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观展这点事儿|亲子假期

Take the Boys to Exhibitions

“妈妈,圣诞节为什么也叫‘耶诞节 ’?”

“因为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所以也可以叫‘耶诞节 ’。”“哦。”

“你记不记得爸爸妈妈带你看过一幅很长的油画《最后的晚餐》?”

“嗯,耶稣被出卖了。”

“谁出卖了耶稣呢?”

“就是那个手里拿着钱袋的人。”

“对,他是耶稣十二门徒当中的一个。你还记得他的名字吗?”

“我知道!”弟弟举着手里的饭勺迫不及待地想插进哥哥和我的对话。哥哥很绅士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弟弟着急地咽下口中的饭菜说:“大犹!”大家立即笑喷了……弟弟有一个“镜像世界”,他时不时会把b写成d,所以把“犹大”说成“大犹”也情有可原。

小不点儿对话达·芬奇

和孩子们有趣的晚餐对话让我回想起去年十月的清华艺术博物馆之行。博物馆去年九月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正好赶上开幕首展——“对话达·芬奇”。和每一次带儿子观展一样,我都要事先做些功课,以免自己极为有限的艺术修养误导了孩子。当然,对五岁的孩子说多了也未必有效,所以通常在观展前,我只给孩子们输入两三个“关键词”:第一,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不是动画片《忍者神龟》里头戴蓝色眼罩的那一只!第二,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我们叫他“Renaissance Man”,你可以理解成几百年前的超人。第三,达·芬奇是个全才,他精通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物理、数学、军事等等。不过,一进炫目的展厅,为娘交待的这些关键词就灰飞烟灭了。

孩子们都是“视觉动物”,他们总是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各类形状、模型、装置所吸引。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的大师手稿真迹没能引起孩子的过多关注,其实它们珍贵极了!这些大师留下的5000多页手稿被称为一部真正的“15世纪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科学研究。不过,根据这些设计手稿搭建的模型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比如,根据动物翅膀的运动来打造的飞行器、可移动的吊桥、巨型十字弓、抽水装置、攻城装置、水上行走装置、自动打鼓的机械、自动烤肉机等等。

在明白了这些神奇的“家伙”是做什么的以后,孩子们蠢蠢欲动想触摸、想操作,可是这不是体验式的互动展,我们只能带着眼睛看。最后,让孩子们过足了眼瘾的是经典画作《最后的晚餐》,即便是1616年维斯皮诺的临摹本也是国宝级的珍品!展厅旁的视频介绍是孩子们的菜,家长应着视频的内容跟孩子低声耳语,我也趁机给孩子们塞进了“犹大出卖耶稣”的圣经故事。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他们的小脑瓜还能记住那个表情错愕、手抓钱袋的犹大。当然,再谈到达·芬奇时,他们也不会以为我说的是忍者神龟了。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孩子们第一次观展了,真正激发我带孩子走上观展之路的是朋友的一句话。那个时候的我,因为儿子不会画画极为困惑:画画难道不是本能吗?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吗?至少我小时候画个花花草草信手拈来,不用人教啊。可是,我的儿子完全击碎了我对画画的认知,画画无形状、无着色、无主题,永远是“杂草派”。当时我们在香港,进幼稚园面试有一项重要考核就是画画,我都能想象老师一边看着我儿子的“杂草”,一边在小肌肉发展、形象思维、色彩搭配、想象力等选项上打上“小问号”。除此之外,他对音乐、手工等和艺术沾边的事儿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仇视”,艺术兴趣班的刺激好像也不足以让他们开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个搞艺术的朋友吐槽我的苦恼,朋友反倒不以为然,“亲爱的,审美比画画更重要!一个人如果懂得欣赏艺术,自然就会拥有审美,带着孩子去看展吧!”她说。

对啊!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播下审美的种子,没有滋养孩子的心灵,那怎么能苛求他用双手、用心灵呈现美好呢?此后,我把孩子们拽出了兴趣班,带着他们去观展。因为接触了各种艺术形式,他们也收获了很多不同的体验。盯着曾梵志油画,孩子会发问:“这幅画为什么那么模糊?我看不清楚。”对着向京的雕塑,他们会模仿雕塑者的表情、姿势山寨出一个翻版。在安迪·沃霍尔的装置作品《银云》里,他们更是把作品现场当成了游乐场,把混合了氦气和空气的荧光云抛来抛去玩嗨了。

小不点儿看“大英展”

除了艺术展,文物展对孩子的审美、求知、探索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印象颇深的是去年三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展”。

“大英展”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合作项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由于该广播节目在英国广受好评,曾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记录,大英博物馆又与企鹅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在此书基础上,大英博物馆对文物进行了调整,之后推出了同名的展览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巡展。仔细一琢磨:100件、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世界讲述人类文明历程的珍贵文物从大不列颠漂洋过海送到家门口,怎么能不看?!

“大英展”的展厅不大,昏暗的背景光加上泰山压顶的人流显得有些局促,但大小宝作为木乃伊的迷弟还是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心中的“猎物”。他俩把我们拉到了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展柜前,木棺比想象中的小,木棺上的铭文、棺盖内侧装饰的各种咒语、作为保护者而存在的各种神像,以及各个星座都在不断吐露着关于自身的秘密。

从木棺的尺寸和雕刻的精美面具来看,这是一具女木乃伊的木棺,但实际上,木棺里存放的竟然是一具中老年男子的木乃伊!这个阴差阳错的秘密吊足了大小宝的胃口,他们追着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不是说不能打开木乃伊的裹布,打开了细菌会进去,木乃伊很快就会腐烂吗?”“其实是科技——CT扫描技术为我们解密了亚麻布里的小宇宙:这个男子死时正处于中老年,内脏被取出,仔细包裹后又被放回体内,身上涂抹了大量松香(一种昂贵的油脂)用以保持尸体不腐。他的身体上安放着各种附身符、珠宝以及小型辟邪物,以保护他平安通往来世。CT甚至把这具公元前240年的木乃伊曾患有牙疾、关节炎的病史都扫描得一清二楚!”大小宝入神地听着这些木乃伊的秘密,不知道脑袋里产生了什么奇思妙想。

“大英展”按照年代索引分主题陈列着展品,理论上应该按顺序参观。但是,我们看到现场乌泱泱的人群合围某件展品,断是没有勇气挨个儿过眼瘾,只能哪儿相对人少就见缝插针地看一眼。《阿拉伯铜手》是一件非常逼真的展品,逼真到右手的血管穿越了近2000年时空却依旧那么充盈、有弹性!

这只铜手始于公元一百年至三百年,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和当时阿拉伯本土的神祇有着直接的关联。他是献给“里阳的神”塔拉布的供品,几乎是用实物表达了“为了祈求福祉,奉献我的右手”之意。孩子们对敬奉神明、宗教狂热还远不能理解,但是他们对这只铜手的精美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妈妈,他的手指甲盖怎么是凹进去的,跟我们的不一样?”

确实,这只手有奇怪的地方——指甲全部呈汤勺状凹陷。对此,整形外科及手外科医生给出的解释是:它的主人曾患过贫血症。此外,手指细弱纤长,且小指略有变形,应该是曾经折断过。“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小指折断呢?”我有些好奇孩子会有怎样的猜测,“是不是刀割断的?是不是扭伤的?”孩子们特别想我能肯定他们的猜想,不过我并没有标准答案,历史本身就有很多谜团,这不正是它吸引后人的地方吗?

100件世界文物珍品,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有一半,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的或许只有屈屈几件,但就是这几粒种子却足以让小不点儿的小宇宙产生强烈的冲击。他们会念念不忘丢勒的木版画《犀牛》——那头被囚禁起来的印度犀牛在海上飘摇了多久才被运到里斯本?他们会惊讶,发现于苏格兰的刘易斯棋子居然是用海象牙和鲸齿制成的,棋子里有主教、国王、王后、骑士、卫兵……当然,他们也知道china不仅仅表示中国,还代表着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每一件文物放在那里,就好似一个强大的发问机,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吸引着后人。如果深究,你可能需要调动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艺术、文学、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真是典型的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大英展”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秘密通道,我真心希望孩子们对文物背后的主人、主人背后的故事、故事背后的历史、历史背后的文明保有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禾子,双胞胎妈妈,相夫教子之前专注于媒体行业,历任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因为一对萌仔的出世,转战“育儿”江湖。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育儿理念,悉心教养双宝,亦感恩一对儿子教她如何做好妈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