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一个脚踏实地的超级奶爸

Taro, a Stay-at-Home Super Dad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因各种机缘遇到了很多有故事的爸妈。他们既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在认真生活,无问东西。他们很平凡,但是那些喜怒哀乐却牵动着人心。他们所经历的焦虑、担忧、喜悦与思索,恰好构成了时下这个混乱而蓬勃的教育市场的缩本。写下他们的故事,也是记录当代教育的历史。正值父亲节,我采访了一位平凡的父亲芋头。透过他和儿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能感受到他作为父亲那有爱、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真挚信念。

文|颖新 编辑|曹新星 图|Lens蓝思视觉摄影工作室


芋头的本名是单字“昱”,以前公司同事对他的称呼都是Yu+头,也就等同于“芋头”。而芋头的英文是Taro,恰好和“太郎”同一个发音。“芋头在日文里就是土里土气的意思,我反而觉得乡土味挺好,接地气,又脚踏实地。”一如他这个人的写照。

我和他相约在国贸的星巴克咖啡店。第二天,他要带一个钓鱼团深度游日本福冈,正忙着整理出行人员的名单。自从儿子Eddie上小学后,这样的出门机会已经少之又少。对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来说,实属不多见。作为家中照顾儿子生活起居的主力,他需要不断地做减法,才能兼顾工作和家庭。

“出门八天,家里都安顿好了吗?”我们的寒暄是从这里开始的。作为陪伴孩子的同道,我深切理解万不得已要出家门之前,各种琐碎的准备、叮嘱与担心。我很好奇,由爸爸来安排那些会是怎样的画风。

“主要就是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吧。我会告诉他:‘你是个小小男子汉,爸爸不在家时,你要学会保护妈妈。自己的课内课外作业,没有人盯着更要按时按量完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回家弄什么吃什么,不要挑剔。记得每天晚上自己设闹铃,铃声响了就起床,别再想着赖床5分钟……’”

跟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辣椒”沟通这些,说实话,当时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触碰了一下,难以平静。因为身边、耳边充斥的太多是“丧偶式育儿”,或者老公如何“隔靴搔痒”地管孩子。像他这般心思细腻地养育孩子,我还是头一遭遇到。
“从男人角度来看,能力居其次,是否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其它事情都重要,这是我的价值观。所以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对Eddie强调,虽然你还是个孩子,但你也有自己要承担的义务。比如,自己睡觉、叠被子,学着去洗碗、打扫卫生。我们对你有责任,你对我们这个家庭同样也有责任。”

更重要的是,芋头对妻子很照顾、体贴,他希望儿子能从自己言传身教中,懂得“男士要对女士谦让”这个朴素的道理。

丈夫和父亲

在这个小家庭中,照顾孩子,保证全家生活起居正常运转的人是芋头。与他初相识时,我常常会惊讶于一个父亲竟然能亲手烘培儿子早餐吃的面包,他还会很认真地与我探讨合理膳食结构,并为自己终于研制出如何做出松软可口的面包而狂喜。他一丝不苟地控制每餐的用油量和盐量,很少烹炒食物,尽可能多地蒸煮、烧烤,保持食材原有的香气。

对于食品安全,他比别人有着更敏锐的危机感,希望尽己所能地带给家庭最安全的食品。他不仅从日本背回原材料,还不厌其烦地亲手制作,这番行为背后,包含了一个男人对家庭倾注的浓浓爱意。

我问他从哪里来的这么大热情?他说:“当我爱的人回报我一个笑脸时,我就会很开心。当他们没笑脸时,我也不失望。我会反思可能是自己厨艺不佳,那就琢磨再改进。”

每次跟他聊天,总会让我想起松浦弥太郎。他常说:“寻常小事也仔细做好,就成了特别的事。不管公事还是日常生活,只要有好奇心,都能度过难关。”芋头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对生活怀有好奇心,当难关真正来临时,他也坦然接受了。
起初,芋头的工作主要是接待来华公办游玩的日本人。2014年,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导致他所在公司的业务量呈断崖式下滑。在家待不住的妻子经过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喜欢的公关工作,收入日渐上升,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加班更是生活常态。这个时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Eddie很快就要上小学了。

以前,芋头是家中坚实的经济支柱,经常半夜三更才回家。而当格局发生了变化,家庭中又需要有一个人倾注更多心力时,芋头没有任何心理落差,欣然上任了。既是性格使然,更是爱的驱动。妻子是他的高中同学,婚礼的承诺被芋头视为一辈子坚守的信念。“夫妻本就是人字的两条腿,应该相互扶持。我从没有高高在上过,也没有体会过跌落的感觉,只是转变了角色而已。”

现在,每天早上6点钟,芋头会起床做早饭,送孩子上学。回到家,妻子还在熟睡。他会收拾好残局,等妻子起床后一起吃早饭。下午4点,他会去接儿子、辅导功课,给他做晚饭。妻子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甚至更晚的时间。

看他又是烤鸭腿,又是做法式煎饼的,很难想象他之前从未下过厨。“做饭、做家务其实都不难,只要用心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他是从一碗素面开始“料理老爸”生涯的,单单一碗素凉面,从他口中讲述出来,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了。

从周一到周五,他的行程日复一日地循环。到了周六,Eddie全天排满了课外班,也是老爸陪着转场上课。周日上午,是妻子带儿子固定做礼拜的日子,这半天是他的休息时间。有空儿,他会去看场电影。不过,娘俩儿要是赶回家吃饭,他就哪儿都不去,为心爱的人准备午餐。芋头打趣,他家的排序永远都是妻子第一,儿子第二,他垫底。“金钱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挣钱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全家拥有更好的生活。”家庭的分量始终在芋头心中最为沉甸。

朴素的教养

其实,芋头的生活理念很朴素。教养儿子,也是源自他对生活最质朴的认知。“虽然我每天在照顾儿子,但我不希望成为监工式的家长,我是引导者,只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指导,让他逐渐能自主、自立地成长。”

一向顺从妻子的芋头,唯独在养育孩子时,如果两人有了分歧,他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他的观点是,永远不要在情绪失控时管教孩子。有一次,妻子气得直吼孩子,不经意地推搡,儿子的头差点儿撞到窗台上,还好有惊无险。“孩子总有那些让你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时刻,但我很快就会反省,究竟是什么让你失控发飙。管教孩子要有技巧,不能吼,而要训斥——带有目的性地训斥。因为当场发飙,对孩子的心理冲击很大。”芋头说。

本以为他坚守的很多教育理念,都是从书本中习得的,事实却相反。他坦言,自己并没有看过太多教育类的书籍,更多是从自己亲身经历中汲取的。在他看来,管儿子跟当初管理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和妻子的第二点分歧,是对儿子是否要使用“暴力”。妈妈的观点是绝不打儿子,而芋头的承诺则是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暴力,但不会放弃使用暴力的权利。

芋头在很多场合跟朋友们分享过“打孩子要有仪式感”的心得,听起来有点老旧的范儿,但细细品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认为,既然立了规矩,犯了错就一定要打,不管有心无心。他使用的“刑具”是鞋拔子,一个是塑料的,一个是铁的。“第一次打Eddie时,他还没有记事。我把他架在腿上,扒掉裤子,还没下手,他内心就已经很恐惧了,哇哇大哭起来,哭得很厉害。”芋头说。

但他强调不能盲目地打,而要有章法、递进地打,孩子才会走心,下次不会再犯错。首先是立规矩,明确规矩后,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再犯,轻轻地摸一下,但必须要实施这个动作。第三次打两下,以后就呈倍数增长。基本上也就走到第四步的程序,孩子就不敢再犯了。

会因为什么事情打儿子?原因让我有些惊讶,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或者调皮捣蛋,都是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吃饭时玩食物。芋头说:“我觉得人应该对某些东西心存敬畏和感恩之心,包括食物、水、大自然等。我父亲从浙江小山村里走出来,在当兵前从未吃过一顿饱饭。我小时候也受过类似的教育,我很认同。人应该珍惜物力不要随便浪费。”还有吃饭时掉饭粒,小便时不掀马桶盖……“这些行为举止体现的都是对别人的尊重。首先,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为别人考虑。”

这也就难怪我在第一次见到Eddie时,就觉得眼前这个男孩子很有礼貌。我听说他从一年级起就自己设闹钟起床、叠被子,即便周末也是6点按时起床,起来后从不惊扰父母,而是自己安静地看书。当时还暗想,咋培养出来的呢?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

Eddie上小学后,有一次他们偶遇幼儿园同班女孩的妈妈,对方念叨自己的闺女回家常感慨,再也遇不到像Eddie这样懂得照顾女孩的男孩子了。前不久,Eddie放学回来还跟爸爸分享,班上总有些男生老欺负那些弱小的孩子,他并没有选择告诉老师,而是跑过去阻止,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听到这一番话,芋头欣慰了许久,他深为儿子这种勇于担当的行为而感到骄傲。

生活即是教育

芋头说,他其实最想传递给儿子的生活理念就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贡献不分大小,小到整个人积极向上,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是贡献。

前几天,全家人一起宅在家中看电影《海蒂和爷爷》,芋头从头哭到尾。感性,也是他很宝贵的品质。“那个小女孩的笑脸太治愈啦!我希望自己和儿子也能成为那种把光明带给身边人的人。”

日本在孩子小龄阶段推崇的生活教育和意志力教育,和芋头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在福冈老城的寺庙里看到了拉面纪念碑、乌冬纪念碑和馒头(实意为包子)纪念碑。日本人将原始的自然崇拜延续至今,与其说畏,不如是敬。大到自然环境,小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日本人充满敬意,因为成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为陪伴孩子,他结合自己多年做旅游的经验,启动了全新的创业项目——“跟着芋头深度游日本”。他也很想借此把更多、更好的日本教育资源分享给中国的父母,取其精华,寓教于游。

“我希望成年人在跟着我游览时能放慢脚步,跟随生活本心的指引;也希望孩子跟随我游玩,能学会尊重自然,对食物和周遭心存感激之心,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个人的意志品质。”芋头说。


颖新
报道过新闻,传播过心理学。曾经以码字为生,现在希望用文字表达自己,表达喜爱。身为母亲后,更愿意用书写记录这个前所未有的教育时代,伴随成长,两厢成全。

菁kids 2018年6月刊《旅行的意义》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用滚“雪球”的方式旅行

“伴子游”还是“子伴游”

旅行,就是沙漏般地渗透生活的美好

去普吉岛SABAI SABAI吧!

自驾河西走廊,体验不同世界

|父母社区|

为人父母:芋头,一个脚踏实地的超级奶爸

中西文化对对碰:营地,没有围墙的学校

|菁选美食|

少年厨房:“爸”气观球——德式小食助阵世界杯

|专栏|

低到尘埃里的父爱

带女儿看家外的风景

父亲节的礼物

孩子该不该早上学?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6月刊《旅行的意义》,印刷版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