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泡”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亲子假期

Make It a Habit to Visit Museums

80年在北京出生的武嘉,像同时代的所有孩子一样,寒暑假大都会跟着家长去上班,所以爸妈单位成为她童年回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妈妈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所以她从小是在博物馆里“泡”大的。自从有了女儿,北京那些古风遗韵、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又成为她的溜娃好去处……

文:Jolie Wu 编:曹新星 图:Jolie Wu、国博官网、故宫官网


在博物馆中浸润的童年

2003年之前,“国家博物馆”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博物馆,两馆呈轴对称平分整个建筑物,如果面朝博物馆正门(也就是对着天安门广场的博物馆西大门),左手边的一半就是革博,右手边的一半则是历博。两个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以年代划分,革博多为近代史展览,而历博多为古代史展览。我妈在历博工作,主要负责研究古代钱币。

到了寒暑假,去展厅闲逛成为了我的日常。说实话,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对大多数展览都提不起太多兴趣,尤其是通史展之类的学术展览,它们对于小孩子来说实在有些乏味。不过,我也总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看到展厅里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没有放进展柜,而只是用绳子简单和观众间的分隔,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件文物岂不是要被不自觉的观众摸坏了,直到在一旁的妈妈告诉我这个很可能是复制品时,我才松了口气,一方面感慨它的以假乱真,另一方面则跟妈妈要求去博物馆的修复组参观。

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会只盯着一个最喜欢的展品爱不释手。记得有次见到一个喷水鱼冼,它还允许观众排队体验,这可把我乐坏了!喷水鱼冼形状颇似今天的洗脸盆,只是盆的两侧多了两个向上的把手。在盆中盛上水,用手摩擦外廓上的双耳,立即会发出响亮的嗡嗡声,继而盆里出现美丽的浪花,水珠四溅,大有飞泉之势;此时千万不可停手,摩擦越快,声音越响,等到破浪开始翻腾,继续努力,盆的中心就会喷射出几股“小喷泉”。虽然当时我人小力气不够大,想要玩出效果着实要费一番工夫,但我仍然乐此不疲。

当然,我也有特别喜欢的展览,比如珍宝展——就是把建国后各国领导人访华时赠与中方的礼品汇总展出,其中不乏精美的工艺品。我最喜欢看的就是镶嵌着宝石、珍珠的艺术品,真的是百看不厌。看到那些比较朴素的礼品,我还在心里吐槽这个国家可真小气,送的东西既不好看也不值钱。

我最喜欢的要数百年不遇的引进版特展了。(20世纪80年代文化交流不如今天接地气,赶上个有趣好玩的展览实属不易。)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暑假时,历博举办了一期“恐龙展”,偌大的展厅里都是高到天花板的巨大仿真恐龙,而且还能扭动脖子和四肢,发出吼叫声。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恐龙,知道了霸王龙、三角龙、梁龙、翼龙都长什么样,真实体型到底有多大。这些在现如今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对儿时的我来说,真的是“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我还有各种“沾光”的机会(文博系统工作证通用于所有系统内文物单位),去离历博一步之遥的故宫是最方便的了。

除了看展方便,我从小也耳濡目染,了解了许多文物保护小常识:知道在有文物的办公区是不允许喝水甚至携带水杯的。有时我会跟着大人去修复组“串门”,顺便东看看西看看,这些叔叔阿姨的手可真巧,不但能将出土时破损的古物恢复到接近原貌,而且还能做出以假乱真的复制品(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青铜司母戊鼎)。

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和一起来“上班”的小伙伴在花园里玩耍。老馆建筑物属于经典苏式建筑(2003年改建扩建后的国博,基本上只保留了原建筑的外部样貌,内部的主体建筑是重新建设的),花园设计在展厅出口处,最初用于看展结束后的游人休息使用,但后来就不对外开放了。花园里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中央还有一个巨大的喷泉水池,我还曾试图用自制鱼钩从里面钓上鱼来嘞!夏季活动,爬树抓知了,用纱网逮蝴蝶,摘还没熟的海棠果,用小手绢包花瓣做香包……这些都是小花园给予我的童年馈赠。

博物馆成为我的遛娃宝地

自从有了女儿,北京的大小博物馆又成为我的溜娃好去处。首选的就是那些在我童年留下美好记忆的博物馆。

一类是古建筑风格的博物馆,看展品有时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痴迷于这里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柱,俯仰之间,时空交错。也许屋顶岔脊上的一排小兽,都连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能让你琢磨和冥想半晌。比如大觉寺、白塔寺、五塔寺、北京古观象台……更主要的是因为人少。

另一类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博物馆,它们大多是苏式建筑风格——大气敦实的主体、花岗岩质地的外表、大理石材质的地板和楼梯,以及那些精致匠心的浮雕,比如北京天文馆(亮点:3D、4D电影)、中国地质博物馆(亮点:各种稀有宝石)、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亮点:毛泽东号机车)、北京自然博物馆(亮点:各种动物化石)、中国美术馆(亮点:有时候有连大人也看不懂的画作)……怀旧的我就是喜欢这些愈久弥新的老建筑。

亲子度假旅行中的必不可少

带女儿国内国外旅行,博物馆也是要去逛逛的。台北著名的国立故宫博物馆,大人能足足逛上一整天,孩子绝对不可能一直老老实实跟着你(那年女儿8岁)。我当机立断,与其两个人都逛不好,不如各玩各的。我给了她一部手机、500台币,商量好集合地点,2小时后见。之后我踏实地浏览了感兴趣的展览,她则在儿童学艺中心学习和体验了榫卯结构建筑的搭建,了解了什么是脊兽以及它的功用,还在文创用品店买了镇馆名物手工制作材料和自己心仪的小纪念品。

去年暑假,我们在东京也光顾了不少博物馆。民宿我选择了有着众多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六本木地区,步行前往森美术馆、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21_21设计博物馆和智美术馆,只需大约10分钟。上野公园地区也是个值得游玩一整日的博物馆宝地,东京国立博物馆(如果只能看东京的一家博物馆,一定要去这个)、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以及小朋友最爱的上野动物园和各式甜品店,都扎堆分布在上野公园里(反正我俩是一天没逛够)。

在去往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方向,还有一间特别适合大小朋友的博物馆——日本科学未来馆,这里的主题是科技将如何改变未来,馆中有许多适合孩子的互动展示,还有不容错过的人形机器人ASIMO。我们在这里参观时还留下了小遗憾——没能买到穹幕影院天文馆的门票(因为我们是中午到的,日票都是限量出售),有兴趣的朋友请一定尽早抵达在售票处咨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日本博物馆的看展体验——展厅规划合理,配备中文语音导览(现代艺术品什么的,没有它可能真的看不懂),咖啡厅和餐厅物美价廉,寄存处方便自助,而且展览过程中会不时插入小朋友可以动手操作的有趣互动,真的很体贴!当然,最怡人的要数观众的素养,全程安静不打扰的气氛,真的很让人感动!这点点滴滴的体验,对女儿和我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


如何参观一个博物馆?

1.最适合的看展时间

※工作日的上午是最佳看展时间,因为参观者较少,你可以自由而安静地享受整个展览。如果一定要选择周末,请赶在刚开门或者快打烊的时间段,避开高峰时段。

※周一是公立博物馆的休息日,这天更适合拜访画廊和私人美术馆。

2.穿着很重要

※长时间欣赏艺术品会导致你的双腿疲劳,选一双舒适的鞋子非常重要。

※夏天时,在冷气很足的博物馆,别忘记给自己和孩子都带一件外衣或大围巾。

3.提前了解展览的背景和知识

参观前能够做上一点功课是再好不过了,主要内容是:展览的历史、文化、艺术家生平、核心展品等。

4.更好地拍照

※拍照前,先要认真咨询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拍照”,有时拍照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使用闪光灯。

※使用黑卡或者手机拍照大多可以满足基本需求,过于专业笨重的单反相机反而容易成为观展的负担。

5.观展最为重要的礼仪

※同伴交流请低声耳语,不要用手指指向展品。

※手机静音,拍照声音关闭,更不要在展厅里打电话。


武嘉

Jolie Wu

《菁kids》北京 高级编辑

 

 


推荐阅读:

去“私熟”木工坊,和孩子来一场由手及心的手作旅程|亲子假期


《亲子假期怎么过》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亲子关系的起点

|封面故事|

去“私熟”木工坊,和孩子来一场由手及心的手作旅程

亲子观展这点事儿

看演出归来的小确幸

在博物馆“泡”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父母社区|

让看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玩出花样|

去哪儿看展之“十大展览圣地”

玩转798

京城顶级密室逃脱Mr.X

室内游戏: 亲子桌游, 一起玩!

|菁选美食|

少年厨房:只属于冬天的味道——冰糖葫芦儿

|全家出动|

撒欢儿在真实的“海市蜃楼”——记皇家加勒比游轮亲子游

|专栏|

在硅谷过春节

“慢小姐”的博物馆之旅

公立大校的返校之夜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2月刊《亲子假期怎么过》,印刷版于2018年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点击图片,可查阅新刊导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