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成了择校专家

我们一直号称: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

那么是否适合,是不是应该看看家庭自己的需求呢?

文 | 江小小  图 | Patrick Fore


在国际教育媒体工作了一段时间,可能因为喜欢在朋友圈暴露行踪,经常会有家长私信我:“你跑了那么多学校,算是专家了,快告诉我,xx学校到底好不好?”更让我抓狂的问法是:“快告诉我xx学校比xx学校到底好多少?”我的第一反应是:计量单位是什么?

现如今,好学校的标准似乎越来越固化,各种号称纳入了多种考量因素的榜单,看起来也似乎是认真而为,不能说没有做功课。然而,好学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是越来越清晰,反而是越来越模糊。

比如,我一直很排斥把学校做成洋高考训练营模式的一系列学校,觉得这种学校就是违背教育的终极意义,还很有道德优越感地跟别的家长吐糟。

直到有一天,我们主编说:你用你心中的标准去介绍学校时,有没有想过,有些学校看起来的确不fancy,但它们真实地解决了不同家庭的规划和需求?从来没有换位思考过的我,第一次认真审视了自己的态度。

我们一直号称: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

那么是否适合,是不是应该看看家庭自己的需求呢?

择校咨询这件事情,必然以探究咨询者本身需求为核心任务。观察人的自我认知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几乎大部分以“我对孩子要求一点也不高”开始的家长,必然以“只要孩子怎么怎么样”结尾。

这种高需求,其实不一定表现在家长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周末所有的时间已经被各种乐器和运动等(所谓的)素质教育安排满了,家长对学校教育也必然会以同样的密度标准去要求。

这其实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很多时候个体的需求是被社会舆论和体系标准所裹挟的。刻板印象中,学校成为“教育”的同义词、双语学校成为“全天候英语浸润教学”的变体。

这两天还有一篇热文,核心思想是说,自己的孩子上了双语学校,结果还是竞争不过英国first language是英语的孩子,从而得到魔都无书可读的结论。文章的立论基础,就是认定双语学校有义务教育出中文英文都能到达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这种高期待让人惊讶。

更有不少学校标榜全人教育,但似乎很少有人会去细想这后面的逻辑是否成立。我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就觉得很有意思:

一方面社会认知给学校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我也的确听到很多招生老师诉苦说,家长有一种把孩子放到一个好学校就一了百了的心态家校沟通往往变成“家长投诉学校—学校疲于应付”的状态。

一方面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单一,无论每年的高考放榜还是常青藤学校的早申热潮都在暗示一个社会硬道理:学校好不好,就看学生出路好不好。

这样真的好吗?我不知道。

所以现在有家长来咨询的时候,除了先谦虚一会儿自己不是专家的这个事实以后,我也掌握了一套咨询步骤:

第一步,我会抛出两个客观问题:

1. 您住在哪里?(是否愿意为学校搬家)

2. 对教育的预算是多少?(顺带会问有几个孩子)

“好学校”经常又贵又远,好不容易有个市中心的,说不定还有区域名额限制,这是我们的现状。

不知道这是我们上海人民的幸还是不幸,基本这两个问题问完,能够选择的学校应该不会超过5个。根据这个名单,再看要不要放弃一两所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学校,如果还能剩下一两个就已经不错了。

第二步:反复劝说家长少听口碑和传闻,特别是不要轻易相信你不熟悉的朋友的口碑。一位在中国有多年创校经历的英国校长曾经对我说:“因为每个人都上过学,就有一种错觉——可以对教学评头论足。”这个道理似乎也可以套在择校上:“因为每个人都给孩子选择过学校,就有一种错觉,可以对别人家孩子去哪上学评头论足。”

因此,我总是建议: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学校实地看一下,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和校长聊个天。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校长这个角色,甚至认为校长就是传声筒、学校宣讲机器,不参与学校实际校务——按照很多家长的评论就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在过去的一年里,因为杂志内容的需求,我和主编大人一起采访了上海新开双语学校的校长,我有几个新的发现:

1. 校长都瘦了好几圈——累的

2. 又招聘老师又面试家长,还得陪媒体聊天

3. 脸上都浮现了一种新时代创业人员才有的鸡血兴奋感,对未来充满信心

久而久之,我会发现校长真的很重要(抱歉,这或许是个常识)。

理由如下:

1. 校长是一个教育集团花重金千挑万选的人才,或是花很长时间培养的高层干部。他的教育理念和集团本身必然是契合的,一个教育集团的风格必然体现在校长的言谈举止上。

2. 创校校长基本就是一个创业团队的General Manager从招聘老师到课程设计,从校园风貌到教室细节,从面试设计到和家庭沟通,当然还要和相关部门打交道。

过去的一年,我自己有幸参与采访的学校校长有德闳学校的费校长、浦东万科的赵校长、康德双语的Gail校长,和校长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作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也问了很多具体的的问题,比如我们家长最关心的师资稳定和家校沟通问题。

4月21日,我想复制我的体验——德闳学校费建华校长、浦东万科赵均宁校长、康德双语Gail校长和惠立双语周淑群校长将来到菁上海国际教育暨学校博览会的“创校校长”论坛。他们除了介绍自己和学校,还会在现场彼此交流,聊聊创建学校的艰辛和快乐,家长们也可以多一个视角,或许就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我已经想好了我的问题,也想知道你们想问什么。请留言,我们一并转达给校长们。

4.21不见不散!

-END-

 

江小小

菁kids上海总经理,国际教育的参与者、观察者和批判者。关注青少年体育教育,积极推广棒球运动。

 

 


2018年4月21日,国际、双语学校和幼儿园将齐聚2018年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来现场与学校当面交流。

点击查看:确认参展学校名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