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我经历过的中美中学教育

沙童:美国德州四年高中生活让我从靠突击的考试型选手变成踏实的奋斗型选手。中国教育重成果,美国重过程。

  • 沙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三年级学生

记得高中最后一个学期文学课读到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描写到几个美国年轻人到欧洲,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不满,他们晚上会穿梭于巴黎街头的酒吧,通宵和朋友一起散步,浪费着他们的青春——这些情景印在我的脑海里。恰巧那学期春假,我和朋友们一起去法国游玩,我亲身经历了海明威笔下那些年轻人的生活,也体会到了他们的心境:尽管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尽管我们看似一无所有又无能为力,但至少我们还年轻。正因为我当初一字一句仔细读了那本书,我看到了海明威眼里的巴黎,这对我也是非常宝贵的体验。

我并不否认那些应试技巧和考前突击对于学生的帮助,但我在经历了两种学习模式之后,我只能说日渐累积、循序渐进的学习更让我享受,放松。也正是在高中文学课中的渐渐积累,才使我发现了自己在英文写作方面的特长,甚至让我做出了大学学习文科专业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

美国教育看重过程,而中国教育看重成果。美国课程对学生步步紧逼,但实则又是在给学生很多机会提高;而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都是在为高考努力——这是他们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机会。这个差异深刻体现出两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美国人学习时一步一个脚印,学校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慢慢钻研;而中国人则追求速度,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快速掌握考试提纲内的知识点,学生甚至不需要理解,只需背诵解题方法。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两个国家的学生学数学的方式,拿分解式子来说,中国学生熟练掌握交叉相乘方法来快速分解,可是并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个捷径是由何而来的。但是美国的学生并不会用交叉相乘的方法分解式子,而是会用传统的找公因数的方法来解题。中国解法要求学生在思维上大跨一步,相信一个他们并不真正理解的算法,而美国解法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慢慢得出结果。

这个思维模式的差异其实不单单体现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在大学毕业后,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又会奔向人生的下一个目标,那就是买房子,仿佛这是成功最基本的标志;而美国的年轻人绝不会以买房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他们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寻找机会开拓眼界,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栋房子,而在于自我提升。这在本质上和学习模式的差异是一样的,中国人习惯定一个终极目标,他们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而美国人走一步看一步,做到现有的最好才有机会在将来更多的提升。

我的留学经历教会了我,只有先把大目标放下,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在途中学到东西,变为更优秀的人。中式思维以成功为结果,而按照美式思维踏踏实实努力,照样也会得到名牌大学学历、高薪工作、大房子这些被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的标志,而除去这些外在的东西,还能在精神层面上开阔视线,充实自我。


本文转载于FT中文网,原文链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