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重塑教育--揭秘赫德学校的全课程|2018国际学校博览会论坛系列二

常丽华校长入驻赫德之前,在十一学校亦庄分校任职,她是在公立教育体系中有着二十几年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离开公立体系,是为了在赫德实现重塑中国教育生态的梦想。她目前就任小学部中方校长的赫德学校,虽然在北京建校刚刚一年半,却被孩子评价为一所“会发光的学校”。

主讲人|常丽华  现场记录|黄燕   编辑|阿褚


常校长重点引述的赫德的教育理念有二,一是教育塑造人格,二是培养全球化的中国人。在《菁kids》主办的2018年北京国际学校展上,常校长讲述了一系列细腻的教学案例,为听众呈现了“赫德全课程之中方课程”的一隅生动场景。

尊重孩子生长规律而设计的全课程体系

赫德全课程之中方课程设计范例

每一个学期的开始,学校的课程设计都会将重点引导至“我”这个本源,比如一年级小朋友的开学第一课《喇叭花》,是一首可爱的小诗,老师在课程中会引导孩子理解到喇叭花对孩子走入小学的欢迎。入学对于孩子是件人生大事,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念儿歌,欢欢喜喜地用心去感受世界对自己的欢迎和善意,自然也就欢欢喜喜地投入有趣的学校生活中,从而奠定了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好奇的基础。

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一直都是赫德在孩子身上最为重视的品质。以保护孩子的热情和好奇心为基础,令他们能够走向更远,赫德使用的工具就是全课程。

“全课程是什么?网上会有很多相关信息,围绕全课程还有四个核心词:我们通过全课程提供‘全人、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的教育。看到上面贴出的课程设计范例,我们每周、每月、每个学期的课程都是安排计划好的。一个学期有两个大的主题,两个大的主题中间还会有基于解决问题的项目课程,最后是班级期末大剧。在操作上,每个主题大概用一个多月时间来完成,每个主题都被设计成了一本教材。”常校长说。

根据常校长介绍,每个年级的主题之间是有延续性且深度进展的。比如关于“我”的概念,到了三年级开学,主题就成为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我》,因为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里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孩子完全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这样主题的学习,让孩子得以去理解他自身和世界的变化,从而帮助孩子在三年级有一个根本性成长。到了四年级开学,主题是《英雄的里程》,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非常清晰,他需要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榜样来带领他走向更远方。

由此可见,赫德的课程主题设计,是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出发的,课程的核心则永远都是生命本身。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我”出发,走向自然,走向世界,包括研究动物、海洋、大地、星空等等,最终回归到“我”的循环,这样的循环往复帮助孩子成长为在真实结构和经验结构上都发展良好的人。

《喇叭花》vs《天地人》

不同的教育理念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拿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举例,传统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这在课程设计的中心思想上是教孩子认字,包括学习拼音。但是常校长对于识字的意义和重点,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先要厘清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识字?识字就是认识这个字的音形义,识字的重点不是记住这个字叫什么,而是知道这个字的意义。当小朋友认识‘老鼠’这两个字的时候他大脑里会有老鼠这个图像,这就叫认识它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赫德在语文学习中强调‘先阅读,后识字’,不理解意义,字就成了一个符号。”

第二个问题,拼音和识字是什么关系拼音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咱们的老祖宗可不是靠拼音来识字的。拼音当初出现的目的是校音,统一普通话。所以拼音是用来掌握一个字的读音,但是无法帮助孩子掌握一个字的意义,但是人类的大脑是为了意义学习而设计的。”

基于这两点考虑,赫德不希望用枯燥的、不符合小朋友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孩子丧失掉对学习的热情。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在整个小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的眼睛永远都是最亮的,因为他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他想象当中的小学简直就是一个皇宫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年级第一课,不是学《天地人,你我他》,而是一首儿歌《喇叭花》。老师和孩子们在教室里一起拍着手配上动作念这首儿歌,还会带着孩子来我们校园旁边的森林公园寻找喇叭花,对着喇叭花唱歌……这样一来,这首儿歌就不仅仅是一首儿歌了,而是走进孩子相信童话的心灵,让他感受到全世界对他入学的欢迎和善意。”

从一年级的《我爱我家》到三年级的《家谱家训》

赫德一年级的第三单元内容是《我爱我家》,不禁令人好奇在这个主题下孩子们都会一起学什么呢?而当《木兰辞》出现的时候,还是令人感到出乎意料,这在传统语文教材里是要到初中才会涉及的内容啊,一年级的孩子能理解么?花木兰又和“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有何关联?常校长如是说:

“学习《我爱我家》,我们认为要让孩子真实理解什么是爱,爱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所以在这个主题下面首先有对家的认识,比如学唱《吉祥三宝》的歌(而非放入音乐课),一首关于爱的小诗……像这本性教育启蒙绘本《小威向前冲》,小朋友们根据绘本框架,通过绘画来创作自己出生的故事,一年级的写作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的,比起看图写话,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对绘画更为敏感,他们需要通过绘画来真实的表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除了收获语文学科的能力之外,还学习了像苏格拉底那样来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随着年龄的升高和我们课程逐步往前推进的时候,孩子们会思考这样永恒的话题,我到底是谁?”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收入了毕加索的一幅画,小朋友看了这幅画之后也要来画一画《我和我的妈妈》,我们就得以看到各个孩子和妈妈之间的那种美丽的关系和爱。同时我们也可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发现一些孩子心里说不出来的话,比如一个小朋友画的自己和妈妈被颜色困住了,怎么也冲不出来。老师会拿这幅画去和孩子的家庭交流,唤起家庭其他成员的关注和重视,爸爸妈妈也会对生活有反省。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大人和孩子的沟通,同时要注意孩子通过绘画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技巧不是第一位的。”

“在《我爱我家》里,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学习《木兰辞》,这在公立课程里是初中一年级的内容。其实任何知识都可以以恰当的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带给孩子。小学一年级学《木兰辞》,和初中一年级学《木兰辞》,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一年级,我们是用故事的方式带给孩子的。一边讲故事,小朋友一边读。怎么知道他理解了?从孩子画的画面就能看出来,他是懂的。而这个过程中他仅仅是背一个《木兰辞》吗,当然不是,他会懂得木兰在家庭遇到危机时,作为一个女孩子做出的担当,这就是爱的担当。”

这就是赫德“为生活重塑教育,通过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一理念的体现。我们看到全课程的设计方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边界,而是将同一主题下的内容融合起来,跨语文、绘画、音乐等各个学科。赫德还有家庭教育工作坊,来引导家长更新理念,更好地学习在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怎样做父母。

“到了三年级,赫德关于‘家’的课程会继续延伸来做,这时候内容和深度都会向前走一大步。三年级‘家的课程就是关系、生活和责任。比如第一部分就来做姓氏研究,就是从中国的文化角度来研究关于家的课程了。为什么会有姓氏?并请孩子研究一下自己的姓氏,并了解家族中一些伟人的故事。我们的教材中第一篇文章就叫《有趣的姓氏》,这是从中国的文化角度入手的。孩子们开始调查研究自己的姓氏里那些了不起的人,并写下来今天作为自己姓氏当中的一个人,自己想要怎么去做。”

“孩子们写的很有意思,比如这个小朋友写道:‘我的姓氏姓马,虽然不像赵钱孙李那样大,但是也排在第19位,也挺厉害,我们这个姓氏的名人有马三立、马云。’这一群人调查下来,这个姓马的小朋友会不会觉得,我马氏家族真不得了,我可不能当一个给我家族抹黑的人。这叫写作,但它又不仅是写作本身。”

“在赫德,我们经常说,阅读超越了阅读本身,写作超越了写作本身。孩子最重要是理解,写作不是为了去拿一个分数,而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通道,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他人有一个对话,并且在写作过程当中发现自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常校长还展示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那些稚嫩却毫不被拘束的创造力非常了不起,读到一个孩子写的“我爸爸的工作也没什么了不起,但他说他可以给他的学生带来阳光。我爱我的爸爸,因为他在他的阳光里。”感觉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这份真实深深地打动了。这份作品来自于三年级“家”的主题探索的第四部分“书写家训”,之前还有制定家谱和探寻家史。

赫德认为,与其讲道理,不如让孩子聆听真实的故事。一个一个关于家族,关于父母真实的故事聆听下来,孩子的内在自然而然在成长,在发现意义和担当。因此在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点是一个孩子的“我”,终点是一个发展了的“我”。

“教育的本质,永远都是让这个孩子成长为他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如果他是一朵牡丹花,就让他显现他的雍容华贵,如果他是一朵小草,你就让他尽情吐露他的绿意。如果他是一朵小小的兰花,你就让他散发它的幽香。寻找自己的意义,就是教育的本意。”常校长说。

赫德全课程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最重视的恐怕就是作为中国人的根本在教育中是否能够得到保持和强化。赫德的教育理念之一是“培养国际视野的中国人”,因此常校长也介绍了一下赫德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课从一到五年级都是有体系的安排的。我拿一个跨度历时一年的项目举例,《农历的天空下》,在这个主题下,孩子们会跟着节气和节日,对应古代诗人的诗词去感受春夏秋冬。比如冬天会从冬至开始,带着孩子一边念诗,一边开始画九九梅花消寒图。这里我们特别有一个’梅花三弄‘的主题,孩子们会接触到二、三十首关于梅花的诗词。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了解王冕的《白梅》所表达的高洁,而陆游的《咏梅》则表达了儒家的坚守。孩子们理解了不同人物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还要到梅花山下去赏梅,在梅花从中齐声吟诵关于梅花的诗。我们通过这些活动把古诗词点亮了,让这些古诗词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过来,有了新的生命。而被擦亮的却不止诗歌,还有生活和生命。”

常校长说她问孩子为什么要背古诗,孩子回答:“因为它在丰富着我的情感。”这就是当教育把诗歌和一个孩子的生命体验联结之后,孩子发自内心对诗歌的情感感受。

在讲座结尾,常校长表示外方课程即将和中方课程一起合作全课程的探索,这是一件令她非常期待的事情。她再次强调,赫德希望让孩子学得主动而快乐,同时也要令孩子收获强大的读写能力,收获解决问题的思维力,和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中国灵魂。这才是赫德心目中的“为生活重塑教育”。


常丽华校长
常丽华老师有着“中国雷夫”的美誉,在27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以“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的教育理念深深赢得广大师生家长的喜爱,其专著被教育部推荐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图书。她是全课程教材主编、2017年度全人教育提名奖获得者,拥有“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称号,曾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课程院院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