|

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电影节:在失败中学习成功

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电影梦在这里萌芽

|父子说|

创业老兵与小小企业家

|在读|

如何陪伴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

|看世界|

跨越半个地球去泡公园骑单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