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的爸爸的椅子 | 家文化系列

与众多的妈妈与孩子们的接触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与思索的机会不同的妈妈, 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国籍,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的与我的对话。 在这些不同的元素中总能找到让我欣喜或思索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我也在这些不同里探求着妈妈与孩子们的家事共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让女主人妈妈们共鸣伤感,内心非常渴望的事件,那就是爸爸们在家庭晚餐(Family dinner) 中的长期缺席。对于很多妈妈与孩子们来说,身边总有一把空空的椅子相伴,那是爸爸的椅子。

戏剧《家庭晚餐》中的女主角妈妈

“一个月他能回家和我们吃上几顿饭已经是烧高香了。经常是在饭做好了,等他回家吃饭,一个电话说不回来了。”

“我和孩子们要特意约他吃饭,不然,难得有家庭晚餐。”

“他很忙,要在外面应酬,经常不回来,常态。 孩子们和我都习惯了,爸爸不回来吃饭,我们自己吃。”

……….

你能从这些话里听出什么? 感觉到什么? 爸爸不回家吃饭,没有家庭晚餐,孩子一天都见不到爸爸。爸爸在家里晚餐桌上缺席。

常态并不意味着应该,对吗? 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一个也许爸爸们无奈,妈妈们忧伤焦虑,孩子们期盼了又期盼的一种家庭存在状态。因为有太多的家庭这样,所以人们称为“常态”,一种男人与女人都在透支与拉伸自己生命承受力的生存方式,孩子自然被这种生存方式绑架而无法自解。

也许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爸爸在家庭晚餐缺席的状态? 是真的爸爸们每天都忙的不能回家吃饭? 还是,其实可以回家吃饭,但长期的社交行为惯性造成他不回家吃晚餐已经是他的一个习惯? 为什么这些爸爸们会有这种习惯? 晚餐桌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不是一种快乐吗? 在一个早餐匆忙,午餐在外的普遍生活状态里,晚餐是唯一家人一起享受饭菜之香与对话之乐的交融时刻,是家人聚合的一种日常仪式,是相互问候一声“ 今天过得怎么样?”的一个安慰,是一天分离后家人重逢的机会。

哪到底是哪些因素使之在中国发生这种家庭晚餐爸爸们的长期缺失呢? 这种缺失给家庭关系与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的影响呢?

戏剧《家庭晚餐》中的女儿与爸爸

基于探索与为身边妈妈们解一丝之忧的驱使,我和几位妈妈们在 “果酱屋“ 戏剧创始人Jerry 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 Family Dinner” 戏剧来做一个深层探究,并在今年5月27日由V Etiquette 唯爱德女主人与铭堂国际共同举办的“首届女主人文化节” 上公开演出,近百人观众反响“这个主题太反映实际生活了”,都在为戏剧里那个蹦得老高向爸爸在电话里大喊的”今天是我的生日,你又不回来吃饭“ 的孩子伤心,也感觉到了不回家的爸爸的一种自咎感,而端着酒杯独自坐在餐桌旁女主人妈妈等待的情景有些让人落泪。女人的心会像纸一样被泪水湿透。爸爸们在晚餐桌上的缺席是在场所有妈妈女主人们的默默在心里的一块痛,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里的一种遗憾。

目睹妈妈没有爸爸陪伴的场景,会使孩子们未来养成一种什么样的家庭价值观与婚姻关系取向呢? 儿子会像爸爸那样也不回家吃晚餐? 女儿会愿意向妈妈那样接受自己老公晚上的缺席? 还是说儿子女儿们感到这种缺失之痛而不想让这种痛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 从陷入爱网到组成家庭,到孕育出新的生命,到走入白发阶段,剧中的爸爸回头一看,在女儿18岁之前自己居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没有与家人一起晚餐! 时间都去哪里了? 白发里的忏悔与遗憾都已经无法再补救。在孩子自有生命中不停转动的时钟里,缺席就意味着爸爸被甩出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戏剧《家庭晚餐》中的一家

善于对众多的所谓家庭“常态” 提出质疑,其实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有的一种批判性思维状态,我们需要对长期存在的一种没有幸福指数的家庭状态提出疑议,并想办法解决掉,这也是我们社会能够进步和谐的一种渠道。不知道我们这次自发的女主人戏剧式的探求能够解决多少家庭的问题,但至少,我们在自己所能触及到的社区里掀起了阵阵思索的涟漪。作为有两个女儿的妈妈,当我想到我的女儿们可能会独自在餐桌,没有她们的老公们来陪伴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在痛了。为了孩子们,我们努力吧,相信我们自身的一点努力能够带来的家庭与社区的丝丝改变,让家庭晚餐成为一个值得提倡的社会风气,和让爸爸们视为骄傲的行为准则。


作者:Vida

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 V Etiquette 女主人国际生活实践教育创始人, “家事一分钟” 视频节目制作人。被在中国国际区权威杂志beijingkids 誉为“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的家政女王”。北美最大华人资讯信息社交网络99People 合伙创始人,美国罗格斯 Rutgers)大学工商硕士(MBA)。香港期间,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家庭教育栏目特约撰稿人。 在美国硅谷期间创办的“中美礼仪协会” 聚集了众多的学习了解中国与美国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的硅谷女工程师与跨国公司女高管,被美国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包括SF Gate,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酷爱旅行的她走过了40多个国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