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背后是中国——我用文化自信,让女儿们在非洲顺利入园

作为“小小留学生”随父母(工作)赴国外读书,除了全新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新鲜感之外,真正适应与融入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挑战的。前不久,叶果两姐妹作为爸爸的“外交后援团”远赴神秘的非洲,本文作者,叶果的妈妈充满正能量的引导,让孩子们懂得了一个高深的道理:面对文化冲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文化自信。

文、图|叶果麻麻  编辑|齐琰


肯尼亚在哪儿

“有个外派到联合国的机会,不过是去肯尼亚!”

“去啊!不过,你先告诉我肯尼亚在哪儿?”

以上就是我跟孩子爸爸第一次谈到肯尼亚的真实对话。

我们经常提到“非洲”,但很少提到非洲某个国家的名字。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头脑意识中,肯尼亚,赞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等都是无差别的,都是叫亚的大概都差不多吧。我们对广袤的非洲大陆的了解,远不及我们对紧邻的岛国那么熟悉,也比不上我们对欧美国家的如数家珍。

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傲慢与偏见吧,就如同欧美人也不觉得中日韩三国人有什么差别一样,被鲁莽的统称为亚洲人。

皮肤纯黑牙齿白,孩子瘦到皮包骨,不是沙漠就是热,疟疾黄热艾滋病,这些刻板印象,无一例外地成了非洲的标识。加上《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热播,“战乱”又成为了非洲绑定的标签。

若提到非洲好的一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我们会想到钻石,还有百分之九的人会提到咖啡和鲜花出口,剩下的百分之一,也许就是真正到过非洲的人。

世界闻名的肯尼亚玫瑰

我翻出世界地图,找到了肯尼亚,一眼瞥到它旁边就是著名的索马里,内心不禁打了个寒战。

当时正值《战狼2》热播,看完之后热血沸腾,那种为祖国外交事业奉献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飞蛾扑火”可以形容我体内涌动着的原始本能,靠近危险,想去看看真实的非洲的好奇心作为原动力,支持了我跟老公最初的决定。

最怕的就是活起来没劲 —— 人生几十年,不就是活个经历么?周围去欧美的人那么多,咱去非洲,多酷啊,这经历多难得!

再冲动的原始欲望,也要考虑现实生活。孩子的教育,当然是首要的!那里毕竟是贫穷落后的非洲,大女儿正值学龄前,明年可以顺利进入北京西城一所重点小学,二女儿则刚刚适应幼儿园小班的生活。

我们对非洲的教育情况,一片未知。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决心已下,我开始着手研究肯尼亚的国际学校。令我惊喜的是,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居然有世界一流的国际教育资源,涵盖美式学校、英式学校。

也许是因为联合国总部派驻的原因,国际学校在当地的发展历史要早于我们国内。北京最早的一批国际学校大多建立于上世纪80、90年代,内罗毕的国际学校,则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前身更早。

我重点筛选出两所顶级的国际学校,所谓”顶级”,无外乎课程体系、学费和师资薪酬三项。课程是国际通用课程,IB、AP等;学费是international price,一年两万多美元及以上;师资薪酬,则是全球招募教师,薪酬可观。

非洲肯尼亚Braeburn International国际学校
学校里意味深长的标语

然而,孩子的教育路线,从本土到国际,再回到本土,这个弯路值得吗?

我的两个女儿,她们一个三岁,一个五岁,她们用五年的时间走过的国家,比我半辈子还多。而周围的孩子大多都拥有跟她们一样的经历。

这一代注定是完全国际化的一代。

然而,全球化思维的构建,单靠几次国际旅行是达不到深度的,依靠的是时间的投入。对文化差异的观察和思考,泛泛而谈不足以打动人,但一次时间跨度很长的社会体验足矣。

高晓松有一个观点,在现代社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因为相比于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读书的难度比旅行的难度要大得多。

而在出版业十分发达的现代,情况则恰好相反,信息过剩才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身边大部分人都在手机上消磨时光了,可能会有一些人还保有读书的习惯,但却很少有人有大把的时间去旅行。

用“矮大紧”的话说,我们的生命中就剩下苟且了,诗和远方离我们越来越远。

好,在读万卷书之前,那就先行万里路吧!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人类起源的地方 —— 非洲。

百米之隔,几世之远

内罗毕,它不代表整个非洲,却能代表非洲相对发达的区域。令人神往的动物大迁徙,也发生在这片土地,没错就是小时候我们在电视上,伴着赵忠祥老师的声音看到的画面,大多数都是在肯尼亚的马塞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拍摄的。

“东非小巴黎”正是内罗毕享有的美誉。如果你还对今年春节晚会上的黑人姑娘们有记忆,她们正是来自内罗毕这个地方。著名的“蒙内铁路”,就是我们中国修建的,从蒙巴萨到内罗毕。

所以,如战狼所述,一旦战乱发生,手举中国国旗,也许真的能救自己一命。

KaribUNi,是肯尼亚当地语言斯瓦希里语“欢迎你”的意思,UN两字一语双关。

内罗毕虽然正处赤道,但四季如春,常年20多度,气候好到跳脚。想来当年非洲小哥在北京中暑的新闻,真实性确凿。

也许正是因为宜居的气候和环境,使得两个联合国总部建在了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人居署总部。以联合国为中心,各国大使馆汇聚在此,就形成了内罗毕北部的国际社区。

然而,国际社区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无力吐槽的破败道路,奠定了整个城市落后发展的基调。

内罗毕的路简直是这座城市的伤痕。

内罗毕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正门前著名的UN大街也只不过两车道的坑洼道路。日常堵车到纹丝不动是家常便饭。国际社区在Google map上显示红色的时候,城市中心,已经是深红色到静止了。

国际社区的安保相对森严。到达内罗毕的第二天,我们开车去附近的超市,第一道安保,就是车内外的全方位检查,还有防暴犬嗅来嗅去;第二道安保,就是随身包包和X射线扫描身体;第三道安保,就是随处可见的持枪安保巡逻。

2013年,一伙武装人员闯入一家内罗毕购物中心,开枪扫射,投掷手榴弹,造成240人伤亡。自那以后,内罗毕加强了安保措施,国际社区更加如此。商场、超市、学校,乃至于自家房屋都有专门的保安公司看守。

也正因为安保设施森严,很多地方是不让拍照的……我有一次举起手机,马上引来附近几名保安的目光追随。自拍,在这里竟如此格格不入。

国际社区的shopping mall:Villiage Market

国际社区的当地黑人大多从事着保安、园丁、女佣的工作。非洲女佣很专业,会穿着专业的女佣服装,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打理着整个房屋。

这是我刚到内罗毕的第三周,很遗憾,还没有机会接触到除了保安、园丁、女佣之外的当地人。

内罗毕当地人确实过着贫穷的日子。路边的窝棚,就是铁皮搭的小破屋子,连房子都算不上,一排一排的挤满了当地黑人。每当我开车路过棚户区,都会认怂地把车窗摇起来。

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贫民窟,但实际情况是,棚户区只是普通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不是贫民窟,真正的贫民窟连铁皮都没有。

当地人居住的棚户区

你还记得,这里的国际学校学费是2万多美元么?如果你觉得还好的话,我要告诉你这里的人均月收入只有120美金左右。也就是说,这里国际学校的学费差不多可以养活15-20个肯尼亚劳动人民。如果你还没有概念,你就设想在北京,有一家学费是200万人民币一年的国际学校。是不是很疯狂?

百米之隔,几世之远。

择校,择的是孩子未来的伙伴

作为家长最重大的一项责任,就是择校。

决定一所学校的成绩的,不是这个学校的老师,而是学生。

即使把清华、北大的老师全部换掉,清华还是清华,北大依旧是北大。

内罗毕Breaburn国际学校

决定一所学校的文化的,不是这个学校的校长,而是家长。

很多时候去国内学校的家长微信群里看一看,大概就能知道一个学校的风气是什么样了。

从众多国际学校中,如何炼出一副火眼金睛,筛选出“真国际”还是“假国际”?其实,一所真正的国际学校,覆盖到的国家范围一定是越多越好。进入校园,如果你可以看到一个班级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小孩子一起玩耍的和谐画面,那基本可以放心了。

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enya官网

国际学校中,很大比重的一类,是当地走国际课程体系的双语学校。这类学校当地孩子占大多数,国际孩子占少数,师资也是以当地老师为主,外教为辅。一所双语学校的实力和地位,是由毕业生走向奠定的。短时间内,很难考察到一所双语学校的真正实力。

为孩子们选择学校,其实是选择她们未来的伙伴同伴间的学习,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交,更是组成人生的一环与另一环。想想自己的同学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这是多酷的一件事,我都羡慕她!

基于在国际学校工作多年积累的认知,我最终为女儿申请了两所美式学校、一所英式学校。经过了严格的材料审核和面试,我的女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把三所顶级国际学校的offer全部拿下了。

当然,这不只是幸运,是我们有备而来

文化自信

女儿一直用“中国人”和“英文人”来划分边界,除了说中文的人,其他都是“英文人”。

文化冲击对女儿们来势汹汹。早在来非洲半年前,我们的家庭话题已经不自觉地加入了非洲元素。

“非洲有很多病,要提前打防疫针;非洲晚上8点以后有抢劫;非洲可能会打仗。”这些话都出自女儿口中,形成了她对非洲的“偏见”。

当她第一次看到非洲人时,她的下意识行为就是害怕和躲闪,还带有几声尖叫,与陌生人的基本礼貌都抛诸脑后。

这一情况持续了大概一周时间才有所缓解。缓解的原因应该是出于我家黑人保安和女佣对她们的照顾,当友善突破了肤色,她才知道,原来非洲不止有抢劫的坏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进入非洲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和“文化焦虑”。

妈妈,我害怕非洲的幼儿园……

妈妈,我听不懂英文……

妈妈,我想你……

几次三番的耐心疏导,根本缓解不了她们的害怕。有一天,我不得不告诉她们: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害怕,你的背后是整个国家!

这句话讲得太高深了,我以为她们根本听不懂。

直到那一天,女儿放学,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幼儿园没有人欺负我,因为我们中国很强大,他们不敢!老师也很喜欢我,还给我放了中文配音的小猪佩奇。”

她们用几天的时间,懂得了一个高深的道理:面对文化冲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文化自信。

就这样,落地内罗毕三周,我就顺利把女儿们送进了国际学校。下一篇也许我可以讲讲低龄化留学如何有备而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