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波专栏 | 有阿姨的日子过去了

有阿姨的日子是过去了。每天洗衣服做饭,开车送孩子。时间长了,简化的办法倒是越来越多。比如,多捐赠少购物,就免去打理很多衣服;四菜一汤改为一道大菜,或者出去吃。孩子大了,也能帮些忙。清洁工还是请,但这边灰尘少,两周或一周一次足够了。

文 | 竞波  编辑|曹新星


从美国搬回国内,上海8年,北京4年,家里一直聘用阿姨。孩子小的时候,还请阿姨来家里住过。十几年下来,有阿姨帮忙,习以为常。

每逢节假日,我就开始犯愁:阿姨放假回家,留下自己,洗衣、做饭、打扫、司机、导游、课外补习,一个顶八个,要咬牙才能坚持。孩子盼着假期越长越好,我是盼着假期早点结束,阿姨快快回来。

奇怪的是,阿姨再好,有阿姨的生活再舒服,心里却总有点儿不踏实。

主要的担心是,过日子越来越离不开阿姨。这种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现代观念强调独立和自立。经济条件再好的家庭,也会教导孩子,自己料理生活。“比你有钱,比你还勤勉”的牛娃,才会被点赞。事事吩咐他人,越不干活越显贵,这观念,早在上世纪初就被年轻人摈弃了。

记得英国连续剧《唐顿庄园》里,执业律师大表哥被从天而降的继承权带入佣人环绕的庄园生活。他很不适应,对管家说,我又不是小孩子,穿外套请让我自己来。后来还是伯爵劝导,这是祖传的生活方式。你自己闹独立,管家就只好失业了。

后来大表哥逐渐融入。有一次,他正要自己系袖口,犹豫了一下,转过身,对着一边站立的管家伸出手腕。管家立刻眉开眼笑,上前为他扣好袖扣。

我当时看着,当然为管家得以保住工作而高兴。但也知道,这种转变不过是暂时应景,与社会大趋势完全相违,大表哥渴望的还是自食其力。

在美国,直到50年代,中产以上家庭还聘有管家。60年代之后,多数家庭就只有小时工做清洁了。政府提高最低工资和保健福利,使得一般家庭难以负担全职助手。新型家用电器的发明,比如洗碗机、洗衣机,也减轻了家务工作量。

女权运动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一方面,更多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走入职场。另一方面,女性想真正独立,在学术上、工作中做更多贡献,还是要依赖家务上的帮手。请别人来替自己做,也是变相的依赖和不独立。于是,很多女性为了少做甚至不做家务,宁愿家里乱糟糟,自己降低水准。

在国内,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的,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到美国这个处处DIY的国家,更是样样需要自己学。后来回国,碰到农民工大量进城找工作,在孩子年龄小,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得以撒手家务十几年,非常感恩。但疑惑还是有: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自己还能不能独立持家?孩子看着,又会学到什么?

如今的家庭,爸爸、妈妈,加上祖父母四位,整年任总数已经远多于孩子。孩子有一丁点儿做不到的,很难逃过周围这许多眼睛。再加上有阿姨,全职在家补漏。想让孩子学习生活技能,难上加难。

大女儿去寄宿高中,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做了。我开始还不放心,宿舍老师说,没问题,她很快就会适应的。果然,女儿改变的确实快。回到家,也眼里有活儿,主动帮忙。

我们聊起小时候有阿姨在家的日子,女儿说:“阿姨对我很好,我很爱她们。我知道做家务工作量很大。我支持女性照顾好自己,如果家务忙不过来,她们应该得到帮助。”

但是,女儿又说:“如果明明我能做、也有时间做的事,还让别人替我做,我会感到惭愧,会很怕别人知道。对别人夸耀,更是品味有问题。”

我心虚地问:“那么家里清洁工来的时候,妈妈出去和朋友喝咖啡呢?”

女儿正色说:“我可以帮你打扫,我们一起打扫,不用请清洁工。”

“你房间里衣服鞋子摊了一地,也照样读你的书,哪里还能指望你来打扫?”

女儿照样有词儿,“请人来做,能获得自由。我不做,也是种自由啊,还不用麻烦阿姨来做这些锁事。她们有时间,可以去修课,得到更好的工作。”

对于这种理想主义,我只能说,你不做,也不要请人来做,那辛苦的就是妈妈我啊。这对妈妈也是不公平的吧。

搬回加州之后,我和一同跨洋搬来搬去的朋友们聊起来,大家都在感叹,有阿姨的日子是过去了。每天洗衣服做饭,开车送孩子。时间长了,简化的办法倒是越来越多。比如,多捐赠少购物,就免去打理很多衣服;四菜一汤改为一道大菜,或者出去吃。孩子大了,也能帮些忙。清洁工还是请,但这边灰尘少,两周或一周一次足够了。

虽然天天忙,但心里变得踏实,也有一种自由感。原来,自己什么样的日子都可以过,孩子也可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