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高科技实现个性化教学?你们都使错劲了!

Pers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我的小女儿从小自由自在的,对学习一直不放在心上。她小时候成绩不太好,在传统学校不免受到打击。三年级的时候,曾有一次,语文课老师让她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一说她最近一次考试的分数有多么的低。

后来转入国际学校,考试少多了。老师以鼓励为主,强调有进步就好,没有排名。分分必争的压力消失了,我和妹妹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作为经常解答作业的妈妈,对于孩子的实力如何,心里很清楚。有时候也想,这样等着孩子醒悟,是不是太有耐心了?

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自然会特别关注如今教育界最火爆的一个词:个性化。

这里的“个性化”,不是古代尊师的言传身教,而是指引入高科技,通过大数据来衡量每个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学习速度,实施不同而更加有效的教学。

在教育数据化的潮流中,妹妹的学校办起了“项目学习”实验班,修建了配有实验室、讲演台的可移动教室。我为妹妹报了名,希望她能在新型教室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一年有不少兴奋的时刻。比如启动孩子们亲手建成的模型;看到妹妹为前来自己展台的每一位家长做展示。她确实显得自信多了。

但在家长方面,似乎困惑更多。孩子究竟学到了多少?如何衡量?在忙于协调不同自学进度的同时,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似乎减弱了,这引发了不少疑问。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怎么能不管呢?” 不少家长这样问。

一位好老师对孩子的启发有多么巨大,我从大女儿的经历里看到过。这种影响力家长都不能代替,意在“解放老师”的的高科技,又会带来什么呢?

大女儿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单词老记不住,我帮她复习的时候很焦虑。而英文课老师绝口不提30个单词只写出6个。她说,J 写的句子很有意思。后来能写得多了,老师说,J,将来我老了,就和你做邻居,靠你写书出版,我们可以过得很快乐。

孩子初中的英文课老师在美国做过记者。在他貌似不经意的建议下,女儿进入老师主管的校刊编辑部,一直做到主编。后来到美国,她进入一所以文科教学出名的高中,有很多写作能力超强的同学。从小被夸奖“写得好”的女儿,感受到了压力,对写作回避了整整两年。直到11年级,她遇到一位被学生们誉为“能改变人生”的英文课老师。

这位老师是长跑健将。身材高大的他在给女儿的评语里这样写道:

“对于世界的解释,打比喻往往会更容易。所以,请允许我用比喻来诠释这个冬季学期里的J。

她总坐在我的左边,安静,沉思,脑子里酝酿着什么。她戴着眼镜,镜框表面是简单的黑色,背后的颜色很明亮。这层颜色虽然在里面,却很显眼,制造了一种发亮的效果。

这就是J:外表简单谦逊,但从内心发出一种光亮。这种光亮让她和她的作品都很灿烂。她的发言从来不像商店里新买的衣服那样僵硬,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含义很深又足够柔软。

说实话,阅读学生作业的感觉,有时候很像在深深的积雪里努力行走。而J 的文章就像一条奇妙的打扫干净的小径,带领我轻松向前。”

这短短几段话我反复读过很多次,每次都被感动到眼睛湿润。

大女儿从此越写越好。她有时候打电话来讲,老师在课堂上说:“J,很抱歉,我知道你会恨不得逃离教室,但我还是要为大家读一下你的文章。” 我可以想象,女儿边听边满脸通红的样子。我无法想象的是,老师缓缓朗读的声音对于她,和她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勉励。

我知道孩子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多么的幸运。数据化与否,这样的老师都还是不够多。但我还是期盼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有机会至少能遇到一位。孩子的世界可能因此就改变了。

记得在北京,我采访过几位Avenue School 从纽约请来的教育专家。我问,如今有这么多投资进入教育行业,作为具有几十年办校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你们认为,这些钱最应该投入到哪里?70多岁的老人们回答说,应该多多投入到提高教师的薪资和待遇上。

曾为Alt School (被谷歌、Facebook、乔布斯基金投资的硅谷创新学校)年轻明星教师,后又选择离开的美国教师Paul Emerich France 在博客里写到,仅在2017年,就有10.2亿美元的投资进入教育界,试图通过高科技来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如此巨大的投资中,用来提高教师薪资和增加培训的,即使有,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Paul说,能提供个性化教学的,能使整个体系更加人性化的,不是技术,而是人。

It’s time we, the teachers, take back our profession.

这是我们,作为教师,重新主导教育的时候。


竞波
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菁kids 2018 4月刊 《探秘创新课程》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创意与创新

|封面故事|

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大闸蟹与国际理解教育

上海新加坡学校:跨越学科研究“美”

同创中学:设计思维怎么学?

|父母社区|

“教育焦虑”正使大城市孩子的成长丧失优势?

老师与个性化教学

写一篇无意义的作文

移居十年,为什么爱上这座城?

|父母笔记|

我是我,你是你——家庭教育中的“课题分离”

|超·爱美食|

百搭鸡蛋

|话题|

他们用杂志和视频展现校园——上海中学国际部媒体达人

他们在学校办了一场TED演讲——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的媒体达人

|父子说|

童年游戏

|对话|

创意美术不仅仅是美术——访“touchBOX小创客”艺术总监罗贯庭

|菁沙龙|

父母该如何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压力?

|看世界|

我小看了西班牙!


本文原载菁 kids 4月刊《探秘创新课程》,印刷版于2018年4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