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输赢与不求结果:当孩子学习击剑,做父母的整套思路是什么样的?

A Parent's Thoughts on Their Child Learning to Fence

儿子小M今年3月开始过得像职业击剑选手,每个月都辗转一场俱乐部联赛。第一站昆山、劳动节唐山、端午节南昌、三伏天海口、国庆节长春⋯⋯倒是趁此机会熟悉了中国地图。

文:高瑜青 图:高瑜青 提供

决定常态性参赛是他学习击剑第三年开始的事。第一年因为参加学校课后兴趣班结识这项运动,没想到学年结束在校际邀请赛拿了第一。虽然比赛有个定语是“小学一年级组”,但是成功来得太惊喜,我和他爸爸当即决定“上心地”学习这项运动——在此之前我们完全无法把小M在邀请赛中与对手互戳的简单动作和仲满在奥运会的骑士风采联系上。

第二年,学校把继续学习击剑的同学转到附近一家俱乐部,这时候忽然发现:一,原来外面有这么多家长已经自发地送孩子来学击剑;二,原来击剑分三个剑种,佩剑、花剑、重剑,各有特点;以及,三,原来小M学的是佩剑,因为学校启蒙只有佩剑教练。

击剑是一项有趣的运动,三个剑种的剑客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剑种最好。佩剑有时也被称为军刀,星球大战里的光剑light sabre这个sabre就是佩剑。花剑觉得佩剑打起来劈头盖脸,毫无优雅可言。轻灵的花剑是有效刺中部位最少的剑种,头部和四肢都不算。然而重剑觉得自己才是最继承这项古老运动本质的剑种,佩剑和花剑会根据认定主被动方来判分,放在古代决斗纯属玩笑啊。

为孩子想在前面的事

当我们的孩子学习击剑,我们真的无法不想多。

像所有运动一样,第一个问题关于喜欢。击剑很容易招人喜欢。帅气装备,古典礼仪,骑士光环,优雅冲撞。对战前落下头盔举剑于顶的仪式感,就算是小女生也平添英姿。

像所有选择培养运动爱好的家庭一样,第二个问题关于付出。击剑是一项在实战中成长的运动,相比田径和游泳这类以数字为目标的训练,击剑每次上课都可以有实战对决,每场实战都必须有输赢,直接而刺激。付出决定了输赢——在需要动用天赋之前。那么问题来了,要不要全力以赴?要不要在乎输赢?为爱好付出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每周只上一节课(2小时),只为爱,不为输赢,那么在接下来的同龄对战中屡战屡败时,是否还有爱的感觉?如果在乎输赢,七天训练的胜率明显高出每周两次,是否应该无限加码?

也许你会说,想这么多,还是爱吗?太累了!初心呢?那么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初心,运动的初心。首先,我们希望孩子们健康,拥有强壮的体魄,这是面对一切学术、事业、生活挑战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保证安全的适量运动是因应初心的。击剑是运动伤害最小的运动之一,狂热程度控制在膝盖受伤或胸腔破裂仍坚持训练之前,貌似是合理的。

再来,教育的初心不是为了培养奥运冠军或者钢琴家,至少现代业余俱乐部体制下的家庭教育计划不是如此,这点已被普遍认可。家长们理智上了解中国人何其多,塔尖的概率何其小,情感上知道孩子的成长不能功利,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费金钱精力去培养一项爱好呢?为什么明知道这项爱好大部分情况下将和主业无关却还要大量付出呢?为什么要在孩子们说他们累了他们不喜欢的时候仍鼓励他们坚持呢?

见仁见智。

“在乎输赢,不求结果”

我和M爸爸经过多轮热烈的讨论、互驳、反思、提炼、达成如下共识。这个过程持续他整个击剑学习的第二年,也最终决定了第三年的常态性参赛。

共识一,闲着也是闲着,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共识二,在乎输赢,不求结果。

这听起来挺斤斤计较,其实恰恰相反。认真对待每一次对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结果,这是帮助我们得以明确付出底线的一个重要认知。不为赢得比赛而上场是对竞技运动和对手的不尊重,更是对所有为此付出的人(教练和爸爸)的不尊重。然而对最终的结果我们并不想设定目标,比如通过体育特长进名校,或者达到专业巅峰之类。因为这样的目标让体育教育又沦为了另一种应试教育。

共识三,最大化付出,但不牺牲多样性。

事实上,小M除了击剑,还有钢琴、黑管等其它兴趣课程。音乐学习和运动一样,相当耗费时间。对我们来说,作出将音乐练习压缩至最小投入的决定并不容易,但最终击剑还是胜出了。最大化付出意味着每周4节击剑大课,2-3节私教课,除了周末课程,爸爸需要每周三天放学后送M去击剑馆,等待近3个小时然后接回家。这是目前M时间和爸爸精力能投入的最大程度,但不是极限——我们并不打算放弃其它课程,原因见二。如果因此而错过孤注一掷所能取得的成绩,也不后悔。

共识四,坚持的过程是不断突破自我的历练。

抱歉小M,我们没有在你输了说不喜欢的时候停下来,因为我们记得你曾经拿第一的时候说喜欢,我们也预见到你后来重返奖台的时候又说喜欢。你爸爸是天道酬勤的坚定拥护者,我是觉得让你痛苦的极限还没到。

共识五,坚持的过程是共同经历爱和支持的回忆。

对我们来说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全家旅行。无论小M拿到第几名,至少往返的飞机、高铁、或者8小时自驾旅程是有趣的,到访一个陌生城市和它的游乐场是让人兴奋的。满满的回忆里总有爸爸妈妈和妹妹,以及热闹的教练和队友家庭团。联赛成为了定期聚会游玩的理由。

击剑可以带来的,远不止强身健体

当然,还有一些击剑特有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想。

裁判:最近发生了因为觉得执裁不公教练殴打裁判的事情,引发击剑家长群大讨论。抨击暴力方和看黑裁判方各持己见。原来击剑是一场三个人的竞技,裁判对每一分的判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双方剑手动作和意图的理解。经常看到一轮交手后双方剑客都振臂高呼,这一方面是为自己呐喊助威、震慑对手,一方面也是在判分前充分释放“自认得分”的积极信号,争取裁判同感⋯⋯太有趣了!有些勤奋的剑爸剑妈甚至自学考取了裁判证,就为了能看懂自己孩子被判是否合理,甚至为了能在赛场上与裁判合法理论。运动场上关于公平、自信、友好和竞争的教育是人生课堂的最佳示例,孩子们在进入成人社会前即有机会学习如何拥有乐观正面的心态并有效保护自己。

教练:听到一位非常有爱的14岁组花剑冠军哥哥说他12岁组的妹妹:“她还小,失分也不知道为什么失分,得分也不知道为什么得分,我就在旁边给她指导一下⋯⋯”真是说出了低龄组剑手的普遍特点。击剑是一项战术技巧稍显复杂的运动,对10岁的M来说,比赛现场教练在和不在成绩还真就不一样!作为家长,恨不得跟李娜似的赛场随身携带教练,可是看着教练们一年年佳节无休,辗转各地把孩子们拉扯大也真是辛苦。希望M能尽早像这位冠军哥哥一样独立战斗吧!

朋友,以及未来:经历过联赛现场上千剑客从全国各地持剑而来的盛况,真有一种武林大会的血脉贲张之感!剑手们大部分拉着一人高的滚轮包,花剑手也有的单背整剑,每位剑手的名字和俱乐部赫然印在剑服背部,武林高手和各大门派在金属剑道间穿梭。昆山或是唐山,即刻变华山!运动或是任何一项爱好,让人找到社群的归属感。第一站联赛检验器材的时候,M和来自山东淄博同为10岁组的男佩剑手交了朋友。第二站决赛的时候,热情的淄博小朋友喊了一帮俱乐部兄弟来给M加油,让我和M爸爸以为自己站错赛场。遥想未来,一年七站,一年年的七战,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同龄剑客定期交手,彼此熟识,共同成长。成年之后,到访一个城市,约上一群剑友,对剑客来说,也可以是烧烤啤酒小龙虾⋯⋯但那会是一场对战摘下头盔之后的事,岂不爽哉!

2017年世界击剑日的主题是团结(Solidarity)。关于团结国际剑联的主旨令人动容。这一主题旨在鼓励强者与弱者的团结:顶级剑手们将作为击剑大使在公开场合展示击剑运动或者帮助孩子们尝试学习击剑;二手但仍质量上乘的击剑设备将被收集起来捐赠给无力负担昂贵器材的剑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团结在一起。

曾经最早一批俱乐部培养起来的少年剑手如今已到了申请大学的年龄。听说其中一位虽然在积分排名上毫不出众,但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学习击剑。他游说学校成立了击剑社团,可能是上海国际学校中的第一家击剑社团,在社区的另一所学校教授初学者练习击剑。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比个人胜利更让人感动的成就。希望M也是一样,享受和伙伴一起突破自我的历练,努力变得强大,帮助他人,找到朋友,一起作这场人生的旅行。

 

 

高瑜青
牛津大学出版社市场副总监。10岁和4岁孩子妈。全人教育爱好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