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带娃、兼职工作,身陷时间贫困的妈妈都应该来看看这本书

谁说全职妈妈就要与琐碎分心为伍?

文 | 苏敏  图|Pinterest.com


提到“深度工作”一词,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诸如作家、程序猿——总之是知识工作者——这样的人,对着一台电脑敲敲打打,手边只有台灯,略显凌乱的草稿纸,并没有手机在场。

而全职妈妈呢?匍匐擦地板,洗手作羹汤,还要陪娃抱娃——这和“深度工作”实在不搭界,简直是它的反面:家务活需要的脑力相对有限,何况还要时时关注着孩子,分心是必然,专注是难买的奢侈品。

女儿满一岁后的这一年里,每周的工作日,做全职妈妈的我和她相互厮守。在钟点工阿姨每天一小时的加持下,我操持一日三餐,带女儿游乐玩耍,还完成了过往职场五分之二的工作量(正经的兼职+经营自己的公众号)。(此处应有掌声!)

这一年,我体会了成年以后再也没体验过的规(wu)律(qu)生活,对每日仅存的一些自由时间无比珍视。越是如此,却越不满足于当下的“效率”,因为对人的潜力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可以努力的空间还有很多。

今天聊的这本《深度工作》,是作为网络工程师的先生(欢迎关注同为菁kids上海撰稿的程序猿爸爸往期力作)大力推荐给我的,据说它在IT男的世界里流传甚广。

《深度工作》

副标题: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原作名: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 [美] 卡尔·纽波特

译者: 宋伟

出版社: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

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此外,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专注研究如何更好地工作和学习。难怪本书被同为computer science专业的老公奉为圭臬。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在网络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多少知识工作者受困于此。纽波特全书的重要观点就是,如今这种流于浮浅的工作文化,反过来也使得能够抵挡这种潮流、优先考虑深度工作的人享有极大的经济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书还用一半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深度工作的四大准则。

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之余,还希望保有自己兴趣和工作,并在合适的时机重回职场——相信很多全职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深度工作绝对是值得开给自己的一剂良方。

>>> 你适合哪种类型的深度哲学?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带着一个不到两岁的幼儿,属于自己的时间(她在睡觉,或是爸爸在带,总之是绝对不会发出“妈妈妈妈”夺命call的才算)少得可怜。每天6:30起床开始打仗般的一小时将一日的食材洗切配好,一天就开始了。她晚上19:30入睡,此后我需要处理一下厨房的战况,再加上叠衣服、跑步、洗漱(好吧,还有刷手机),也就21:30甚至22:00了,我一般23:00睡觉,加上她午睡的2小时,满打满算,也就3-4小时。

如果不能及时地切换任务、快速进入工作状态,3-4小时完全可能无情地衰减为1-2小时。在这些时间里面,我要做的事情有:阅读、写作、与撰稿人联络、编辑稿件等,而拖延症、社交恐惧(轻度)、无法专注,都是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

已经有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如何把有限的意志力花在刀刃上?《深度工作》介绍了四种不同风格的做法。

一、禁欲主义哲学:摒弃掉几乎所有的浮浅工作/职责,专注在最重要的事务上,非一般人能做到。

二、双峰哲学:一段时间与世隔绝般地进行深度工作,就像禁欲主义哲学那般,接下来一段时间则回到平凡世界,处理各样“俗务”。

三、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这更加符合人类的天性。有的会用“链条法”,即当天完成相关任务时就在日历上画叉,然后努力保持这条链子不会断掉;有的则设定一个时间,每天这时启动深度工作,原理也是一样的,即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降低深度工作的门槛。

四、新闻记者哲学: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这种不停的切换会严重削弱人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此外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坚信自己在做的事是重要的且会成功。

作为普通人,首先排除一、二。虽然做了5年的记者,非常惭愧的是,我没办法做到四。回想记者时光,不间断地与线人沟通、在社交媒体上流连、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寻找新闻选题,采访,通常在每晚八点前将稿件写完……我没能练就随时抽离、达到专注的本事,专注力反倒变得支离破碎,3分钟不看手机就浑身难受。截稿时间像一支皮鞭催逼着我爬格子,但心里并没有生出深度工作的笃定和自信。

对于现在全职在家的身份,我倒是深度实践了“节奏哲学”。我曾有4个月(不连续)的时间,每个月30天每天写作不小于300字。开启这样的节奏,是因为想要记录生活,同时为工作储备素材。

每到晚上九点、九点半,我停了手上一切的活儿,靠在枕头上,打开手机嘀嘀嘀地键入文字。不消15分钟,多则半小时,完工了。因为目标单一、明晰,耗时少,也一直记在心上,白天就定好了当日的写作主题——本以为很可怕的任务(连着写30天耶!),就这么细水长流汇成了好几万的文字。

短暂、奢侈的自由时间,是妈妈身份带来的附赠品。你有什么想实践的工作、爱好或梦想呢?选定一种深度哲学,开启你的深度工作之旅吧,不要让24小时完全被孩子、老公、家务和《延禧攻略》填满。

>>> 手机使用指南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当你工作时,多久看一次手机?

每当女儿睡觉了,我的第一要务就是看手机,毕竟憋了好几个小时啦!(难道不应该是进入深度工作吗?)先看一会儿手机再工作?还是,一直刷下去,直到几乎做不成工作?……

手机傍身可以有一万条理由,比如:要查看一篇收藏夹里的文章做参考,临时想到明天的出行安排,打开天气app确认不会下雨,或是忽然想到家里缺洗衣液了要打开某app买一下……

有研究显示,在不断切换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的现象,即:任务切换时,人的注意力却无法同时转移,会有一些残留仍在思考之前的任务,这会影响当前任务的执行水平。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深度工作似乎很老派,固执地排斥网络新科技,它要求全神贯注、层层递进。

我的办法是,任命老公为家庭手机官,他自控力比我强,把手机交给他保管我很放心。但要提前说清楚当日的诉求,比如临睡前是否可能享有看10分钟手机的弹性?手机官有时过于严格,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每周五早晨,爸爸在家带孩子,我享有3小时的放飞时间。手机官不在身边只能靠自己了,很简单——关机。虽然还是会贱兮兮地重开,但长按开关键并等待开机程序,再输入密码,和轻松用指纹开启home键相比,还是营造了相当有用的屏障,大大减少分心次数。

至于那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当你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时,都能一一破解:

为了在工作的时候没那么多“临时”任务飞进脑袋,我的确会侵占一些陪女儿的时间,提前把家务做掉,想到什么杂务变拿起粉笔记在黑板墙上,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花2-5分钟去消灭掉——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当她睡了,我就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这也反映出我的某种育儿哲学,虽然陪孩子很重要,但“我时间”也很重要,结果就是,真正专心陪女儿的时间非常有限,大部分时候,我们二人是在“共享时间”。为什么memo是写在墙上,而不是拿水笔写在纸上?因为前者让女儿更有参与感,可能觉得妈妈在画画,而拿出纸笔会让她有“妈妈不理我”的感觉。

不过,只是在应该工作的时候努力抵制手机诱惑是不够的。《深度工作》一书强调,你还需要学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时刻享受无聊,而不是用手机来打发时间,比如:等红灯、排队、坐地铁等。

如果一有短暂的闲暇就忍不住刷手机,会轻易破坏好不容易靠深度工作建立起的那么点儿专注力,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这就很扎心了。回归家庭后,我买了一个带挂绳的手机壳,这样就能在双手忙碌的时候保证手机在脖子上不掉,随时拿起来处理一下事务。推着婴儿车出门路遇红灯时,在地铁车厢内,逛街后等着买单时,我都下意识地捞起手机、打开微信……

作者的药方是: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英格兰作家阿诺德·本内特(ArnoldBennett)在1910年出版的《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中写道:我们拿一个在办公室工作的伦敦人来举例,他的办公时间是10点到18点,他每天早晚各要用50分钟往返于住宅和办公室的门口。……这个典型人物所犯的最大、最影响深远的错误是,尽管不是太喜欢自己这一天的生活(认为需要“熬过的”),他仍然把10点到18点这段时间看成是“这一天”,这之前的10个小时和之后的6个小时只是前奏和尾声。

我个人比较成功的(也是仅有的)一例是,女儿去游乐场时,我都是拿着一本书坐在她背后几米开外的地方,而不是刷手机。至于那种几十秒、几分钟的闲暇,可以如何更好地度过?也恳请朋友们一起来支招。

>>> 不断试错,找到自己的习惯

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找到自己的工作风格、练好抵御手机诱惑的内功,下一步就是不厌其烦地试验各种有助于工作的习惯,去芜存菁。

作者在本书多次推荐每周回顾的习惯,即,本周做得好就庆祝,结果不佳就分析原因,并在未来一周做出改良。

他还有一个略浮夸的每日停工仪式。既然要彻底停工,就要解决停工后对工作的担忧,他是这么做的:最后看一眼email的收件箱,并将头脑里或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打开这样一个正经的任务列表,迅速浏览清单中的每一个item,再查看日程表上此后几天的安排。这样下来,第二天的计划也基本成形了,制定好之后,说一句“停工完成”。

这个习惯是为了在深度工作之余,仍保有一些必要的“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正所谓张弛有度。

还有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这种时候,注意力非常可能涣散或停滞,那就不断地再重新集中到难题上。这个习惯一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能够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尝试过在夜跑时构思公众号文章的结构,有过非常成功的两次经验。这也让我对上文中“等红灯时不刷手机做什么”有了答案,关键是心中记挂着那first priority的任务。

就我自己而言,经过长达一年的试错,也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小窍门:

借着每周五晚上计划下一周菜谱的机会,我会规划下一周的时间安排,包括出行、工作等。同时,我也会反思这一周的安排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哪一天特别的疲累、为什么、下周如何避免等。这周想到的点子,如何在下一周付诸实现?约谁一起吃饭、带娃?都一一安排。

每一晚送孩子上床后,我回到厨房为晚归的程序猿先生准备简单的饭菜,并把锅碗洗了,然后来到贴了一大块磁铁白板的冰箱前,写下明天一早“厨房之仗”的具体任务列表,以及明早要下单的shopping list(保证菜品新鲜送到),和一日的大致安排。

这就是我的停工仪式,虽然不是为了获取灵感的闲暇时间做准备,不过,为琐碎劳碌的一日画上句号,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幸福感的一件事,可以准备好开启夜间工作了。(至于老公吃罢后的碗筷和餐桌,他会自己负责清洗,同时还会把第二天的粥闷上,水烧上。)

有时我甚至觉得,全职妈妈的生活,无非是由无数的routine和各种流程的优化、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难免让人觉得价值不大,但必须承认,事实如此。其实我享受优化流程、优化生活的这个过程,不断地尝试,直到一切运转流畅,日常生活变得毫不费力。

脱离思想不集中的大众,加入那些能集中精力的少数人群,我认为这是一个能让你脱胎换骨的转变。

当然,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是要你摆脱这些东西。

在你尽个人全力去创造一件美好的事物时,会有一种不安牵扰着你,因为这迫使你面对自己最好的成果(暂且)还没那么好的可能。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谁说全职妈妈就要与琐碎分心为伍?我选择过深度的全职生活。

还有以下书籍也会对你的工作有助益,也是《深度工作》的作者在书中提及的:

-End-

苏敏

六年媒体从业经验,新上任的全职妈妈。和女儿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个人公众号“掌灯时分”(Nathan_Susu)定期更新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