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新专栏 | 我童年的暑假是用来数台风的

In My Old Summer Holidays

在我看来,今天的暑假早已经不仅仅属于孩子了。

它也属于父母、属于教育机构、属于旅行社、属于计划、属于体验,属于消费……

我童年的暑假是用来数台风的,通常在一号台风数到十二三号台风,暑假就过完了。那个时候还没开始给台风命名,台风们活在编号之下,面目模糊,人们往往只记住风力最大的那一只。

那个时候,日子显得无比漫长。作业是一堆机械的可以应付的写写划划,手里的武侠小说快翻烂了,等炽热的太阳下山之后,才能开展一点体育活动。没有旅行,因为父母不会请假带孩子出游。也没有不用大人带就可以参加的夏令营。

忽然之间,我们来到了一个暑假可能需要提前半年规划,成千上百家机构在争夺着孩子们有限的时间,一批父母(尤以妈妈为主)停工或者全职陪伴孩子过暑假的时代。

这一切的变化,前后不过二十年。

以现代人对时间高效利用的观念,暑假真的就该只是各种玩乐的假期吗?在一些父母眼里,暑假不过是不用规律上学的一大段可加利用的时间。所以,暑假的规划变得重要起来,特别是对于心怀各种目标的家长和孩子来说。

比如,考虑到美国留学的,会参加美国夏令营。热门的夏令营,甚至需要提早一年以上报名。这些夏令营,大多是由名校及其相关机构组织的,也有一些是已然在妈妈群里形成口碑的。虽说读夏令营和读名校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孩子们提早沐浴名校之光辉,适应美国校园和社会文化,对很多父母来说,仍然颇具吸引力。

孩子计划一定,家长就跟着忙活起来。究竟是要让孩子一个人去,还是妈妈们组团一起去租别墅边住着边购物,还是夫妻俩趁着孩子在夏令营里来一个美国自驾游?一切都无限扩大起来。现在最新的趋势是,一些家庭一放假就往美国跑,怎么样都要呆上一个月以上,基本把美国当做后花园了。

至于留在北京上海这样大都市的孩子,也未见得空闲。众多机构都在试图让父母相信,孩子的这种能力,是值得你去花时间花金钱培养的。传统的英语数学不用说了,现在流行的是各种右脑开发、机器算法、空间思维、领导能力、自然教育……

倒不见得是家长们多么完全信奉了这些宣传。究其实,是对孩子一个人在家自理能力的不放心。即使有老人在家看管,也对孩子和老人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够信任。一方面,现在的各种玩乐诱惑大,尤其是电子游戏,孩子玩起来控制不住,稍大的孩子会自己找各种视频、电影来看,也未必会乖乖看书。另一方面,又会觉得孩子成天关在家里,和老人也交流不了什么,还不如花一点钱送孩子去体验一些新的什么。

这样东一个夏令营,西一个工作坊,暑假也就过得差不多了。我常常在思考,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暑假安排,究竟是知识能力焦虑、时间利用质量焦虑、还是同伴压力焦虑?抑或是以上的混合物?

由于五花八门的安排,很多孩子到了暑假可能并不清楚他们的时间表。爸爸告诉他,下周要去美国了。妈妈告诉他,下周要参加一个自然教育夏令营。即使是这些夏令营的内容很好,他仍然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心态。他只是被安排的一员,可能失却了长期的渴望和体验的激动。

我现在经常碰到一些孩子,下周要去美国了,还对美国地图一无所知,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城市。对美国历史、人文、社会知识也少得可怜,甚至最可怕的是没有好奇心。这样的旅行,意义是大打折扣的。甚至也磨损掉他和异国第一次接触时最可爱的陌生感、不真实感,以至于他今后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浑然无感。

这样的国际人状态,我们的孩子以后大多数都是这样吧。我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不幸。我只知道,28岁才第一次有机会出国的自己,每去到一个在地图上端详多时的国家,都会触摸一下那里的土地,增加一点生活的真实感,或者不真实感。

对于孩子在暑假里的生活,不在意不安排不好,安排得密密麻麻透不过气,也会有些茫然。再多的好菜,全聚在一起吃,美味也会打折扣。

事实上,带孩子过好一个暑假确实很难,特别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么漫长的两个月里,难免顾此失彼,东奔西走,左拆右挡。可谓新时代家长年度难题,其难度大于春节过年、日常上学。

我也这样摸爬滚打地即将过完了2017的暑假,出国只安排了10天,准备带孩子去他七年前读过书的伦敦小学里再看看,怀旧一下。

临行前,他和我说,爸爸,我有点担心我的暑假作业做不完……

 

李梓新专栏
非虚构写作平台“中国三明治”创始人。曾任《外滩画报》主笔,采访过多国大选和名人政要。著作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等。家有两孩,最近致力于中产育儿现象研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