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行为,从审视自己开始

父母眼里的孩子们都是人间四月天,珍贵、灵动、独一无二!可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时难免做出一些大人眼中的“不恰当行为”,作为家长,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辨别这些行为到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味调味剂,还是真的存在特殊行为问题需要专业帮助,在前不久举办的菁沙龙现场,乐学前沿的资深老师们给了到场家长一个全面的参考答案。

图文整理|Ruby  编辑|齐琰


指责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

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有时孩子用来表达想法及需求的行为并不符合其年龄的行为规范,我们通常称之为“不恰当行为”。就如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一岁孩子说那是不恰当的行为,我们理解TA应该是饿了、困了亦或是哪里不舒服或者说是需要得到你的关注而已。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时候,除了斥责、说教,父母还应该学会什么来帮助孩子呢?在指责孩子之前,我们是否更应该从审视自己开始?

一般来说,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严格型:过度掌控

父母对孩子一贯以要求和命令的口吻对话,孩子没有选择与自由,只能在强权下默默接受父母的指令:“你要这样做,因为是我说的!”

>>容忍型:不设限制

完全任孩子自由发展,没有要求和命令,孩子有无限自由的选择,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正面管教:权威、友善并坚定

给孩子自由,同时对孩子有要求,彼此尊重,在界定的范围内,孩子可以自由选择。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从上对号入座,问问自己,我们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父母?而作为父母,除了掌控自己的行为,我们还需要做的是,重新看待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孩子是不是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孩子本身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了解。比如在课堂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却打扰到别的孩子或老师。

孩子缺乏有效的行为技巧,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正确表达自己。比如在突发事件之前,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欺负时候,不知道如何反应。

孩子在失落、沮丧后情绪大爆发,对待家长的责备会大叫:你不理解我!在饿了或不舒服时也会有非常坏的情绪。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该辨别到底孩子这些不恰当行为是由什么原因而起,然后再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正确对待这些“不恰当行为”。同时要审视的是,我们是否和孩子们一样经历着“不恰当行为”

亲子关系的分水岭

从生理方面先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大脑,也许我们会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能够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知。

法国著名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通过毕生研究,推断出人体内存有两个脑——认知脑(有自我意识,理性且负责适应外界)和情感脑(无意识,主要与人的求生本能和身体息息相关)

当外部信息到达大脑,情感脑认识产生在理性脑认识之前,也就是说,人类对所见行为产生的反应是首先到达情感脑,之后才到达认知脑的。

那么我们自己就需要知道,要少用“情绪脑”,多用“认知脑”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不把孩子当外人”,加之亲子之间天然的力量不对等,常常会不自觉地启动情绪脑。做作业时,看到孩子不肯做作业、态度散漫,家长往往会火冒三丈地把孩子数落一顿。这是典型的“快快地生气,慢慢地忘记”。

如果启动了“理性脑”会怎样呢?同样是作业问题,家长也可以这样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在学校受了委屈?被老师批评了?还是作业内容比较难?然后,观察孩子,询问具体情况,判断出孩子拒绝的真正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用“情绪脑”还是用“认知脑”,往往是亲子关系的分水岭。

其实,很多孩子的行为都源自于父母的行为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带孩子,除了需要有牵着蜗牛散步的耐心,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就有如不爱吃蔬菜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不挑食的孩子;很少看书的父母若要培养出爱看书的孩子也会很难。家长需要改变关注的焦点,不是去责备或惩罚孩子,而是去理解和帮助孩子,用 “认知脑”找到背后的原因,站在同一个高度培养彼此的同理心,解决问题。

推荐书目1、《正面管教》,[美] 简·尼尔森 著

书中提到的儿童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表可供大家参考,当然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孩子,都需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去综合考虑。

2、《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Adele Faber、 Elaine Mazlish 著

比如孩子说: “今天小玲说我笨,连这道题都不会做”

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怎么不会做呢?”孩子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你能承认并理解孩子的感受,以鼓励孩子的话语去回应,孩子的反应是不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互换角色进练习:

比如孩子说:“医生今天给我打针时疼死我了!”

如果你说:“得了吧,哪至于那么疼”、“你就爱虚张声势”、“你哥哥打针的时候就从来不抱怨”……

或者你说:“听起来还真疼”、“哦,这么糟糕啊!”“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治疗过敏症,该有多好啊!”……

这些对话结束,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在与孩子一起分享。

此刻,我们还需要检测引导教育方法是否合适的4项原则:

1,是否既友善并坚定?(尊重,鼓励式)

2,是否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是否帮助孩子知道自己是重要的?(与孩子联结)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只会在短期有效,长期有负面影响)

4,是否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交、生活技巧,建立好的品格?(尊重/关心他人/解决问题/可信的/合作)

如何预防“不恰当行为”的发生?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家长不停地跟孩子重复说:“到时候关电脑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发展线大多为首先装聋作哑、不予理睬(或讨价还价、发脾气)、叫喊(或咬人或者撞头自伤),最后家长只能让他玩电脑,孩子想玩多久玩多久。

如何非命令、控制性的建立常规非常的重要,比如家长可以一开始就和孩子以友善而权威的态度协商建立玩电脑的规则,并且双方需要遵守协商精神以及制定规范行为的结果,每天规定玩多长时间,一到时间,法则自然启动,双方都需要遵守,并且重复和坚持

孩子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同时,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也要记住:

保持冷静控制情绪;

确保自己、孩子以及他人的安全;

提示孩子一次用语言表达;

不能因为问题行为而出现妥协;

如果孩子是由于被拒绝而发生问题行为,告诉孩子如何具体表现才可能得到TA想要的。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

父母的态度可以帮助塑造孩子的人生观。在如何管理内在世界以及如何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中,父母是都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还需要管理好我们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有两种情绪管理方法:

5-4-3-2-1法则随意大声说出看到的周围的5件物品,比如电脑、纸张、笔等等。

随意大声说出身体能感知的4件事情,比如我的脚在袜子里好温暖、屁股下面的枕头等等。

随意大声说出听到的3种声音,比如窗外小鸟的鸣叫、肚子饿了的声音等等。

随意大声说出身边的能闻到的2种气味,如果没有就说两种你最喜欢的气味。

随意大声说出1种物品的味道,比如滞留在嘴巴里的牙膏的味道,午餐过后的薄荷糖的味道,如果感受不到任何味道,就说一种你最喜欢的味道。

最后深呼吸一口气……是不是感觉心情平静了?

Lazy 8 呼吸法则用一只手划8字,如下图,按照箭头方向划到右边呼气,划到左边吸气,一直重复这个动作,从而达到身体以及情绪的稳定。

哪些行为预示着父母需要专业帮助?

读懂孩子的行为需要我们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他们内心真正发出的声音,追根溯源,基于理解后才能想办法解决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究竟哪些行为预示着父母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呢?

行为方面到5个月还没有笑容和喜悦的表情

到12个月还不会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就回应

到12个月还没有牙牙学语的声音

缺乏眼神交流并且喜欢独处

模仿技能缺乏

重复刻板行为,比如反复拍手或者摇晃

没有发展与其年龄相符的游戏、社交、沟通或者日常生活技能

常常在课堂上打断或者打扰他人

过度频繁的展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发脾气

以及其它不符合其年龄规范的不恰当行为

曾经被诊断出:自闭症(ASD)、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ADHD)、唐氏综合症、脑部创伤等等

言语方面孩子已经2岁以上,但是使用的词汇少于50个,或者比起说话更喜欢通过指向或特定手势交流

看上去不理解简单的指令

口吃或者延长声音或者音节(比如qiqiqiqiqiu、sssssssshe)

说话时候有音调或者音量问题

没有出现语言进步的迹象

外人观察到您孩子的语言能力表现低于其年龄水平

孩子有阅读或者写作困难

只使用单字,而非短语或者短句

只要使用元音交流,省略整个辅音,比如 “cat”时只发“a”

阅读时候无法根据口令指出正确图片(比如您说“指猫咪给我看”,孩子只是翻页或者重复您的话)

重复您的问题

职能方面运动方面(例如:坐立、爬行、走路)发育迟缓

在投球、接球和踢球方面出现困难

笔迹凌乱难以被阅读

难以临摹黑板内容或者手写复制错误

容易被打扰或者烦躁不安

容易疲惫

对某种质地敏感

寻求某种质感,比如玩胶水、食物或者水

寻求运动刺激,比如摇晃或者跳跃

显得笨拙

心理方面总是情绪低落

睡眠紊乱,睡眠长度过多或过少

感觉自己无价值,不适当的内疚感

易疲惫

烦躁不安、易怒

身体不适(如:头痛,肚子痛,胸闷),体检后仍查不出原因

超出常理的害怕或担心一些事物或社交场合,并逃避它们

暴躁易怒,对人或动物有暴力倾向,毁坏公物,常说谎,或偷窃

对孩子进行教育心理学评估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评估的方面包括思考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包括英文的阅读、写作及数学)、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力、执行功能,行为及社交情绪以及心理情绪等一系列能力,以及与同龄人相比的各方面能力水平。

比如,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一个人的记忆力可以细分为听觉记忆力、视觉记忆力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测试出来。专家们可能会根据测试的结果给孩子和父母提出建议,告诉他们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评估涵盖范围但不限于:

  • 智力
  • 语言能力(理解和表达)
  • 记忆力
  • 听觉及视觉学习能力
  • 注意力/专注力
  • 计划能力
  • 反应(自控力、冲动性)
  • 执行能力(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计划能力、灵活性)
  • 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语音识别、单词认知)
  • 写作及拼写
  • 数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与推理)
  • 基本知识的熟练度(阅读、写作及计算流利正确性)
  • 听力理解
  • 口头表达能力
  • 适应能力
  • 社交及情绪功能

综上所述,行为,无论恰当与否,都是一种沟通方式。要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还有待父母们自己多从实践与阅读中去学习与领会,陪着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推荐书目《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乔治·卡帕卡 著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珍妮·特兰斯伯里 著

《蒙台梭利育儿全书》 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

《成就孩子——给孩子一个高情商》 陈真、赵卜成 著

《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Foster Cline 、Jimfay 著

《Helping Your Anxious Child》 Ronald M. Rapee, Ph.D. 著

《Taking Charge of ADHD, Russella》 Barkley 著

《情感智商》丹尼尔·戈尔曼 著

《看见成长的自己》 卡罗尔·德韦克 著

《地理思维》 理查德·尼斯比特  著

《可见的学习》 约翰·海蒂 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