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妈妈,你怎能不失落?

From a Corporate Executive to a Stay-At-Home Mother

在妻子和妈妈的角色之前,如何先做好自己?

文:Connie 图:Connie提供


记得2014年还在香港暂居的时候,我为了自己的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咨询公司,每周要到大陆出差三四天。为了和两个儿子花最多的时间在一起,我总是坐当天第一班飞机飞出香港,披星戴月,再坐最后一天最晚的一班飞机飞回来,往往是凌晨才到家。这样,即使是三天的行程,我能最大化和客户在一起的时间,也能最大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苦就苦了我自己的身体。

当时,教会一个年长的姐妹非常直接地跟我说:“你现在这么繁忙地工作,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你现在不和孩子花时间在一起,将来等他们长到十几岁,到了青春期,你可能会遇到大的麻烦。”

我当时听她这么说,觉得危言耸听,心想,我已经尽力平衡工作和家庭了,你凭什么这么评判我?难道非要像教会大多数姐妹一样,在家全职看孩子,才是对得起孩子吗?如果让我全职在家,我会疯掉的。这些都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事业稳定后,我选择降低工作强度

随后我搬回美国,地理上不容许我每周去国内出差了,只能降到每两三个月一次,通过遥控国内的团队来维持客户关系。

当时,老大上三年级,老二上学前班,我发现每次出差,老大都会发生巨大的情绪波动,大哭不止,在学校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回家郁郁寡欢。老二也一改小时候对我出差没有反应的表现,变得仇视我出差,听到我要走,整晚生气得不理我。

先生的工作强度也非常大,每周都要出差,一走就要三五天,全家只有周末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先生决定家里总得有个人以照顾家庭为主。孩子正是需要人陪伴的时候,如果两口子都在外面奔波,全家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证。由于先生刚刚开始在大公司里工作,相对工作没有弹性,而我自己的咨询公司经营已经有5年了,跟客户的关系比较稳定,根据客户要求安排出差的时间有一定的灵活度,于是决定由我来降低出差频率和出差长度来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紧接着,母亲查出不治之症,我来往美国明州和北京两地,为了能和母亲多花一点时间在一起。但是在和癌症斗争了一年之后,她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送走母亲,以及此后的六个月里,我把事业降低到最低限度——两个长期客户的日常维护,怎么也提不起兴致做其他事情。做保姆在家照顾先生和儿子们的一日三餐,当司机接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就变成了我的常态。

对孩子的培育,无法外包

和在职场上的叱咤风云相比,在家带孩子没那么精彩纷呈。为了让生活丰富一些,我开始学习油画、滑雪和法语。

但也正是这段不甚精彩的时间,我发现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看到我在家里,吃我做的饭,他们觉得很安心。

老大属于敏感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喜欢拉着我在沙发上躺一会儿,说说一天学校的情况,和朋友们发生的纠纷。随着他年龄的增大,已经快到青春期了,心理的各种波动也随之而来。

没有兄弟的我,对男孩的一切毫无准备,毫无办法,通过参加讲、看各种书籍,和孩子在一起不断交流和讨论,听他的心声,为他疏导。经过长时间的每天沟通,孩子能把内心深处的想法甚至担忧告诉我,即使是委屈地大哭,也能在我面前爆发出来,我想,他很清楚知道我是无条件爱他的,可以支持他、帮助他。

在引导孩子成长这方面,以我原来那么高强度的全职工作,是没办法做到的。做饭、打扫卫生、开车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都可以外包出去,但是孩子的教育和心理的培养是不能外包出去的。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角色的转换并不后悔。

人过了40岁,又经历了至亲的离别,我问自己:到了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留下些什么?人们会记得我什么呢?Have I touched people’s lives in a positive way?

虽然我在职业生涯中,既做过美国老牌公司的负责业务开发的副总裁,也做过国际化对冲基金的执行董事,近七年来又自己创业运营清洁能源环保咨询公司,但是人们会记得我完成了多少销售业绩?还是会说我负责了多少项目?促成了多少生意?我想这些都不重要,我不求作为社会领导者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只求能够在生活中,在和每一个人接触的过程中,给TA带来一点光,一些帮助,一丝正能量,就足够了。

找到工作、孩子以外的成就感

去年11月我在Niwo女性成长学院分享了一次关于“爱的五种语言”的婚姻感悟,这次分享让我体会到,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启发别人的快乐。于是我开启了微信平台——“康妮美国频道”,专注于个人成长经历和学习的分享——婚姻关系,育儿之道,职场指南,到现在已经写了几十篇长文,并被领英、奴隶社会、Niwo、麦子熟了、菁Kids等多个平台转发。

我从小热爱写作,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挑战又促使我去学习、思考,还喜欢和朋友们分享心得,做知心姐姐回答问题。如今把这个写作的兴趣和帮助启发别人的愿望相结合,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

以前我上班的时候,总觉得家庭主妇在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总是好奇她们在家都做什么。甚至想象她们会无所事事,只能去做做指甲,做做水疗,找朋友午餐八卦。

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已经上学,从早晨7点半到下午4点我的时间都是非常自由的,但其实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孩子们走后要把早餐后的杯盘狼藉收拾干净,打扫一下房间。洗衣服折衣服,听起来容易,有洗衣机烘干机工作,自己好像不费力,但是还是花很多时间,把衣服整理好,放到每个人的房间。

因为是个人的咨询公司,即使业务再不主动,多年积攒下来的业务关系和客户人脉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肯定不能丢掉。所以,每天早晨查查微信和邮件,跟国内客户的联系都要依靠微信继续保持,还要随时了解朋友们的动向。清理家里每天来的信件,处理要付的账单。午餐前我会留一两个小时,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都是我写文章需要做的研究。

中午做简单的午餐,或者和朋友或客户一起出去吃。下午要去健身,回家途中到超市买菜,回家准备晚饭。等孩子们4点钟回来,可口的饭菜已经摆在了面前,省得他们要吃零食。晚餐过后,带他们去上各种兴趣班,钢琴课、空手道、童子军、棒球比赛,他们每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体育活动。

活动完,要监督他们写作业和练钢琴,还得和他们打打仗做个游戏什么的。9点左右,孩子们准备睡觉了。10点以后,我就会集中精力写作或查找资料。周末才有时间和先生一起看看中国新歌声之类的节目。

每周二上午我会画油画,夏日里每周三打高尔夫球,冬日里每周四去滑雪,算是愉悦自己身心的放松活动,完全给自己的时间。

在妻子和妈妈的角色之前,如何先做好自己?

讲老实话,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家庭工作中,每天都很忙碌,从保姆到司机,从厨师到心理辅导员,母亲的角色是全方位为家庭提供服务,但却很难有成就感。因为孩子不一定很听话,不一定在学校很争气,也不一定有什么特长。你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心血很可能没有任何短期回报。不像在职场上,你只要做得好,就有老板表扬,客户的良好反馈,甚至是奖金进荷包。

作为全职在家的妈妈,首先我们是一个人,一个女人,然后才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所以不要心里只有家人而忘了自己。当我们内心有成就感,精神充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有幸福的感觉,我们幸福了,快乐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好家人。如何做好自己呢?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我们的每一天都可以很忙碌。但是忙碌不是你懒惰的借口。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不论是烹饪,还是园艺,心理学,还是管理,精油或外语,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里系统地看书学习。微信上碎片化的学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每天可以设定一个小时,坐下来看看这方面的书或者加入一个网上课程。有目标地学习,持之以恒,那么半年之内,你能学到的知识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一定是受年龄限制的。小时候没有机会和资源学习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从零开始。我从两年前开始学习油画,零基础,无天分,因为坚持,现在也有很多朋友跟我订画,并有人开始买我的画了。我从没想过要成为画家,只是一个不给自己设限的人。

我的朋友颖也是四十多岁的“高龄”,去年和儿子们一起学滑冰,一口气学完六级基础课,终于体会到了在冰上自由翱翔的感觉。她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第三,搭建自己的人脉,不要减少对外交流。不要因为你变成了全职主妇,而缩小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你把自己孩子朋友的妈妈们转化为核心社交圈,那么注意不要只是在一起讨论孩子、老师以及各种八卦,邀请她们一起学习吧,比如水彩、读书交流、理财、写作……如果你的圈子仅限于此,那还是不够的,以前的同事、老板、客户,还可以继续交往呀,还是可以从他们身上了解职场的最新动向,有什么新的理论、好的书籍,可以互相推荐,这样你才不会完全和社会脱节。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思考如何为别人搭建人脉,给别人牵线搭桥,促成合力。不要浪费每一次午餐的时间,完全可以每周设置一两天专门和其他朋友一起吃饭,促进联系,互相学习,增进友谊。

第四,服务社会、服务他人。除了照顾好家庭,全职妈妈还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出一份力。比如我进行公众号写作,为年轻人讲课,帮学校做面试,给校友以事业指导等等。我的一个好友协助某基金会给贫困地区的学校发放书籍;另一个好友利用假期带着孩子一起去贫困地区给当地英文老师培训授课技能,都是非常棒的善举。

都说言传胜于身教。那天大儿子忽然对操劳一天过后疲惫的我说:“妈妈,我觉得你真的很棒!”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么说?”他靠在我身边:“因为你做什么都做得那么好。你既是好妈妈,又是画家,又是作家,你是最有影响力的人。”我觉得好笑:“最有影响力?不会吧。怎么也得是马云这种大企业家吧。”他说:“你看你写文章呀,讲课呀,影响了这么多人,我觉得你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人。”我心里非常感动,因为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孩子都会为我们骄傲,以我们为榜样的。以此和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Connie

老北京,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和丈夫及两子定居美国明尼苏达州。

 

 

 


菁kids 2017 10月刊 《第三文化小孩》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关于“身份焦虑”

|封面故事|

从孩童、大人到领袖——第三文化再思索

第三文化小孩夏洛特小姐妹的快乐与烦恼

跨文化小孩——成长在交错之间

扎根于意大利的国际公民

|话题|

养娃,一个终身的项目

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妈妈,你怎能不失落?

无条件牺牲自我?我不是这样的全职妈妈

|专栏|

带你远行,我到底在怕什么?

第二代的第三文化

全职爸妈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

不伸手的懒妈妈

|在读|

我爱女儿超过……马桶吗?

|看世界|

带着儿子看世界——夏威夷之旅

|美食|

Helen的全套爱心早餐

|出去玩|

博物馆公主奇遇记


本文原载菁kids 10月刊《第三文化小孩》,印刷版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