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校校长的苦与乐:德闳、康德、惠立、浦东万科四校齐开讲

近年来,上海新开了不少国际化学校,对于这些新学校,家长们有特别多想了解的地方。在2018菁上海国际教育暨学校博览会“创校校长”论坛上,来自德闳、康德、惠立、浦东万科的四位创校校长就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创办一所新学校的酸甜苦辣。

文 | 整理自论坛嘉宾发言,有删节

图 | Torres、阿块


费建华

上海闵行区民办德闳学校校长非常感谢菁kids给我这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家长和校长进行交流,感谢各位聆听我对于创校的想法。今天来分享的还有另外三位校长,有两位校长我们是初次见面,但是和赵校长我们应该是十多年的缘分了。17年前的2001年,我们曾因为一个共同的项目作为访问学者去了美国,并在那里进行教学。我是在纽约州东部的一个小镇,赵校长是在西雅图。我主要是在一个学区,基本上都是在高中,但因为是学区教师,也可以去各种不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也因此耳濡目染了很多当地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学校管理。通过这次交流,我对美国教育有了深度的了解,他们课程当中对学生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让我感触很深,也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是震憾。回国以后,我就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成了一篇大概三万字的报告,因为我当时是在苏州第三中学,就把这份报告给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很感兴趣,说来也巧,那一年正好苏州中学希望在苏州工业园区办一所分校,苏州中学是苏州最有名的学校,而它要在园区办分校,是希望更有创新,特别是更有国际化的氛围。

在这个状况下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和苏州中学的张校长一起筹建,所以我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校经历。这次创校非常艰苦,因为我们从找地、建房、配教师全程都要亲自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了很多。当时张校长问我还想不想创办第二所学校,我说“再也不想干了,太累了”,没想到过几年我又创办了立达的新校,还来到上海创办了德闳。

我想首先说一下,当时在苏州中学园区校创建过程中我做了一些什么,因为这和我今天创办德闳是有关的。

当时局长对我说“你要创办一所新校,得找到国际合作伙伴”,我找到谁了呢?我就找到了德威。2003年的时候,德威教育集团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我有幸参观了这所学校,并和当时的校长有了接触。以后就定下了合作的约定,和德威一起做苏州中学园区校,怎么做呢?就是在中国学校里面造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形成一个“地球学习村”的概念。

因为我担任这所学校的副校长,所以每天都和国际学校的校长接触,到他们课堂里听课、和他们共享设施、和他们一起开展共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国际课程和国际学校的运作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两所学校到目前为止已经十多年了,现在都是苏州的顶尖名校,这一点我也很欣慰。

但是我一直有个梦想,因为两所学校毕竟是分开的,虽然在同一校园里但是是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管理体系。苏州中学园区校实施的中国课程非常好,严谨、扎实而且应该说从中考、高考的指标来看,苏州中学园区校和苏州中学是不相上下的。苏州德威同样非常棒,他们的课程特色在于更尊重学生的选择、更尊重多元文化,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两个学校各有优点,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两所学校互通、互融,这也是我一直思考、梦想的一件事情。

于是2015年,我辞去了立达中学校长一职,来到了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创办了将中国传统教育和英国传统教育融合在一起的特色学校——德闳。

德闳的“德”字,一是因为我们是和德威教育集团合作,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办一所学校更多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德为先,所以我们把德字放在第一位。“闳”取自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海外留学生容闳,他曾留学耶鲁,归国以后促成了“洋务运动”,又送了12批学生到美国去留学,詹天佑就是他送到美国又回到中国参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名字融合进来。

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创校的苦与乐。我先讲讲乐,其实创校的乐就在于创新的乐,也就在于我们如何质疑、思考、探究和创新。

作为中国公办学校的校长、作为有海外教育经历背景的校长,其实我一直在比较和思考中外教育的区别,包括中外教育各自的优势以及如何融合。我们说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很多教育的真谛都来自于儒家思想、孔子《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的名言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比如“先学后教”或者西方引进的“颠倒课堂”,其实在《论语》当中都能找到起点,比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要孩子们先学了、有疑问了再去弄通,通过老师了解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谓现在的“颠倒课堂”。

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优秀的教育传统。但是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有弱的地方,我们在思考人发展的过程当中可能过于强调了社会、国家、成人对于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研究、对于人自身学习需求的研究可能弱了一点。

孩子想学吗?孩子想学什么?孩子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学?这些我们可能思考过但是没有思考得那么深入,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不同的,孔子讲过“因材施教”,那就是有不同的材才能进行不同的教育,但西方国家不只是考虑要因材施教,更考虑孩子的天赋是什么。每个孩子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我们是不是给孩子更广阔的天地,有选择性地让他提高自身的天赋和能力?我的乐趣就在于我们在创新。

对于新校的创新,我们首先是课程的创新。我们设计了启迪课程,启迪课程就是利用德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创设了让孩子们可以选择的、能够提升孩子们六种能力的课程。

因为德威有11所学校,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特色的课程融入到德闳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可以去北京德威寻找科技特色、去珠海德威寻找艺术特色、去韩国首尔德威寻找戏剧特色等等。

因为是中国学校,所以我们给孩子更多的国学根基课程,但是国学课程不只是中华的经典,更在于让孩子们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这点非常重要。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苦。因为建造一所学校,最主要的苦在于什么呢?在于发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并且把他们集合在一起,跟你共同战斗。

我们找老师找得很辛苦,看了4000份简历,进行了400场面试,最后招了60位老师,这个经历非常耐人寻味。学校再好、课程再好,关键是老师,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优质的根本。在这一点上我做了深入的研究,最终能和这群可爱的老师一起奋斗,我真的非常荣幸。

最后我想说的是创校应该是永远在路上的事情。学校开学了创校就停止了吗?不是的,其实学校才刚刚开始。创校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永无止境的过程当中还会有乐与苦,但我想虽然辛苦,但只要心中不苦就行了,谢谢大家。


Gail Denham

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校长大家早上好!今天的演讲题目叫做《创始校长的甜蜜与辛酸》,在创校过程中我们的确经历了一些挑战,但其实是没有任何辛酸的,因为我们每天打交道的人其实对我们都非常支持,整个过程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快乐的。在我刚刚来上海创校初期,那是2016年12月份,当时我们学校什么都没有,员工也只有两名,就是正校长和中方副校长,此外校舍非常破旧,急需翻新。在当时看来,未来的前景是非常模糊的,但是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英国康德学院带来上海。我们清楚地知道不可能把英国康德学院一模一样地在上海复制,因为英国康德学院是非常传统的英式学校,它有80英亩土地,周围什么都没有,就是大农村,有羊、牛、有农场。

而上海康德位于上海最黄金的地段黄浦区,我们要在这里复刻的是英国康德学院真正的理念和文化精髓,把英国康德教育系统的精髓带来上海与本地的文化特色做有机的结合,让中国学生在不失去自己文化认同的同时,还能接受最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

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要了解中国当地的法规和政策,也就是办学过程一定是要合法合规的。我们的中方副校长潘校长原来任职于公立学校,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她提出了很多建议。此外我们学校得到了黄浦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说整个过程还是非常平稳和顺利的。

等到我们拿到所有办学许可证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校舍大修工程了,工程方面的未知性实在是太多了。去年夏天是上海十几年来最炎热的夏天,我们的工人白天都没有办法开工只能在晚上赶工期。

另外,英国的气温很少到25度以上,但去年夏天上海有40多度,我们的员工和我本人都有些吃不消。离开学还有两周的时候,上海连下了好几场暴雨,导致我们不得不延迟三天开学。虽然延迟了三天,但家长对我们的工程还是非常满意的,所以说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校舍工程筹备的同时,我们的另一件头等大事就是师资了。我们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些波折,而且各位应该都了解,在上海稳定的外教是非常难求的,有很多外教都像打游击一样在上海玩两年、去北京玩两年,再去迪拜这些地方玩两年。这对他们个人来说的确能让他们的生活体验非常丰富,但对学校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需要的是优质稳定的外教。

所以招聘的时候我们就会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来上海?是不是想长期留在这里?”屏幕上的三位老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这两位外教是我们学校的教务组长也是数学学科组长,这位女士是英语的学科组长,他们两位都是年轻的时候就来过中国,现在他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他们就直接搬到上海,在上海已经生活了快10年,把上海当成了第二个家,而且短时间内不准备搬回英国了。第三位是比较年轻的数学老师,他是从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字特别感兴趣,于是自学了中文,除了会听和说之外还会读和写。

下面这三位是今年9月份即将加入我们学校的老师。他们都是和英国康德学院有联系的。这两位女士是我之前在康德学院任教时的学生,她们都非常优秀。第三位是英国康德学院目前的经济学老师,他会来到上海担任学年组长。

对于任何双语学校来说,中、西方教师团队的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也在中外教团队融合上下了很大功夫。

为了这次演讲,我想请老师们提供一张照片,于是我们美术学科组就提供了这样一张照片,他们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Leanin trust”,也就是说他们之间都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我们学校的中英方教师都是以联合教研组为单位,在一起办公的,比如数学课中方数学老师和英方数学老师一起管理,他们可以一起交流、一起备课互相学习。

我们还把学生、中英方老师以及行政人员都分配到了以伟人命名的四个学院。对于学员管理,我校执行一班双导师制度,即每个班级都分配到一位中方导师和一位英方导师。

我们的员工也是跨学科一起共事组织活动,基本上每隔两周都会安排全校规模的活动,如音乐比赛、春节前的时装表演、元宵节的灯笼制作大赛,上海康德的校训是“和、信、义”这三个字,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的精神可以落实、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学生也很自信地代表学校参加区里面或者市里面的比赛,而且最宝贵的是他们不在乎输赢,而是注重过程,我们觉得这是核心精神的真正体现。

虽然我们的建校历程经历了起起伏伏、有很多挑战,但总体体验是积极、充满能量的。一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要由衷地感谢团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学校的小学部和幼儿园也会在今年9月正式开办,过程中必然还会经历一些起伏,但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周淑群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校长各位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择校季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作为创校校长的经历。今天的主题是创校校长的苦与乐,刚刚两位校长也有说到创办一所新学校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肯定有非常多的艰难和挑战。但是当我在回想创校过程时,似乎留在记忆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乐趣,或者说许多的苦和乐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选择从事创校工作,就已经做好了非常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我来说因为之前已经创办过两所双语学校,现在正在准备的惠立学校已经是第三所学校了,所以很多困难都是意料之中的。校长是学校的管家,特别是创校校长,更是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要亲历亲为。这也让我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地把握学校的筹备、运作及发展。比如说我们需要参与到课程研发部门负责的课程的开发;项目工程部负责的校园设计与建设工作;IT部门负责的电子设备测试与安装,IT系统的设置;采购部门负责的所有供应商竞标及采购清单;人事部门负责的招聘与员工入职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的预算;以及招生、教师培训、家长工作坊等等。听起来就是这么一长串,而做起来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一个大工程。

我想分享一个小例子,跟各位稍微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会说里面的任何一个小的点都有可能是大工程。

比如说在双语学校,互动式屏幕是每个教室必备的,首先IT部门会去做市场调研,去不同的学校考察不同品牌的互动式屏幕的使用情况。做了初步筛选之后,他们会请供应商来学校跟负责教学的领导团队、教师团队介绍这些设备技术方面的信息。

但只有技术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产品不能够被老师们有效地使用,就等于是一个摆设。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件耗时比较长的事情,我们请了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些擅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老师,试用不同的互动式屏幕。他们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在上课过程中使用这些设备。试用之后我们会将所有的教学团队、IT团队、技术团队,包括试用这些设备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大家会反馈,并由IT部门做汇总。最后所有这些汇总的信息,会来到教学管理部门由我们去做最终的决定。

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作为教学工作者会从教学管理团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提出很多问题,了解到老师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开学初期的8月份要给老师们安排什么样的培训,后期可以怎样帮他们搭建一个共同分享使用经验的平台——这些都是作为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创校阶段,学校管理团队需要做许多的选择,小到窗帘的颜色,实验室量杯的订购数量,大到教学楼的设计和双语课程融合过程中的取舍。而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要了解足够的信息方能尽可能做出最为合适的决定。

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各领域的信息,涉及到建设、采购、财务、人事、课程等各个领域。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是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以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把握学校筹备中的各项工作,确保所有的决策都是以教育为导向的。

第二点就是创建团队,这也是时刻让我保持兴奋状态的点。

当一个机构任命校长后,就会由校长主要负责参与接下来的人员招聘,比如说其他的领导团队、老师、助教、行政人员,还包括第三方的服务,比如校车、校服等等。招聘肯定是非常耗时耗力的,拿我现在创办惠立学校来说,前后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招到人是一点,更重要的是把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标,建立起积极互信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和筹备团队无缝衔接,进入创校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学生入校,课程实施,正式启动学校运作的阶段。

创校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创校的家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校前期发展的速度,家长们特别是创校家长在前几年对一所学校的口碑其实就是这所学校在业内享有的口碑,所以我本人也会全力参与到招生的工作中去,尽可能见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对我个人而言,三所学校的创校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满足感是赢得信任的过程。

一所新的学校由于它的新,在创办的过程中以及创办初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疑问、担心,甚至是质疑和流言。但是当你的建议和预测被一个个证实的时候,你赢得的是团队的信任;当教学团队到位并开始实施课程,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时,你得到的是老师们的信任和学生的信任;当学校的质量和口碑被人称颂时,你赢得的是家长的信任。

一旦建立了信任关系,老师就可大胆创新与实践,在有想法的时候敢于提出来,并愿意为此付诸努力和实践;学生也会有一种安全感,来到学校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家,在鼓励声中不断挑战自己;家长和学校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站在一个对立面,或者购买服务的角度去审查学校。

创校校长可以用三个词语来定义:

首先他是领导者,需要确定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建立校园文化,做出战略性的计划和决策。其次,需要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具备高效地管理技能和清晰的头脑,确保将战略性的计划付诸实践。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服务者,这要求我们为老师们做好坚实的后盾,为他们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切的保障,包括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

说起创校校长的苦就是工作量和压力的问题。创校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所以我需要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而有很多的工作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可能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那么我就需要将工作细化成不同的阶段。这个过程中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对于创校校长而言,如果有一个好的计划,并按此计划一步步实行,听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的态度,雄厚的实力,还是可以高质量地把目标完成的。

创校过程中更大的挑战是变化,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按照你原先的计划进行的。创校过程中不定因素太多,而且会因为1-2个不定因素而影响后面一系列的工作安排,所以创校校长需要有一颗能够接受变化的心,并且将原有的计划按照3-4倍的工作量计划在工作中,以确保我们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变化的。心态也很重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我们在高压下调节情绪,保持理智和清晰的头脑。

对于惠立学校来说,我们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来筹备这所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学校,而我则参与了其中20个月的时间。现在我们的筹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一百多天。当然创校不仅仅只是开办学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进入创校的第二个阶段,迎接我们的第一批学生和家长。


赵均宁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校长

大家好!我们学校的全名是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今天讲一讲创校校长的苦和乐。苦呢我似乎没有觉得,原因有二:第一个可能我比较迟钝,感觉不到苦。本来天生就是这个命,不做教育做什么?因为我生在9月1日。还有从小环境比较苦,所以不觉得苦。德英乐本身就是必须乐,这个名是我自己起的,就取自乐这个点上。

孟子在《尽心上》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么多小孩都交给我们,我们每天和鲜活的生命在一块,其乐融融。

另外在上海这片乐土上,我们房子盖起来了,按我的想法盖的,里头的草地很多;第二个班子搭起来了,我的左右手非常强大;第三个我的册子造好了,有一群很好的学生从浦西跟到了浦东,特别是优秀的家长们,尤其是天下第一的民间教育家——上海的妈妈们;第四是本子找好了,选世界上最好的教材立足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国情;最后当然是票子,学校没有这个校长当不住。我读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梅德明教授说“No Money,No honey”,我说确实是“No Money ,No Honey”,“But I’m the bee”。创校没有苦,只有乐,我乐在其中。

创校其实关键还在于“新”上,不新你创它干嘛?我是一名老教师,至今已经教了38年书了,我觉得新不在于人的年龄,而在于你得到的社会资源和你的心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就创新。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人类都进入了新时代了,朝前看其实教育需要新发展,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面对的都是最新的要求。

2016年1月31日我决定告别公立学校,辞职办民办,因为我当时有幸代表上海去评我们在上海要开的一个很了不起的世界名校的分校,去了以后发现可能还可以更好,所以我当时说上海确实是花园,我们需要的是花,但不是一般的花,我们需要花冠那就是玫瑰。

有诗云“Roseis flower”,我们要的是Rose,所以我说把新共识教育称为“玫瑰教育”。今天不要说我们在国际化,我们本身已经在化国际了,我对此的描述是下面几句话,为了确保你能看清,我们像上课一样,请大家一起读一遍:已在舞台上,何须再登台;日日化国际,国际化自来。

我办的这个学校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我要让六方共赢,要让出资方、承办者、校长、家长以及学生、社区、管理部门都赢。今天的教育绝对不是一家的事情,是六方的事情。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立身世界的中华英才”,我们的孩子确实是中华英才,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具备了英才的责任,从哪一方面来讲我们都具备让他成为英才的教育条件,包括从理念、物质筹备、时代需要,包括市场的呼唤、未来的召唤等等。

具体的途径作为创校校长要“一心、双语、三格”。

“一心”大家能看出来的是一颗中国心,刚才有校长说我们的文化身份那肯定是中国的;“双语”,我觉得我们的英语和汉语中间的关系有点像Host language和Guest language;另外我们做了“三同”,咱们孩子和外面要做到同龄、学的东西要同步、质量要同优。

“三格”我老早就提过,在全国外国语学校兼任工作部部长的时候就说“我们应该是健康的体格、独立的人格、中庸的性格”。到了这里之后我细化了,分别格到什么程度?

首先是体格,每天锻炼一节课、一项技能半专业和健康工作一辈子。第二个是独立的人格,讲自己的话、读自己的书,敬自己的亲人、做自己的事。中庸的性格,别误会中庸,中庸是最高的,今天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你要融合、把国外引进来中国“走出去”等等都是在中和庸上做功夫。

我最近研究了中庸的三个点,恕是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第二格,礼其实像小学和中学关键是要列一些负面清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最高的就是仁,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汉字就是爱人。两个人就是最安全的关系,当宇宙存在两个人两方双争的时候,当到了少年派漂流记小船上的时候,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希望人的关系就是爱。

讲到这个地方我的创新进入半道,这是我原来在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在南外、杭外、上外附中一起讨论过的,后来带着大家去交流了一下,就做了这四个:一心属中国向善向上向未来,二语分主客载道融合凝共识;三格自鼎立安身立命走世界;四海乐负笈切磋偲怡求知己。

校风、教风、学风都是自然之意,又回归到德合中外、乐化英才。今年之教育关键不是教,关键在化,点化、教化,最后用爱心融化他。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