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棋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What Kids Learn from Playing Go

在陪伴的路上,自己给自己找一点小乐趣。

文:海云 图:海云提供

“今天下午1点半,提醒一下。”
周一中午12:50,微信群里po出这样一条消息。

“多谢提醒。”

“知道,正候着呢。”

⋯⋯

当天13点31分,该群进入刷屏模式——

“没报上!”

“同没报上!”

“就一分钟就已经报满,太离谱了吧!”

“抢得太快了!”

“这个报名系统比拍车牌还紧俏!”

“唉,等增赛吧⋯⋯”

这个群里的人在抢的,是上海业余围棋升级赛的入场券。在上海,但凡自己的孩子学围棋,父母大概都不能免俗,每月一次或几次、在网上抢着“正赛”或“增赛”或其他什么业余赛事的比赛名额。

我当然也是其中一员。我的儿子学围棋。

别怪我们那么热火朝天。其实,我身边绝大多数让孩子学棋的父母,都不指望孩子未来走“专业路线”。围棋太难,成才率太低,职业棋手的“胜负世界”又如此残酷——实在舍不得。

而且话说回来,真奔着“职业棋手”去的孩子和家长,才不会在乎业余升级赛、升段赛这样的小儿科。他们往往是师从名师、成日勤学苦练,往往一两年就能修得业余五段的水准,此后就一心一意参加专业比赛,希望挤进各地的专业道场。

——这,跟业余练琴的孩子喜欢“考级”(甭管是“英皇”还是“中音”),真想吃演奏这碗饭的一定要进各地音乐学校的附小附中,是一个道理。

既然孩子学棋只是“玩玩而已”,那为什么父母们又对报名参赛如此热衷?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孩子的学棋之路中,获得一点点“参与感”。

小孩儿如果学的是其他东西,那父母的“参与感”多半不难获得:学琴画画练书法,可以监督陪练;学英文背诗词甚至拼奥数,可以充当半个老师;如果孩子擅长的是唱歌跳舞,那更美了——时不时能陶冶一下自己的艺术情操。

但如果孩子学的是棋,而家长本人又并不会,那就尴尬了。

我儿子是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和他班上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学棋的。刚开始启蒙的时候,家长们倒也跃跃欲试。我和其他几个妈妈,在老师上课时也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在小本子上做课堂笔记,誓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

我还记得当时那老师看我们的眼神:很理解,但很冷漠,透着点“呵呵”的意思——经验使然,他一眼便望穿了结局。

是的,没过几个月,我们就发现跟不上了。在棋盘上,动不动就被和自己同时起步的孩子杀得片甲不留。于是,坐在教室里的妈妈们陆陆续续地放弃了,不再记笔记,转为刷手机。再然后,我们干脆连教室都不进去了,就在附近找了个地儿——孩子们上课下棋,我们只管喝茶聊天。

但孩子学东西,我们总是要帮他们成长,为他们鼓劲。怎么帮?就是带他们去参加业余围棋的比赛,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升、一段一段地冲。每一次比赛,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也能趁机讲一番“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大道理。

上海的业余围棋升级赛和升段赛,尤其是升级赛,比起全国其他地方,要严格一点。有些地方,升级赛除了最初的“定级”和最后的“冲段”必须参加,其他级别可以选择性参加。比如,你上一次才刚刚定级为“10级”,但下一次选择参加5级的比赛,只要赢了,就是5级了。

上海不行,从定级的“10级”到“5段”,必须一级一级地升,而且越往上越难。比如,10升9、9升8、8升7,7盘棋赢3盘就行,通过率高达77%;而从7升6到3升2,就需要7盘里赢4盘,通过率降到50%;及至2级升1级、1级冲1段,就必须7盘里赢5盘——10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只有22个才能成功。

可以想象,在比赛中失利的孩子,多半会报名参加下一次的比赛。于是,选手基数越来越大,比赛名额也越来越抢。

而能抢到比赛的入场券,只是第一步。

话说,上海今日的公共交通如此发达,但业余围棋比赛的许多赛场,都能“很有本事”地地处一个距离任何地铁站都有半小时步程、哪怕换乘公交还要再走十分钟的地方。开车?学校周围多半没停车的地儿,你想让警察叔叔贴条都不一定挨得上。当然,也有能停车的赛场,但那多半是在郊区,什么南汇、奉贤,开过去就要一两个小时。

有一个赛场,名字非常洋气,叫“国金体育中心”。乍一看,我想到的是陆家嘴光鲜亮丽的高楼和绿地。但其实呢,这个地方在嘉定,由一处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从最近的地铁站走过去要足足二十分钟,路上动不动就开过一辆土方车,惊心动魄,尘土飞扬。

好容易把孩子送到了考场,比赛开始了;家长呢,就要面临一个“我怎么打发接下去这几个小时”的问题。

如果赛场在繁华路段,那敢情好。比如应昌期围棋学校,与南京东路步行街仅一箭之隔。你尽可以找个咖啡馆坐下,看时间差不多了再回去接娃。

但万一赛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家长所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干等了。有些地方比较仁义,会提供些塑料板凳,让家长可以坐着;不过小板凳永远供不应求,所以大部分家长只能在操场上走来走去晃悠。要是碰上下雨天,那场景就有点凄惨。

我本人特别难忘的一次,是带儿子去虹口区三中心小学参加升级赛。那天是2016年1月23日——上海这几年来最冷的一个冬日,气温降到零下五度。孩子们在室内下棋,家长们就在天寒地冻的户外等候。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有那么一两个瞬间,我简直要被自己感动了。

不过,辛苦终有回报,那就是可以欣赏一出“大戏”。当比赛临近结束,孩子们陆续出场,好戏就来了!

比赛通过的孩子,会领到一张比赛成绩单,家长凭这张单子去敲章或换证。你可以看到,那些拿到单子的小孩儿,往往是飞着出来的,父母也多半是飞着迎上去的——

“太棒了!”

“你怎么这么厉害啊宝贝!”

“今天中午想吃什么?”

⋯⋯

而那些没有拿到单子的孩子,大部分是蹭着出来的。有的表情阴郁,有的强装尬笑,也有的直接痛哭流涕。而他们的父母,表现也各有不同、千姿百态。

大部分还是比较温和的。“没关系,我们下次努力!”“别伤心,你已经很棒了!”——可见“快乐教育”理念这两年在申城还是颇为深入人心。

但也有严厉的。“你看你,不好好学,没通过吧?”“怎么成绩比上次还差?我看你别学棋算了!”

甚至还有发雷霆之怒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父亲,看到儿子空手出来,就一声大喝,把周围的人都吓得一震;然后,他用了大约5分钟的时间责骂儿子,那情景好像他儿子不是输了棋、而是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整个操场一度陷入了迷之寂静,家长们自觉让出了一条路,目送这一对父子离开,投向那个孩子的目光,满满的都是担心与同情。

你看,这样一个业余的、“玩玩而已”的赛场,也有人情百态、耐人寻味。观察这些,可能是我在儿子学棋之路上,最丰厚的收获了。

那么,儿子学棋的收获在哪里?我看过许多讲“孩子为什么应该学围棋”的文章,那当中的大道理真是令人高山仰止,比如学围棋能让孩子懂得“舍小救大”“慎勿轻速”“彼强自保”“势孤取和”,仿佛孩子学了这个就能超凡入圣、妥妥的人生赢家了。我一度也被蛊惑过,直到看儿子学围棋学了两年多还是那个熊孩子,就知道,没那么玄。

其实,阿法狗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围棋最终只是一种算法(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算法)。我儿子比较擅长计算,因此喜欢学围棋,学到现在两年多,从10级到2段,目前还没有厌;那么,我就陪着他咯,然后,在陪伴的路上,自己给自己找一点小乐趣。

 

海云
文化研究博士。目前供职于澎湃新闻英文版。有一儿一女。读书很拼命,工作不掉链子,当妈……偶尔不靠谱,总体还行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