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剑飞专栏|学会做个好父亲

Learning to be a Good Father

来美国之前,初为人父的我对“父亲”这个词的理解一直是“严厉、不拘言笑、高高在上”,因为我的父亲,以及我身边很多亲戚、同学好友的父亲都是这样的。“紧皱眉头、瞪大眼睛、巴掌扇来”对童年的我们都是家常便饭。父亲的严厉让我们之间缺乏沟通,不会表达爱。虽然我知“父亲是为我好”,但在我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一个让我小心翼翼、不敢亲近、不愿倾诉的父亲。从小到大的潜移默化,让我这个新生代父亲在女儿面前不知不觉也扮演了严父的角色,不论是她小时候不乖乖睡觉,还是吃饭撒一地,或是对大人指令的响应速度慢半拍这等小事,我都是要求极高地干预管教,时而还忍不住用难看的脸色和震慑的语气“吓唬”她。女儿“怕”我,吃喝玩乐都找妈妈,渐渐地,我的角色也变成“工作日是上班爸,周末假日是拎包爸或是加班爸”。不论是因“工作忙”、“好累想休息”这等借口,还是因“不知如何陪伴”这句大实话,我和女儿之间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关系。

来到美国硅谷,这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环境反而给了我与女儿更多相处的机会。没有了国内那时隔三差五的聚会和应酬,生活变的很简单,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感谢这种外人看似“寂寞” 的生活,更感谢周围很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模范父亲”对我的积极影响,让我越来越感受到 “家庭第一,陪伴家人,当好丈夫和父亲,这才是我向往的生活!”现在,女儿经常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宝贝以礼物的形式放到我的床头,她说这是让她最喜欢的宝贝们陪我入睡。我很开心能成为女儿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崇拜的大偶像,女儿的口头禅是“爸爸,你太牛了!”“爸爸,我爱你!”,夸赞之词偶尔也会逗的我捧腹大笑,比如,女儿有次特激动地说“爸爸是超人耶”,接着补刀“但是超人不戴眼镜呀!”也是让我哭笑不得。

细细想来,我这个父亲角色的改变,与遇到的第一任房东、在美国结识的一群好朋友,以及身边无数不认识的“爸爸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的第一任房东是个美国人,妻子是中国人。这位美国爸爸的育儿态度对我影响特别大。他整天笑眯眯的,空闲时间都是变着花样带孩子们疯玩,带孩子们劳动、学本领、读故事,孩子们和他在一起总是一片欢声笑语。我与这位美国爸爸聊育儿,他告诉我“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尽量不批评,父亲的微笑和温柔是晴朗的蓝天,一点都不影响父亲的尊严和权威,反而能让父亲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更为高大。”

听了他的话,我慢慢改变自己,放低自己的姿态,学着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和女儿的关系真的越来越亲近了。美国爸爸告诉我,在这里人工成本高,所以家里的很多事情都得亲力亲为,正好可以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们通过劳动获得所需。他的孩子们从小就跟着看他修水管、铺地砖、修车、刷漆、围篱笆、打理花园、拆装家具、修理家电和玩具,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不但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生活技能也得到了锻炼提高,还时不时一起搞点小发明创造。

在这位美国爸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时间,我都在高品质地陪伴女儿。不论是陪女儿学跳舞、弹钢琴、逛公园、看电影、徒步、参观科技馆等学习娱乐,还是带着女儿一起植树、养花、种菜、做美食等家务劳动,我们的快乐无处不在。

在美国,我很幸运地结识了一群已为人父的好朋友们,大家喜欢带着孩子们聚会和旅行,每次的地点和吃喝玩乐项目都首先考虑是否适合孩子们。我们这群父亲们经常在群里策划下个周末、下个节日去哪儿玩,真有点儿像老百姓版的“爸爸去哪儿”。孩子们跟着我们滑雪、钓鱼、捡蛤蜊、烧烤、骑马、海边堆沙城堡、郊外野营……每逢有孩子过生日,我们又一起精心筹办生日派对,为每个小朋友准备礼物。看着孩子们在一起“闹翻天”,我们笑称“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我的女儿以前胆小敏感,不善于与小朋友玩,在与人交际方面一直很被动。通过这一次次的家庭聚会,我欣喜地发现,她不但收获了友谊,在小朋友面前还变得更加勇敢自信、主动积极、热情友善,竟然有时能当“孩子王”了。我也收获了父亲们间的友谊,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位好父亲。

平时带女儿去公园、图书馆等很多公共场所,我还惊奇地发现,父亲们无处不在,不论是白人还是西裔,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父亲的陪伴。这些父亲们不是在玩手机,而是真心陪着孩子一起学一起玩。我们家内部装修时,工长告诉我,“我们周末都不上班,因为周末属于家人。”这个“规则”在美国真的非常普遍,大家都以家庭为重。刚来美国时,我的同事告诉我,“如果老板让你周末或假日加班,你可以拒绝,因为周末属于家人。”对于有双倍加班费这种美差事竟然拒绝,开始我还真不理解,慢慢地,我也开始“拒绝老板”,老板还真一点都不介意。

现在,我很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和女儿一起闹,一起玩耍,和女儿一起成长,获得女儿的认同和敬仰,享受为人父的快乐和幸福,和妻子一起分担养育女儿这份甜蜜的责任。


 

程剑飞,IT通讯业打拼十余年,世界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现全家移居硅谷,用心记录4岁小女儿的成长故事。

 

 


2017 6月刊 《做个“间隔年”》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 间隔年, 给迷茫的你们

封面故事

  • 间隔年, 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想做的事

    间隔年, 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我亲吻了“布拉尼的巧言石”!

    是什么让我燃起了对教育的兴趣?

    希望间隔年能给我的未来带来启发

    抓住机会, 让自己从间隔年受益

    回报社会, 过个有意义的“间隔年”!

学无止境

  • 在学校: 毕业季, 学校流行怎么过?

    听HR大咖深度解析“间隔年”

    神奇学科在哪里: 神秘、严谨与浪漫交汇的学科——地震学

    未来艺术家: 来自北京英国学校 – 顺义校区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 中西文化对对碰: 选择大学时,你会听谁的意见?

专栏

  • 我什么时候成了一位威严的父亲

    两个儿子的“间隔年”

    学会做个好父亲

    留学与歧视 两代人的“间隔年”

全家出动

  • 露营, 紧贴大地感受西半球


本文原载《做个“间隔年”》,印刷版于2017年6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购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