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啃老”背后的真相

Why Grandparents Become Nannies in China

在蜜罐里泡大的80后,渐渐成为了社会的有生力量和家庭支柱,自己也升级成为了父母。他们的内心是焦虑而不安的,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庭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思考,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文 | HIPPO  编 | 曹新星 图 | 影社绘(伟超)特约模特 | Sofia & Lloyd全家  拍摄场地 | 西门子家电

千千万万个小明和小亮

熬夜看完世界杯的比赛,李明(化名)睡了个懒觉起床来,吃罢现成的早点,开启新一天的生活。结束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回到家,父母早已将晚饭准备妥当。这种幸福的生活相信是很多80后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父母同住或居住在临近小区的便捷,让这类白领人群的生活变得简单了许多。

李明:“妈,我们家马桶堵了,您帮我通一下吧!”

“妈,前天洗的衣服估计晾干了,您帮我收一下呗!”

“妈,明天包顿饺子吧,最近馋了……”

家庭中的一日三餐全部交给父母或外卖,清洁、洗衣工作也大多由父母协助完成,遇到大扫除时则请保洁帮忙。

“爸,我起晚了,您帮我送趟孩子啊!”

“爸,孩子想吃草莓了,您今天没事买点去吧?”

“爸,单位加班,我得晚点回来,您带孩子出去踢会儿球吧!”

生活让李明们变得简单而轻松。渐渐地,父母们不仅承担了做饭等日常家务,还要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工作。小明努力工作挣钱养家,父母年龄不算太大,也乐得发挥余热,只有这一个独生子女,老人也喜欢和孩子住得近一些。这样的生活算是一种稳定的搭配,每天都在这个城市一遍遍上演。

闹钟又响了一遍,王亮(化名)还是没能起床,昨晚他玩游戏到凌晨才睡下,恨不得太阳此刻重新落山。即将过60岁生日的母亲推开房门,再次催促。无奈,他只好睡眼惺忪地爬了起来。

洗漱完毕,他来到客厅吃早点。母亲盯着他,仿佛出了什么问题。

母亲:“你怎么穿这件粉色的衬衫啊?!今天你们公司不是要开总结会吗?穿蓝色的!蓝色的更精神!”

王亮:“哪件蓝色的啊?”

母亲:“就是年初我给你买的那件!我去找,你快吃早点,牛奶要凉了!”

王亮习惯性地举起杯子,一口将牛奶咽下,冷热刚好,一切都是他最熟悉的感觉。

母亲拿着蓝色的衬衫交给他,另一只手拿着他前一晚换下的内衣裤,从容地扔进了洗衣机。

“开车注意安全啊,晚上早点回来吃饭,做你最爱吃的烧茄子。”

“另外,你们屋的床单铺了一个月了,一会我换下来洗洗!”

“还有上次你说给孩子报亲子班的事,不许报啊,都是骗钱的,孩子我给你带着,准保吃得香玩得好,学什么亲子班啊,教两句外国话就好几千!”母亲抱起孙女,对屋里的王亮说:“跟你爸说再见,走!奶奶带咱遛弯去!”

王亮的妻子悻悻地站在门口,看着老人开心地抱着孩子走下楼。她知道,与其说是遛弯,不如说带着女儿去小区花园里和街坊四邻扯家常。


这是近些年很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即由父母负责下一代的饮食起居,管着再下一代的琴棋书画,几乎包办一切,每天有着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活,火力全开却依旧精神焕发。看似“分工合理”,实质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啃老”。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家务啃老”的现象?是80后不愿意做家务?还是父母们帮忙做家务的热情太高?这些80后的父母,为什么会愿意帮成年的孩子做家务?

“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疼的是当年那个委屈的自己,但自身严重缺乏的价值感,让他们把所有美好的想象都投射到了后辈身上。”

老一辈的心理活动

穿梭时光,我们去李明和王亮父母的小时候看一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只是家里四五个子女中的一员,长辈们为了生计,无暇给所有孩子同等的关爱,如果你不是家里最优秀的那一个,几乎没可能得到关注与信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自己而活是羞愧的,为集体、为社会、为家庭付出才是光荣的。社会不鼓励人们形成感受,不鼓励发展个体行为,燃烧自我、奉献能量才是那时的主旋律。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过上了曾经期待的美好生活,但儿时形成的思维方式却深深地刻在了潜意识中。老人们回想起小时候的苦日子,遗憾自己没机会上大学,把憧憬都寄托在了80后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够金榜题名,实现自己的夙愿。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吃顿肥肉就像过年了;如今的生活衣食无忧,老人却舍不得享受,他们更愿意把好的东西奉献给他们深爱的儿子、孙子。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疼的是当年那个委屈的自己,但自身严重缺乏的价值感,让他们把所有美好的想象都投射到了后辈身上。

没有人乐于埋没自己的能力,所有人都渴望凸显自己,长辈们能够力压年轻人的只有家务,他们通过烹饪的技巧、做家务的效率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儿时对于价值感的缺失在家务中得到了补偿,只有这一刻,他们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

“家务啃老”的背后,是长辈不想让孩子长大的焦虑。

“如果孩子都长大了,独立生活了,那我们的意义何在?”

“我们岂不是又要回到那个没有生存价值的年代?”

出生在80年代的李明和王亮,顶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光环”蹒跚学步,父母害怕他们跌倒,因为家里就这一个。

上学后,小明和小亮好奇妈妈如何织毛衣,爸爸如何切土豆丝,如何包饺子,妈妈却说:“快躲开厨房,这不是你该干的,赶紧写作业去,一会我给你默写生词。”

高考前,小明和小亮似乎除了吃喝睡觉一切事情都无需亲力亲为,饭菜是按照营养配餐做好的,校服一件件洗好叠好,自行车更是每天守在家门口,车胎永远不会缺气。他们要做的,就是拼命的学习,考入理想的大学。至于这所大学是他们的理想,还是父母的理想?小明和小亮也不清楚。

从小到大,他们都是被家长的翅膀呵护着“成长”,从小便没有自我,每日只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两点一线”机械地生活。即便后来结婚生子成为一家之主,他们也不是独立的个体,没办法承担责任,有问题只会找家长。

越来越多的80后在融入社会时出现了心理问题,而且他们的社交及合作能力不足。父母对他们无比精致的关照变为了焦虑。“坐享其成”的同时,他们发现学校的知识无法落地,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很多事情都是头脑中的幻想,一旦现实中需要自己实际去做了,幻想和实际便产生了碰撞,唤起了焦虑。

与此同时,强势的父母凭着自己的“见多识广”,用他们的三观指导着这些新手爸妈们。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走弯路,希望用“捷径”指导子女的生活。

父母:“你懂什么,这事儿得这么办!”

“连你都是我带大的,找什么月嫂啊,看孩子我还能不会?”

“隔壁王阿姨家的孙子长得可壮实了,你们得让孩子多吃饭,要不从小比人家矮半头!”

然而,每一个有了独立需求的人,在需求和所得不一致的情况下,都会形成逃避心里,而这时父母的控制欲会越来越强,无法妥协,形成僵持对立。

在蜜罐里泡大的80后,渐渐成为了社会的有生力量和家庭支柱,自己也升级成为了父母。他们的内心是焦虑而不安的,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庭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思考,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当你把自己定义为‘主人’以后,那种让家越来越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你渐渐就把家务做下去了,并且越做越精致,从中能找到很多乐趣。”

真正的独立

同为80后的丸子刚刚从健身房回来,每周定期健身使这个纤瘦的年轻妈妈更加干练。酷爱搏击的她走进厨房立刻改头换面,煎炒烹炸焖溜熬炖,一顿丰富可口的晚餐跃然桌上。

前年生完孩子后,她在父母家附近租了间房子。虽然离父母很近,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却自己做主,并不依靠父母。她经常在朋友圈晒家里的照片,房间整洁有序。有朋友调侃,房子是别人的,你收拾那么干净有什么用,她却说:“房子是租来的,日子却是自己的。”

丸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了她很多自由空间,身为国际象棋教练的父亲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会过多干涉丸子的成长,只给予她单纯的父爱。父母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工作,从小就支持丸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姑娘。成家后,父母不打扰小两口的日常生活,对于是否要孩子等问题都给予充分的尊重,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正是如此清晰的界限,让丸子从小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保持着亲密又不依存的关系。谈起父亲,她笑道:“爸爸已经退休了,依旧热爱国际象棋,这是他的事业。”

丸子坦言,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做家务,因为家务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定义,它可以是扫地、做饭、擦桌子,也可以是刷碗、择菜、洗衣服,它们又累又烦琐,并且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想做好的话,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己的时间又太有限。之所以一直在做,这其中是有心理变化的:结婚伊始,是出于对自己小家庭的责任。结婚之前和父母同住时,她从不做家务,菜刀都不会拿;成家之后,她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家, 可以做主了,很有干劲。丸子说:“当你把自己定义为‘主人’以后,那种让家越来越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你渐渐就把家务做下去了,并且越做越精致,从中能找到很多乐趣。”

在闺蜜圈里,丸子的厨艺小有名气,不仅自己做得好吃,还经常指导朋友们。对大部分人来说,做饭可能是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但对丸子来说,它则有着别样的意义。“对我来说,做饭就是减压,而且它也是训练统筹规划能力的一个方法,每天五菜一汤,我几乎一小时可以搞定,这就是规划。”

谈起厨艺,丸子从来都是如此自信。“做饭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先制作耗时较长的炖菜,空余时间洗菜切菜,炖好了就可以立刻做下一道,我非常享受统筹规划的感觉。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吃饭,我都会提前想到烹饪时的顺序,我做事效率很高,不喜欢拖拖拉拉。”

一岁多的女儿调皮地拿着铲子玩耍,丸子笑称,闺女耳濡目染也对家务活感兴趣了。谈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家务,丸子说:“虽然现在教育还太早了,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至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生活。让孩子知道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感,这是件严肃而重要的事情。等我女儿慢慢长大,她需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任。虽然小时候家长要付多一些,但我们也会慢慢教她,做家务是责任的一部分,她是家庭的一份子,也需要参与其中,不能坐享其成,做的不好没关系,只要做了,就值得鼓励。”

家务也是家风的传承,从丸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小时候她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如今她对女儿的教育,一脉相承。

在家务中独立,承担应尽的责任,意义远不止家务本身那么简单。首先从自己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开始,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责任感便油然而生。现实的舒适区不易打破,只有煎熬着推动自己进步,你才会真正意识到成长的快乐。

作为父母,要勇敢而坚定地放开双手,舍得让孩子尝试,甚至承受一些失败,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和孩子彼此的努力是不可代替的,更不能越俎代庖。父母无法为孩子抵挡一生风雨,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弃控制和焦虑,引导他们独立地面对人生。


特别感谢:
特约模特:Sofia & Lloyd全家
场地赞助:西门子家电北京品牌直营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街63号院星源汇东塔底商102号,电话:010 8447 4568)


菁kids 2018年9月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小家务里藏着孩子的大秘密

“家务啃老”背后的真相

只有整理过自己的人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整理师

家是生活的道场——女主人的家居打理心得

|学无止境|

升学深藏北京老城区的精品课外活动

|父母社区|

对话青少年,你有过打工的经历吗?

转入国际学校第一年,你准备好了吗?

|玩出花样|

一起在家DIY披萨吧

|专栏|

新时代的娃还知道何为家务吗?

会干家务的孩子更幸福

有阿姨的日子过去了

|全家出动|

我小看了西班牙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9月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印刷版于2018年9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