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诚实专注自律刻苦节俭谦虚礼貌?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就他自己;任何一个人也应该成就他自己。归纳出来的良好习惯,的确高效有用;但是,不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习惯,都是摆设。

对于孩子,我们不是把好的习惯去套用到他们身上;而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习惯。好的习惯其实世人皆知,大家也都公认;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反而是养成自己的好的习惯。

学习以孩子为中心,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成长以孩子为中心;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却最容易被家长忽略。

文 | 白滔滔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我们说到教育,说到成才,说到成功,说到人生赢家的时候,往往会用某种标准去衡量。无论是财富也好,名气也好,地位也好,奖项也好,好像当某个人达到了这些标准,他就“杰出”了。殊不知,这些被总结出来的所谓“标准”,是从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人那里概括出来的,是从他们已经取得的结果倒推出来的。然后呢,更荒谬的事情出现了。人们又去追溯这些已经取得成就的杰出人士小时候做了什么,好像正因为他们小时候的那些所作所为,造就了他们后来杰出的成就。

乍一看上去,还挺有道理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毫无价值。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综合、独特的存在。我们想教育好孩子,想从这些杰出人士的成长中汲取“好的习惯”,来引导我们的孩子。这看似是好意,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

诚实、专注、自律、刻苦、节俭,谦虚、礼貌……这些都是最被古今中外推崇的习惯,被或真或假地按在了闻鸡起舞的祖逖身上,打破水缸的司马光身上,看老婆婆磨针的李白身上,练书法的王献之身上,谦和让梨的孔融身上,一根灯芯的李四光身上,书桌上刻早字的鲁迅身上,砍樱桃树的华盛顿身上,画鸡蛋的达芬奇身上,做小板凳的爱因斯坦身上,打破花盆的列宁身上,酷爱读书的林肯身上……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或真或假”,这些传说,有的的确是真实发生的,大多则是出于善意的虚构。但是,无论是真是假,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从中学到好的习惯、品质,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 这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很好读,也很好懂,给出的建议也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到,其实却很难很难。

当然了,还有类似《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样梳理出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把青少年成长中最重要的素质进行了归纳:

习惯一:积极处世;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习惯六:协作增效;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实说,这些习惯好不好?的确好!孩子们能不能做得到?肯定做不到!为什么?很简单。这些好的习惯,别说孩子了,有几个大人能够做到?而且,不要说七个习惯了,能做到其中的两三个,就不得了了。我们作为成年人,不要再用这些“美好”的愿望去教育孩子了。孩子们是很聪明的,你教给他们这些好的习惯,他们也知道很好,甚至都不用你编出什么故事来进行引导,好的东西其实大家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要想真正去做到,都难于登天。这没有什么可自责的,可遗憾的,古往今来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都面临着这样的挣扎和煎熬。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呢?难道真的就放任孩子野蛮生长吗?难道明明知道有那么多好的习惯,不帮孩子去培养吗?

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不是从内心长出来的习惯都是摆设

我们就从杰出人士的成长来看,可以这样说,绝大部分的杰出人士,其实都不是按照这样的轨迹成长的。而且,我们客观地看待这些杰出人士,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不仅做得不好,甚至很差。同样的总统、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请问,他们在小时候,都是同样的热爱学习、品格高尚,还同时具备着这些良好的习惯吗?

我们就说美国的科技英雄吧,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他们的个性、习惯、成长轨迹,可谓是千差万别,更不用说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习惯了。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们呢?我想,反而不是现在的家长特别推崇的这些“规范性”的习惯,而是他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习惯。是的,孩子的成长中,习惯重要吗?太重要了!怎样让孩子的习惯,最终成就他自己?就是帮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习惯”。如果不是孩子从内心里长出来的习惯,就算再好,也很难持续;就算你用21天法则也好,一万个小时规律也好,最终都会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性难移”的道理。

既然本性不容易改变,那么,为什么不把本性中好的一方面去挖掘出来,再发扬出来呢?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好的习惯,第一位是要先找到孩子的特性,然后,再结合这些特性,养成适合他的习惯。其实,《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也同样用了很多的篇幅去讲“自己”,认识自己、信任自己、改变自己。我们也感谢有这样的有心人,去把适合青少年成长的习惯,用这么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示出来。而我的理解则是,好的习惯其实世人皆知,最重要的最困难的,反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习惯。

不杰出人士青少年时期的七个习惯

当然了,我作为一个“不杰出人士”,讲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习惯,不是给家长教育自己孩子树立榜样,因为有很多习惯一眼看上去就是“坏习惯”,而且,我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变成“好习惯”。所以啊,我列出自己的七个习惯,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家长有所借鉴、感悟,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跟随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 左图是阿尔帕西诺演的记者角色,右图则是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律师形象。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获得的信念,但是青少年时期的我就很想成为这两种人。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呢?这是我从读库的老六那里学来的。有一天,他在我面前自问自答道:“我们做文化的,也出版了那么多的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帮助人找到‘决定性瞬间’。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呢?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知道自己是谁,此生要做什么。”我很受启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一个下午,我站在操场上,忽然就像有一束光打到我的头顶上一样,我对自己说:“我长大了要做一个记者或律师,反正要和文字有关的事情。”从那一天起,我的这个目标就没有变过。我高中没有读文科班的时候,没有变过;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没有变过;学习成绩太差,被学校通知要退学,没有变过;毕业后,摆地摊、发传单、推销东西、做外贸船代的时候,没有变过;在政府做经济刊物,到南方的新周刊、南方报业,来北京做数字出版、做自媒体,到现在也没有变过。这期间,如果我很努力地去学习理科,很努力地去做一个工程师,或者做一个营销人员,当好公务员……都是另一个人生轨迹。但是,我却不断放弃,这从表面上看,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我无法不去遵循自己的内心。

第二个习惯,保持独立思考

▲王朔、王小波、梭罗、尼采(从左至右),这是我在青少年时期的四个精神导师。当时我看他们的书,或是因为好奇、好玩儿或是装逼。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还是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这个习惯,让我吃亏太多了。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老师和家长眼中标准的好学生。我的学习好,考试永远是前几名;我当班干部,帮老师组织和管理;我个性乖巧,和几乎所有同学关系都好……到了中学,我开始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从这些课外书里,我忽然发现,老师、家长,甚至是课本上讲的,并不一定是对的。这个发现,让我立刻辞去了班长的职务,上课和老师顶嘴,不写我认为无聊的作业,甚至反对学校的某项制度,召集同学签名,到校长办公室直接找校长理论。也就是说,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就生出了“反骨”,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习惯,自然不受欢迎,我也因此屡次碰壁吃亏。但是,我无法因为权威或利益,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所以啊,在工作中,我并不受领导和同事的待见,生活中也没有几个朋友。但是,我也得益于此很多。比如,我的工作从来都是自己找的,也总有几位和我个性相似的长辈在关键的时候帮助我。而我的朋友的确很少,但仅有的几个却是无比信任和互相支持的死党,我们在一起永远说真话、讲真理,帮真忙。

第三个习惯,外在的谦逊和内在的骄傲

▲ 我的父亲是军人,他告诉我“人不可以有傲气,但是要有傲骨”。在我青少年时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我。

或许因为小时候个子小、有雀斑、长得丑,我一直都很自卑。在很多的场合,我都比较害羞和退缩。我当然知道,一个人应该有自信,应该主动展示自己。但是,老实说,我真做不到。所以啊,很多人都说我很谦逊,其实,那是出于无奈的。那我就自己寻找补偿呗。青少年时期,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踢足球和读书。踢足球比我好的同学太多了,而读书读得像我那么多、那么杂的,还真没有。

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读书了。因为读书,我在谦逊的表面下面,一直都很骄傲。我知道在家境上、财富上、身体上、外表上,我都无法在青少年的时候显山露水。但是,我很自信我的眼界更广,思想更深远,未来的世界更广阔。这个习惯的好处,是不断有长辈赏识我而帮助我;这个习惯的坏处,是我永远不会屈从于地位名气财富。比如,在我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给任何的领导送过一分钱的礼,所以应该也得罪了很多人。

第四个习惯,给自己制造困难

不知道为什么,从十几岁开始,我就很喜欢给自己制造困难。有一次,我们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必须先到学校集合,然后去某个体育场。我就和几个同学向老师申请,由于离体育场很近,是否可以直接去。当然,被老师否决了。我就和几个同学擅自直接去了体育场。结果呢,老师和校长都勃然大怒,把我们几个拎到主席台上亮相罚站。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羞愧,满脸通红地低着头。后来,我忽然有一种解脱感,觉得被人瞩目、指责、哄笑,也不过如此。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不再惧怕他人或外在的标准了。后来,我想当记者,在九十年代几乎是绝路;我离开内地去广州,只拎着一个拉杆箱,连档案都没有转;我几次辞职,都没有安排好新的工作和生活;我给自己设立的很多目标,在开始做的时候完全都是没有规划的;我在事业和人生的途中,不断地给自己找来各种各样的新的困难。

我受困于我的这个习惯,很多时候都狼狈不堪;我也享受于我的这个习惯,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质感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第五个习惯,自由阅读

▲这是我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看的一些书籍。我看书没有章法,家人也不管束,我找到什么书、喜欢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长大后我以此为荣耀。

从小的时候,我就习惯阅读,但从来没有章法。就是说,我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一点儿也没有体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漫画的《圣斗士》、武侠的古龙金庸梁羽生、古典文学的《东周列国志》《三言二拍》、当代文学的贾平凹余华王朔王小波,甚至根本不适合小孩儿看的弗洛伊德,以及黄色手抄本的书籍,统统都看,逮着什么看什么到了大学阶段,知道该看一些深度的名著和思想书籍,但是从来都是凭兴趣瞎读。自己梦想当记者,要说该去读一些中文、新闻的书籍,可是还是在图书馆、书店里乱读书。自己也悔恨自责过,觉得自己不够自律,不够上进,喜欢看的书,通宵达旦地看,不喜欢看的书,明知有用放了几年也看不完。这个习惯,一直到三四十岁才释然。因为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书,看了之后都吸收了;而不喜欢的书,就算硬着头皮读了,也没什么用。

所以啊,我在某些领域,学习得很快,收获的也很多。但是在另一些领域,却久久没有进步,堪称弱智。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吧。

第六个习惯,懒惰与拖延症

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很懒,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但是,我的这个习惯,是在青少年的时候就“做”下的。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写日记,我就觉得很烦,找老师说,“老师,日记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吗?”,老师没有反应过来,说“可以啊!”于是,当别的同学吭哧吭哧地写日记的时候,我就每天写一首诗来代替日记——当时我的想法很单纯,诗歌按行算,一首诗几十个字就可以啦!

拖延症就不用说了,很多人都有,但是我很严重。放假的时候写暑假作业,总是拖到最后;很多重要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就算到了工作之后,也没有改变这个坏习惯。懒惰加上拖延,我就把自己给逼上绝路了,但总的结果来看,也还可以。因为,其一,因为懒惰,所以一拿到任务,我总是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更省力,更有效,我会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想;其二,因为拖延,我要最后拿出成果的时候,就不能比别人差,你想啊,你都做得这么慢了,总得做得好一些吧?于是呢,我就每次都要在创意上有独特的成果,才好意思最后拿出来。

总之吧,这两个绝对的“坏习惯”,毁掉了我的很多成就,也造就了我的很多成就。

第七个习惯,追求自由和快乐

▲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自己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发现我今天得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大多都是我自己“自我学习”得到的,尤其是大学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思考”。

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不许留长发、不许穿奇装异服等等。而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就穿着我姐姐的红色运动装去了学校。一到学校就被教导主任盯上了,叫到办公室给狠狠批了一通。但是,我也没改。另一次,我家的玫瑰开了,我就剪了一朵带到了学校。物理老师上课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我桌上一个小瓶子里插了一朵玫瑰,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来就给扔了出去。我一直都不在乎那些规定,我总觉得,如果自己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而且,在我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为什么并不能让学习和生活快乐一点呢?

长大成人之后,我经常换工作,在生活中也经常为了自由和快乐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多人觉得不值得,当了五年的公务员,放弃了;做得好好的总编,也放弃了;在广州已经买房买车,却跑到北京从头开始;创业没有收入的时候,只有四万的现金存款,全家还跑到欧洲玩了一个月……

所以,这个习惯让我付出的代价的确很大,但是,这又似乎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我知道,我的这个习惯,肯定不容于其他很多人,但是,这就是我最真实的自己。我想,我还会坚持这个习惯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习惯

好了,我,作为一个不杰出人士,把我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七个“坏习惯”展示给大家了。因为是“不杰出”人士,又是“坏习惯”,当然不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但是,我的经验和教训,或许会对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启发。我已经人到中年,也经历了农村、县城、北上广的生活,从事了短短长长的十几个工作,我总觉得,别人的美好和成就,那都是别人的。作为我自己,我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特长和缺陷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度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