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年30万的国际学校,开学这两周都在干什么?

不同的民族,相同的思考,这些思想火花的碰撞,就是身为一个国际学校家长最大的福利。

文|叶果麻麻  图|叶果麻麻、pixabay  编辑|齐琰


选来选去,我还是给我家老大选了一所肯尼亚最贵的国际学校。

美式教育,一年三十万左右,硬件软件堪称完美了,有点像城乡结合部的世外桃源。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所“贵”校,若用“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等等这样官方的话语回复,我都有点看不起自己了。我选择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真贵! 毕竟,我的酸葡萄心理让我始终觉得,因外派三年而使女儿错过了北京西城区的重点小学,有些不甘心。

我是一个坚决支持公立教育,但是却身在国际教育圈多年的妈妈。之前是北京国际学校的老师,现在是内罗毕国际学校的家长。

 非洲掠影

来到肯尼亚的第三个月,我渐渐把在国内生活的紧张感和压力抛出脑后,就连每周去健身房的目的,都不再是为了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而变成了享受纯粹流汗的乐趣。

干净的空气、温暖的日光、说不出名的花草、原始状态下生存的动物,在这样原生态的环境下,身心自然无害了,连头痛的次数都在减少。我甚至开始学斯瓦希里语,日子过得愉快而又有收获。

我的女儿们也开始在非洲大陆上,真正开始了解“真实的大自然”。

她们去了埃尔门泰塔湖去看几十万只火烈鸟栖息之地:    

也去了闻名遐迩的动物大迁徙之地——马塞马拉,感受原始野性的非洲草原,看到奔跑的瞪羚、河马互博、豹子狩猎、非洲猫鼬……

叶果麻麻拍摄于非洲马赛马拉

还观摩了非洲原始部落马赛族的村庄,去体验钻木取火的古老文明:

她们对蜂巢开始好奇,对蛇怎么吃东西产生疑问,并开始区分各种鸟类,以致于她们读书的兴趣转到了科普类绘本,而这些都来自于她们自己对自然的体会,而非刻意的教化。

虽然女儿们的皮肤日渐黝黑,每天沾惹一身洗不干净的泥土,在温度20度左右的天气,依旧在学校的室外游泳池上游泳课,但我终于在她们身上看到了“童年本该有的样子”,并深感欣慰。

 国际学校开学了,我却变更忙了

就在过去的一周,在肯尼亚为女儿所申请的国际学校终于开学了,排名前列的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enya,简称ISK,这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去向名录,不乏如雷贯耳的世界名校,哈佛耶鲁牛津等等。

就是这样一所一年三十万人民币,价格昂贵的国际学校,我原本以为我可以放手不管而专心做自己了!然而,我却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繁忙。

每次打开邮箱,看到的都是学校发来的沟通邮件;家长手册48页PDF,全英文,what?今天去参加新生家长会、明天又是咖啡茶话会、后天还要跟几个家长们去wonder walk,更有各种家长志愿者招募,让我觉得不去帮忙好像有点儿不合适……

整个学校的氛围,都在强迫着我用蹩脚的英文,去突破社交的心理屏障。

英文不灵,人不熟,是女儿上学还是我上学?

如果在国内,我想我的忙碌仅仅会在“家长微信群”和“完成作业”上吧。

这所国际学校,没有家长“微信群”,更没有老师实时播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倒是家长们在一起见面聊天的机会多了很多。

这么贵的学校却不使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是为了尊重隐私,老师没有什么“微信群”公开关于某一个学生的信息。避免家长相互比较,影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孩子个体的发展节奏。没有了微信群,不用在群里看别人家孩子都如何学霸了,倒也落得清静。想来,养孩子本来也就是自己的事。

虽然花了这么多钱,但是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时间,只多不少。然而,“花了这么多钱,一切不都应该学校管吗?”、“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掺乎学校的活动?”就是有了这些声音,有些国内的国际双语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们“甩手掌柜”的心理,反而放弃了国际教育中“家庭社区”这一核心,着实可惜。

 爱社交的国际学校家长们

我真心觉得相比于中国人,西方人真的是超爱社交。

第一次学校新生见面大会上,校长没有做太多个人演讲,一上台就问了两个问题:

1、请跟你身边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自己和家人

2、请问问你身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选择ISK

这所学校,以平均每周两次的活动和见面频率,迅速建立起每一个ISK家庭之间的连接。

除去开学常规的开放日、欢迎野餐会、家长老师见面日等常规学校项目以外,还有以家长委员会(简称PTO)组织的社区活动,比如咖啡餐会,蔬菜市场,义卖活动,山林走步遐想等等。这所学校,试图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增加家庭间相互接触的机会。

就在这样的接触中,家长潜移默化地对自己是ISK家长这一身份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美剧《摩登家庭》中很多情节都是发生在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奔走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父母们,是学校社区的常客。奉献周末在学校体育场上、奉献食物在学校活动中、奉献自己在家长志愿活动中的妈妈们,不是少数。

在ISK这所国际学校,家长有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机会。

一旦作为家长来到这里,学校就会鼓励你加入家长教师组织Parent Teacher Organization(简称PTO)。PTO的存在,是通过提供额外的社交、交流、学习和发展机会,将家长与老师聚集在一起,以补充正规的学校活动。通常,PTO会丰富学校的经历,让家长支持孩子的教育,并与学校以外的团体建立关系。

PTO在全年有不少机会参与全校性的活动,包括:

 

欢迎新生家庭的茶和咖啡餐会

每月公开会议和咖啡早餐会

年度筹款晚会

艺术之友展

国际日——品味国家

员工欣赏午餐

巴士之旅

农贸市场

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志愿领域,比如:艺术之友(fota),就是由家长们与肯尼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建立了牢固的联系,邀请艺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者到学校参加定期的工作坊和表演。据说PTO在一年一度的艺术展览上,展出了100名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其收益直接使艺术家受益。

还比如,服务学习的家长顾问,鼓励有教育特长或热情的家长服务到孩子的学习中。

在这些聚会上,PTO一般会确定某一个主题,再邀请校内或者校外的嘉宾,讨论主题,当然更少不了家长们的参与。家长们的讨论也要围绕主题进行,而不单单是“你家孩子几年级”、“来肯尼亚多久了”、“住在哪儿啊”这种浅层的沟通。

比如,新生家长的早餐会,就是以讨论学校教育理念为主。这些主题引导着家长们深层次地沟通和交流,也帮助家长们梳理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得家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这么贵的学校,当然是有福利的

ISK这所国际学校,硬件很硬,并且校区对家长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家长凭借家长证,可以自由使用学校的游泳池,健身馆,体育馆,图书馆,餐厅。可以借书,可以游泳,可以打网球,都是免费的。

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全职妈妈来说,最大的福利是精神福利,找到让自己忙碌并提升自我价值的事情去做,让自己的世界变大。

一个印度妈妈跟我说,她跟老公一直驻外,伦敦三年,法国三年,内罗毕又三年,三个女儿的“根”跟她和老公的“根”不一样了,她看到孩子们回到印度对这件事不懂对那件事不理解,她忧虑过,又释然过。

一个法国妈妈跟我说,她老公是南非人,她是法国人,住在肯尼亚多年,一双儿女是哪里人,她也说不清了。

一个美国妈妈跟我说,对孩子要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就是先产生情感链接再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但确实对每个家长来说都很难,我从来都是直接correction…….

原来,天下的妈妈都差不多吧。

不同的民族,相同的思考,这些思想火花的碰撞,就是身为一个国际学校家长最大的福利。

最后,对比一下我们的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国际学校中家长的角色:

我们的家长服务于自己的孩子和本班,国际学校的家长还服务于整个校园;

我们的家长服务于学业和作业,国际学校的家长还服务于课外活动;

我们的家长是被动参与到学校会议中,国际学校的家长是主动参与到学校建设中;

我们的家长与老师之间是既尊重又害怕的关系,国际学校的家长和老师是一种近乎朋友的平等关系。

我们的家长之间除了孩子的教育很少有共同话题,国际学校的家长之间的话题则更为多元。

 

虽然之前在国内的国际学校任职过,但关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却没有现在认识的这样透彻。以后我也会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更为细致地去体验这种不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