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家委会》 | 菁kids上海3月新刊导读

《菁kids上海》3月刊内容精彩呈现:

 

|编者按|

教育是精耕细作

常有人把教育比作农业,农人们得精耕细作,耐心等待作物有机生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教育往往涉及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需要紧密的家校沟通来确保所有人劲往一块儿使。本期“封面故事”,我们采写的就是在家校沟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委会。大家可能依稀还记得一度把家委会“玩坏”的那些段子,家委会真的如段子手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秀场、名利场吗?喧嚣过后,我们希望借由这一选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家委会的本来面目。

 

|封面故事|

 

包玉刚实验学校PTA:家校协力,只为孩子更好成长

在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家校协力会(PTA,Parents & Teachers Association)在“同行”口中有口皆碑,这是一个对所有家长开放的组织,只要有意愿、能挤出时间,都可以通过自荐或他荐的方式参与其中。为了达到“班级事务班级解决,年级事务年级解决”的沟通效率,家校协力会设置有班级代表、年级代表和Core Team的层级。

在接受采访的两位Core Team成员看来,PTA的作用,就是把自己身为家长的收获和所做的事分享给大家,教育是长线,不能短视。先教孩子做人,而不是只关注学业,不关注品格培养。

 

德威之友:家长互助,创建多元文化社区

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的家委会名为“德威之友”(Friends of Dulwich),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许多初到上海的德威大家庭成员适应新生活。他们也与学校密切合作,帮助孩子们更好成长。

这个社区是怎么运作的?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德威之友”主席Ms. Melissa Lien回答了菁kids提出的相关问题。

 

协和尚音双语学校家委会:尚享生活,因为有你

跟老牌传统的国际学校不一样,协和尚音的家委会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这两三年来,家委会逐渐成为学校和家长的纽带,在孩子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之外,也把家长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国际家庭日、慈善日、圣诞音乐会、烘培义卖、儿童性教育讲座等,井井有条的活动背后都凝聚了大家的很多心血。

协和尚音的家委会一直在坚持着他们的理想:我们想要的学校,不是冷冰冰的高大上,而是如家人般温暖的大家庭!

 

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广陌

——访浦东外国语学校初一七班家委会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住校生活让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稀少。始终殷殷关注着孩子的家长,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缩短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恰到好处地将关切的目光和呵护的双手延伸到孩子的身边,不在成长的岁月里缺位?

浦东外国语学校初一七班的几位家长通过家委会的有效运作,突破了亲子之间点对点的单一沟通模式,既不过度干预,又能有求必应。经由“家委会”这一渠道,家长寻找到了迈向孩子成长之路的通衢大道。

 

西华PCV:让家长们在多元社区建立新友谊

在上海西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Shanghai),家委会组织是一个名为“家长志愿者”(Parent Community Volunteers,简称“PCV”)的团队,其首要目标是支持学校的教学目的和理念,并邀请家庭们参与到各种志愿者活动中。为加强家校联系、建设家长社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请看菁kids与西华PCV代表的快问快答。

 

海外家委会故事:履历与背景皆浮云,时间和热情才是真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Jenny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着多年“国际家委会”背景的资深成员了。因为工作的缘故,她的两个孩子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出生,又分别在菲律宾、美国和上海的幼儿园、小学就读过,她也相应地有了在这几个国家的不同学校、不同程度地参与家委会的特殊经历。

这些经历让Jenny深刻感受到,要进入家委会的首要条件就是时间和热情,“甚至能力都是次要的!”没有时间,没有为大家做事的热情,履历再辉煌,背景再深厚,都是妄谈。

 

|父母社区|

仅凭一己之力,何以护得孩子周全?

道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幼儿园虐童案、保姆虐婴案挑起了人们惊悸的目光。当明码标价的商业规则完全挤压掉人性的温暖空间,戾气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生暗长,这一切的背后是人心出了问题。爱孩子,千万不要把他和整个世界隔离开,以为只要自己对他好就好了。

告诉孩子,他的成长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由整个社会合力托起,生命的外延无限广大,他才不会困在自我的牢笼里,作茧自缚。

 

不能被家长控制和选择的下一代

李梓新

前段时间流行的“养蛙”游戏,其中一个核心特点是,青蛙儿子不会完全遂你的心意,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它们可能会不辞而别。

我觉得这已经开始触及当今时代教育的本质:其实我们不能去控制甚至不能去塑造下一代人,教育早已失去了它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特别是,以制造白领或者产业工人为标准的模式。

我们将进入一个育儿成果充满随机性的时代。

 

记考勤的教堂演讲

竞波

在美国,不少私立学校是由教会创办的。我家大女儿上的寄宿学校,创办者是一位基督教圣公会的牧师,他在学校大门旁修建了一个Chapel 小教堂。学校规定,所有学生要参加一周一次的宗教仪式,具体什么宗教,圣公教、佛教、犹太教、伊斯兰,等等,可以自选。

以后孩子回家,我们都会聊几句宗教。女儿说,牧师常常结合时事和学校生活,对圣经做解读。她很喜欢听。

“我们平时各忙各的。不同背景和想法的人定期聚到一起,在这样美丽的场所聆听和思考,哪里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呢?”

 

用旅行见证人生,走过人生

芮娅

人们说,日复一日的生活就索然无味了,所以,生活,要有仪式感。十年前的那场“离家出走”,是我们这辈子最大手笔的一场仪式。

正是因为享受和尊重平凡,但是又满怀爱与激情,我们熬过了初来乍到的漂泊感,树立了重新来过的勇气,寻觅到了正确的人生轨迹,才更珍惜眼前当下。

 

|父母笔记|

事归事,情归情:粘人事儿多的“高需求宝宝”蜕变记

我家女儿弯弯,四岁半,日常生活很规律,自己的事情都自发完成,“事归事,情归情”,是我们在带孩子过程中一直力争做到的一条原则,执行起来最难的地方是我们如何不被孩子尖锐的哭喊和纵情的表达激怒,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幼稚,而跟他们在情绪层面恶性循环地纠缠。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对孩子的表达方式有认知、有理解,不对孩子的表达做恶意的猜测,如果我们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我们的不愿意肆意表达为针对孩子的恶意,“事归事,情归情”就能实践得很好。

 

|超·爱美食|

 爱上早餐吐司

家长交流群里经常看到有妈妈为不知道能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快手早餐而发愁,听闻早上提不起胃口需要家人代劳追着喂早饭的也不在少数。陪女儿等校车时,也常看到寒风中背着书包的孩子食不知味地啃着在路上买的包子或蛋饼,看着让人心疼又无奈。

本文为读者带来几种比较常做,快手又营养的早餐吐司,让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话题|

YFU金牌接待家庭:把世界变成家

YFU(Youth for Understanding)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学生交流组织,在全球五十六个成员国间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其来华交流项目是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设置点对点中国本地家庭接待外籍学生。

菁kids采访的辣椒妈妈一家,目前已接待了三名外国学生,是实至名归的“金牌接待家庭”。这家人的小名都是食物名,辣椒、土豆、冰糖……在他们相处期间,发生过令人哭笑不得的糗事,讨论过难以启齿的话题,也经历过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当然还有每一天温馨动人的平淡时光。

 

|父子说|

转校生奋斗史

父亲俞恺回忆起三十年前的转校经历,关键词是“断舍离”,离开自己舒适的“平原”,闯进一片陌生的“泥潭”,每一次向外的脱离,总会有一点精神“重生”的意味。

儿子俞皓蓝为幼儿园中班的转校奋斗史总结了这样一句话:Such is life you never know. 这就是世界,面对它,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你在影响谁。

 

|在读|

唤醒心中沉睡的小孩

我们是被夹在中间的一代。一方面是按部就班地加入了育儿大军,迈进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生正轨”,另一方面,我们从上一辈那“继承”到的那一套育儿方法早已过时。

而这,就是我会买下《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下称“《关于人生》”)的原因。这本书的编辑推荐里赫然写着“体会只属于孩子的纯粹感受,还原孩子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读懂孩子,才知道如何让孩子与世界的相遇更美好”……

 

|看世界|

轻松开心萌萌哒——“童心”版本的澳洲漫游

带着5岁多的娃,我家的澳洲游主打的是“短平快”休闲风,核心精神则是娃开心、爹妈轻松。在动物乐园拥抱各种野萌萌,由各色天梯通向蓝山美景,听一听“拍打沙滩的浪声”,自驾之路上,看看众多正在公园中跑步锻炼的悉尼年轻人在红色小火车旁穿梭往来。

眼前,悉尼的城市天际线正在夕阳西下展现出它最美的线条。

|校园之星|

来自上海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闵行)的

校园之星

 

|未来艺术家|

来自上海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

学生艺术作品


扫描下图二维码

可购买本期《菁kids上海3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