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 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创新者

Beijing Academy: An Innovative Way to Raise Learners

北京中学希望在尊重每个孩子各有特色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孩子发现,那些他们自以为不够好的方面其实依然有潜力可挖。

采/文:阿褚 编:曹新星 图:Uni You、学校提供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楼外观,楼道里满满的都是学生们的各种作品,遇到我们这些陌生面孔,孩子们无一例外都会笑容满面地打招呼,那种自然流露的快乐情绪令人振奋——在了解公立学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北京中学的大门……

信任,是教学相处的前提

九年级的申银珍同学刚好在我们随意走进的班里上课,谈及对学校的印象,她说:“学校给了我们有条理的自由,而不是一味的放纵。在我们学校,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信任。不光是学校信任学生,我们作为学生,对于老师和学校,也是完全信任的。”

“信任是一种文化,是北京中学教风的基石。学校、老师、学生、家庭之间,都要用信任联结,因此我们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尊重这层‘信任’,坚持这份‘信任’。”北京中学邓珩副校长说。

“我们特别强调孩子的事情要交给孩子们去做,这个放手的前提首先是信任,其次是允许犯错。”邓副校长说,“每年我们都有阅历课,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看世界,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孩子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孩子做。”

“比如,今年前往大西北的学生团队,学生们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了不同的项目小组。课题组负责对目的地的风土文化做调研,制定研究课题;生活管理组负责整体活动的组织协调,从出发的整队,路上的纪律和安全,到每天的自我管理和检查等等,事无巨细都归生活管理组;导游组负责和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对接,讨论和安排每天的行程路线以及相关事宜;活动策划组会在游览之外规划特别活动,如诗会、即兴演出、欢聚时光等等,孩子们总有大人们意想不到的创意。重要的是,我们给了孩子们一个空间,去发现和提高他们的能力,没有对孩子的信任和包容,这个空间是很难被拓展的。”

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学校日常细节中也多有体现。比如,针对在学校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守则这个问题,学校会先从班级开始,让孩子们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再通过学委会讨论制定学生公约。这些规定不是学校单方面规定的,而是学校和孩子们商讨之后,彼此有让步也有共识地制订出来,孩子们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就会负起责任。

就连哪天穿校服这样的行政规定,学校也交给孩子们自己讨论。“说实话一开始也会有疑问,孩子们会不会干脆选择不穿校服呢?但最后他们讨论出的结果是,周一到周四穿校服,周五穿便服,有集体盛大活动时穿制服,孩子们觉得这样挺合理,也确实挺合理。”邓副校长笑着说。

看来,我们不需要担心孩子会滥用自由,钻空子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一个人并没有被真正信任的前提下,在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里,孩子们会自然生长出自制的能力。

当我问申银珍在北京中学害不害怕犯错误时,她的回答也刚好给予了印证:“在学术方面不怕,因为学校鼓励我们在学习上多尝试多创新,可以说是鼓励我们犯错的。但从操守等方面,坦白讲还是有点怕的,但不是怕老师批评,而是觉得学校给了我们高度的信任,如果再去触碰底线的话,心里会怕对不起这种信任。”

发现,“让第一名和第一千名一样幸福”

在以名次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教育者说出“让第一名和第一千名一样幸福”这句话,令人长松一口气,也深深感动。在我们无法规避的排名压力下,身处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作为具有“主导”力量的成年人如何看待名次,如何带着耐心和觉察透过名次看到每个孩子的本质,真的会直接影响到所有孩子的幸福感。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我们看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邓副校长接着说,“我们做教育的起点很实际,就是不断去探寻教育规律,并尽量去贴近教育规律。我们会发现人各不同,无法为学生设计出所谓‘完美’的未来。而学生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规律,我们要信任这个内在的力量,最好的教育应该就是让人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北京中学希望在尊重每个孩子各有特色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孩子发现,那些他们自以为不够好的方面其实依然有潜力可挖。

有个理科特别出众的孩子,刚进入北京中学的时候偏科偏得厉害。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科技研究为题材写论文,写着写着就带动了对语文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闪亮点,我们要努力地去挖掘。有时放大一个亮点,也许就会点燃另一个亮点。在这个过程中,不给孩子贴标签,也不带有功利化的期望。所有的前提,是尊重和接纳不同。”邓副校长说。

也许正是因此,这里的孩子在大方有礼的外表下,有种自由自信的光芒由内而外散发着。在课堂激烈的讨论中,他们小小年纪就有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年轻人身上最应该有的那种不管天高地厚的豪情,令人动容。

支持,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7年2月,九年级的李翰云在暑假参加了一项前往美国的游学活动,李翰云喜欢体育,自己做了一个公众号,给各项体育赛事写时评。他未来的志向,就是做个体育评论记者。所以,当他得知当地的Rock学校篮球队每周在训练馆训练时,他冒出了采访Rock篮球队主教练的主意。一开始,他觉得自己这个想法有点像做梦,因为似乎很难实现。但没想到,当他跟学校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学校竟然十分支持他。

李翰云突然有种美梦成真的激动,他花了很多时间写采访提纲,了解这支球队,为这场采访报道做准备。然而,当行程落实的时候,他才发现,他们下榻的酒店和活动的区域离Rock篮球队的训练馆很遥远,往返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李翰云一下子灰心了,作为未成年人,学校不可能让他一个人单独去采访,而这么长的车程,他也不能奢望学校会专门为他一个人,安排车辆和陪护老师。当他以为这场面见偶像的梦就要破灭的时候,没想到,学校还真就这么做了!学校调整出专门的老师连续两天陪他坐两个小时的车,来到场馆观看训练并采访队员。每每谈起此事,李翰云都会说:“虽然知道学校对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很支持,但没想到会付出这么大的支持,真的非常感动。”

朝鲜族的申银珍同学一开始只是带着些许好奇,抱着锻炼自己的目的进入了学校的中文辩论队,不料想,一路走来找到了真正的爱好。目前,北京中学的辩论社团一共有约五、六十名学生,他们中代表学校参赛的辩手们在很多国内、国际的辩论赛中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在2017华语辩论世界杯中,由十四、五岁孩子们组成的北京中学辩论队多次PK掉知名高校的大学生队伍,最终取得了季军,这是相当不错的战绩。

“学校里有特别多社团,而且学生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组织开设社团,大家都可以提建议,很民主。”申银珍说,“我对北京中学最深刻的感受是,感谢学校帮助我发掘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还给我们提供特别好的平台让我们成长,特别是很多打实战的机会,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开阔眼界、锻炼思辨能力和提升心理素质。”

“怕输吗?”我问她。

“谁都不喜欢输,但输是难免的。老师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和从中有收获。所以我们心态都还蛮好的。”申同学说。

“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这是在北京中学经常看到、听到的一句话。

“教育,不是外在添加,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生长。这是夏青峰校长一直以来的理念,也是北京中学开展教学活动所遵循的核心观念。”邓副校长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要相信种子生长的力量,发掘每个孩子内在的潜力和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我们不是去改变种子,而是滋养和耕耘土壤。”

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初中的思想与品德课堂上,这阶段的学习目标是“经济”。老师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任务是“如何创立一家企业”,孩子们自己讨论、做方案,寻找产品立项、设计推广方案、探讨盈利点、做预算、成本、计算销售额……这些课题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挖掘与准备,进入到了最终的呈现阶段。孩子们信心满满,听着他们指点江山的豪情和翔实的数据论点,恍惚觉得这些纸上的方案明天就要成真。

“我们的课堂最大的不一样在于,老师相对不是课堂的主角。”邓副校长说,“我们使用国家标准教材,但在教学方式上,我们给老师极大的空间,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通过体验式学习‘做’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呵护好奇心。”

在旁观者看来,北京中学的课堂是不太一样,学生都特别踊跃,也特别自信。也许是因为天天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就变得勇于表达,而且也有话可说。老师就站在旁边,观察或倾听学生们的展示、讨论、互评,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的话,那主角并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有些来校参观的老师笑说:“这样上课好轻松啊,都是学生在说,还说得有理有据。”殊不知,北京中学的老师们为了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为了能让孩子们主动站起来表达观点并且言之有物,花了多少时间和心血。这都是背后的功夫,台前是看不到的。

项目、体验式学习,将学习与生活串连起来

北京中学的孩子第一年入校的时候,第一个需要就是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人、事、物。于是,社会课的老师就安排了一个项目,让孩子们分小组在校园里进行勘探、测量、采访,最后生成一张北京中学的校园平面图,以及对北京中学的描述报告。

“我们主张学习应该跳出传统的你讲我听,你告诉我什么我就记下什么,而是让孩子在主动执行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同时,我们也主张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协同能力,这样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暗线就穿起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暗线也穿起来了,孩子们通过项目、体验式学习,完成的是一个整体的成长。”邓副校长说。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随意走进了另一间教室,七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正在上物联网课。孩子们正拿着纸笔画设计图,上课的是负责美术的高艳老师。她简短地介绍了这个课程的情况:和所有其他课程一样,该课程也是基于主题项目设计的,他们正在做的主题是“设计并制作一个烟雾报警器”。在这个主题框架下,第一阶课,(每阶两节课)由精通物联网的老师来引入该课题的大框架,给孩子们介绍烟雾报警器的整体工作机制和与环境的触发关系;第二阶课,由美术老师来引导孩子们设计自己的产品造型,强调如何与现实生活贴近,就是我们看到孩子们正在画的草图;第三阶课,IT老师会来给孩子们讲解技术功能上如何实现,并进入制作环节;第四阶课,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做具体的描述说明,最后小组之间互评。这一个项目式课程的学习,要涉及至少三个学科的老师,为了使彼此的课程可以互相连接,老师们也会听自己课程的上下游课程,来实现无缝衔接。

高老师说:“其他学科也都采取项目式学习,比如美术课程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项目,孩子们需要从调研开始,决定自己要做的主题,比如路灯,或者垃圾桶,经过调研、报告、讨论、设计草图、技术实现、制作、展示成品、互评等环节来完成项目。”

“这样上课难不难?”我问。“对老师的要求确实比较高,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思路。但作为老师,我也觉得很有创造力和成就感,看到孩子们积极地表现,更是觉得有动力。”高老师回答。

北京中学的老师非常辛苦,但也非常有激情,每个人都热衷于创新和钻研。带领我们采访的李明老师,在负责书法课的同时,还自主开发了一整套电子教案。在北京中学老师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各种跨界的才能。看来,体验、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激发的不只是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老师身上也会迸发出完全不同的光彩。

北京中学,似乎正在用创新的方式,培养着更多创新者。


2017 9月刊 《教育创新,未来可期》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学无止境|

  • 在学校:深入解读STEAM教育

    深度对话:科技如何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父母

    科技角:益智学习软件大推荐

    来自启明星双语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专栏|

  • 宝贝听话,长大后创新就靠你了

    美国基础教育真的“弱”吗?

    新型教育实验品

    父母最需要学习改造


本文原载菁kids 9月刊《教育创新,未来可期》,印刷版于2017年9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