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孩子真正可以留下的 (二)|家文化系列

上一篇文章里结尾中说到: 针对性设计一些与孩子同步的成长性家教训练模块,在日常生活里自然的与孩子对接与实践,把握对孩子未来更关键的成长品质与节点。

说到同步的成长性家教, 就要说一说成长性思维。很多的父母也许对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 一词并不陌生,众多的网络文章与各式讲座的ppt 中都可以看到这个词语,很多父母也都努力试着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成长性思维的状态来,让自己与孩子的日常成长同步, 以求家教在孩子身上的最佳绽放。

这种试着进入成长性思维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对接的过程其实是极为挑战的,因为这意味着做父母的要进入一个双轨的脑力与心力状态,在过着自己的成人生活的同时要有把自己努力推回到一个儿童状态的想象力, 耐心和能力。有多少父母正真的能做到呢? 所以, 日常对于孩子教育之事的各种纠结是自然的了,居高临下呵护与斥责孩子态度也就是一种家教的常态了,孩子青春期与父母更年期相撞的时候一定是一个星球大战的各自能量迸发, 到了这个时候, 突然, 蓦然回首,很多父母才痛感到自以为辛勤付出里的众多遗失,可惜,有些遗失将是一个永远了。

​其实, 成长性思维的建构并不是抽象的, 我们做父母的很多时候都在持续实践着成长性思维。

比如,婴儿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来准备尿布,要考虑买什么样的尿布,如何处理尿布, 如何消除室内大便的气味等事项。 1.5岁左右的孩子需要独自坐厕(potty training) 的训练,要考虑如何尽快的让孩子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都能够独自上厕,以便顺利的进入托儿所的生活。 有10-11 岁女孩的家庭就要开始为孩子准备胸罩与卫生巾, 给孩子讲解有关青春期的事情,同时告诉她们如何护理自己的私密部位与清洗内裤等。 有老人同住的家庭就要考虑到老人饮食起居需求要配备的用品与器械。。。。。这一切每天都在很多的家庭里发生着,其具体内容与量的大小是随一个家庭的发展状态与阶段而变化的,这些实操家事内容实际上是父母打理家事过程中的成长性思维的现实反映。 可惜的是, 当父母在勤劳的打理着这些应该打理的家事的时候, 往往是没有与孩子之间产生互动, 没有让孩子参与进来。家教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完成的, 这种互动是动态的与共振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生命对话。

在2016年的时候, 我协助两位80后的妈妈拍摄过一个”家事打理一分钟“ 视频。 在这个视频里, 两位女主人妈妈相互探讨了当代新厨房文化给家庭与孩子教育方面带来的改变。她们运用了冰箱贴的例子。一个妈妈喜欢旅行中收集冰箱贴, 所到之处都要采购上一个当地冰箱贴带回家, 然后放在冰箱上, 冰箱作为一个厨房里的功能设备由于这位女主人妈妈而变成了一个记录家人旅行故事的载体。这位女主人继续创意, 给儿子买了可以贴在冰箱上的拼图玩具, 这样, 她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 儿子就可以在旁边玩自己的拼图, 同时感觉到妈妈在身边的温暖,在熟悉的锅碗瓢盆声音中享受着厨房里萦绕的香味。如果定格这个画面, 我相信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家的感觉与弥漫其中的温馨。


如同视频节目里这两个女主人妈妈们,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常家事的打理与孩子的活动自然链接起来, 在链接的场景里感觉到相互的存在, 共鸣着现时的声音, 味道与色彩等,铺就一个共同的生命节点,里面有孩子与父母相通的语言。从口唇期到青春期的过程里,孩子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这样相伴,在这种相伴中实践,保罗-塔夫 Paul Tough 在他的畅销书《孩子如何成功》中总结出的,最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和高成就的七个性格因素:Grit 毅力, Self-control 自控力, Zext 热忱, Socialintelligence 社交智能, Gratitude感恩, Optimism乐观, Curiosity好奇/求知欲。

让我重复一下上篇文章里我说的: 比起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家与父母更是孕育这七个性格因素的最佳场景与人选,也是成年后孩子们最需要留下来的坚实自己生命足迹的品质。真的, 还有谁更适合来培育自己孩子的这些品质的呢? 围绕这七点,有针对性设计一些与孩子同步的成长性家教训练模块,在日常生活里自然的与孩子对接与实践,是很多父母能够做到的。


作者:Vida

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 V Etiquette 女主人国际生活实践教育创始人, “家事一分钟” 视频节目制作人。被在中国国际区权威杂志beijingkids 誉为“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的家政女王”。北美最大华人资讯信息社交网络99People 合伙创始人,美国罗格斯 Rutgers)大学工商硕士(MBA)。香港期间,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家庭教育栏目特约撰稿人。 在美国硅谷期间创办的“中美礼仪协会” 聚集了众多的学习了解中国与美国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的硅谷女工程师与跨国公司女高管,被美国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包括SF Gate,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酷爱旅行的她走过了40多个国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