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所国际化学校的创新课程“公开课”,你来听吗?

步入四月,在这个各校齐开校园开放活动的“开放日之月”大概已经让择校中的家长忙得团团转。

但忙碌中依然充满希望和新鲜感,新事物正在悄然发生。

菁kids杂志的4月刊,我们就聊了聊时下热门的“创新课程”。“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创新课程更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期望学生所能达到的视野。

所谓“创新”,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教学方法创新,比如近几年一些学校开始在尝试的跨学科大主题融合式教学;

二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菁kids曾采访过多位创新教育领域的老师,也和投入在各自项目中的学生有过交流。

对于老师们来说,探索教育的新模式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创新课程并不是单一学科的创新,也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组合起来,而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将原本分散的各个学科中的内容提炼出来,模糊学科界限,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试着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而老师本身,也常常是“深藏不露”,履历令人称奇。我们采访过一位双语学校的STEAM老师,他曾经主攻艺术教育,玩过乐队,还在学习软件工程。也正是这种兴趣多样、涉猎领域广泛的老师,才能与创新课程的教学广度所匹配。

教育创新是否有用?或许,只有孩子们的表现才是最佳答案。采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被给予了“学习自主权”的孩子们,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时,都是滔滔不绝,眼中散发着求知的光彩,这也许才是教育最想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近几个月,我们走访了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上海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探索他们的创新课程。

这三所学校恰好覆盖了不同的学龄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令人欣喜的是,无论哪个教学阶段,老师们都在进行探索,试着把课程设计得更吸引孩子,让学生重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 01  

在三所学校中,诺德安达双语学校的STEAM课程既有学科融合的特质,同时也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动脑+动手”的形式让学生逐步具备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走进诺德安达的STEM课堂时,孩子们正在进行“蟹菜共生”项目的模型设计,负责STEAM课程的Focus老师说,制作立体模型比单纯画一张设计图要有挑战得多,因为在动手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借助哪些工具,等等。

有意思的是,设计图底下还有一栏“预期结果”,有同学很大无畏地写上了“失败!!!!”——尽管他还是做得不亦乐乎。对此,Focus解释说,一般没做过实验的孩子会很乐观地预计成功,而之前有过实验经验的孩子会预估失败,但还是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可预见的失败”。

当你不再害怕失败,就已经成功了。

 

/ 02

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GCSE预科开设的“世上有无人人追捧之美”(Is there a universal beauty?)主题课,结合了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让七八年级的孩子们从不同的维度去探讨“美”的话题。和学生的探究过程相比,这个主题的诞生也值得一说。

这个关于美的主题,是由数学组的Brendan老师最先发起的。对数学和几何充满热情的他遇上了学习过艺术几何的视觉艺术老师,课题的雏形就诞生了。接着,他们和科学老师、地理、历史等各学科老师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更大范畴的主题。

老师能够发挥各自所长,他们从内心散发的热情也能够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究的动力。

“我们想要21世纪的思考者。”Brendan说,“教书并不是为了将课本教给孩子们,我们也使用课本,但是更希望启发孩子们思考。”

 

/ 03  

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供的探索课程,其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学到实际技能,如编程、园艺、运动医学等。同学们可以尝试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发掘出自己新的才能和兴趣,这有助于他们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

与此同时,老师们的创造性也被激发出来。学校鼓励老师跨学科合作,规划并创造出新的上课形式和内容。

 

其实,看再多文章,也比不上实地听一堂课。

因此,我们邀请了这三所国际化学校加入4月21日的国际教育系列论坛,让他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来为大家展示一堂“创新课”。

你,要来听吗?

 

扫描海报二维码点击此处报名

86?bag_track=innovative courses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