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邻居|你的孩子和邻居们相处的怎么样?

Learning to be Good Neighbors

本月,我们和《beijingkids》一起采访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请他们分享了关于“孩子和社区”的问题。

Tanya McHendry来自德国,她的丈夫Simon来自英国,目前从事酒店管理工作 。Tanya则在家照顾4岁的John Arne,同时经营着一个学前音乐班。2008年以来,夫妇俩一直生活在北京。

你们的孩子与邻居们相处得怎么样?

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楼上楼下有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大家常到彼此的家中玩耍,想去谁家玩了就敲敲谁家的门。这些孩子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来自中国内地,有的来自香港,还有的来自西方和亚洲其他国家。不过,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孩子们都能打成一片。

你们会和邻居一起庆祝节日吗?

我们会去香江乡村俱乐部(the Riviera Clubhouse)庆祝节日。那里每逢节日都有活动,不管是复活节、圣诞节,还是万圣节,他们都会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此外,他们还会积极组织社区聚会。不过,春节期间大多数人都不在,感觉冷冷清清的。

你们如何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

我一直很喜欢寻找低价商品,来到北京后,发现了“众爱”(Roundabout)这个慈善组织,不仅能在他们的店里买到合适的商品,还能回馈社区​​。我们刚搬到这里时,需要买一些家具,而且我也想为“众爱”做点贡献,所以我们所有的家具都是在那买的。后来,John Arne意识到了我在做什么,所以也常常和我一起去他们的店里逛。

你的孩子在社区里有导师或者榜样吗?

话音刚落,John Arne就脱口而出:“盛阿姨和赵叔叔!”妈妈跟着笑了。他口中的盛阿姨是我家的保姆,每天在家里待半天,会陪他玩,也会教他一些汉语。赵先生是我们的司机,John Arne对汽车兴趣浓厚,赵先生又对他非常有耐心。所以,Arne没事就喜欢去车里玩,赵先生会让他扭扭方向盘,甚至蹬两脚油门。

你们有没有带孩子参加过筹款活动?

春节前,我们一起参加了为白血病患儿筹款的活动,通过卖苹果和饼干筹款。我们去咖啡馆,挨桌询问人们要不要来点儿饼干和苹果。当时,我自己都紧张死了,但Arne却做得很棒!他还建议我们去玩具店,结果我们真的在玩具店里把东西全都卖出去了,因为那里有很多带着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愿意掏钱支持我们。整个过程中,Arne表现得比我自如多了!

你们有没有带孩子参加过社区的公益活动?

直到Arne上学前,我打算每周带他去众爱店里做一个小时的志愿者。做完志愿者后,我会带着他去乡村俱乐部教学前音乐。众爱招收四岁以上的小志愿者,他去年11月刚满四岁。在那里,小孩们能做的事有很多,包括整理捐赠的玩具、整理拼图、排列整理积木等。

你们如何确保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到六岁之前,他每天只在学校上半天课。在香港,他一岁半就要开始上幼儿园,两岁时他所有的朋友都已经上学了。那时候我就说过:“我不想把两岁的儿子送去学校!”人们送孩子上学的时间都太早了。刚好,我知道一位幼儿园老师开设了一个“森林小课堂”,就把Arne送去那儿了。在这里,我们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家附近有四个游乐场,但平时游乐场上基本都是空的,没有什么小孩儿去玩儿。所以,很多父母都认为,想要让孩子接触外界,就必须送他们上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开了个音乐班,这样一来,只上半天课的孩子下午就有事可做了。

你们会和孩子谈论社会责任或公民责任的话题吗?

其实他都懂,我们去众爱花的每一分钱都会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去买某个东西时,顺便买点其他的东西就能为筹款多出一份力。

你们每隔多久会带孩子认识不同经济基础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我们爱好交际,与人交往时都真诚相待,所以Arne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了解。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和身边的人玩到一起。

你是如何跟孩子讨论一些比较大的话题的,例如贫穷、社会、特权等等?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孩子。他有疑问,我们就解答。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在一起,一起体验生活,所以他知道很多事情。举个例子,那时我们在香港,他还只有两岁,我们乘公共汽车去幼儿园时,看到一位老太太佝偻着身体在捡可以换钱的纸盒子。当时,我就对他说,看见那位老奶奶了吗?为什么她这么老了还要如此辛苦地工作呢?因为她要填饱肚子呀,所以必须找点儿活干。每周我都会给Arne点零花钱,他会拿出一部分给那个老奶奶,而老奶奶会说希望Arne快快长高。

当你和孩子经过乞丐的时候,你通常会怎么做?你是怎么跟孩子谈论这一现象的?

我们总想给他们一点钱,但我们从杂志里得知,更好的方式还是把钱捐给众爱这样的慈善组织,或是一些大型的慈善机构,他们会保证我们的钱会用来帮助需要的人。我们会向John Arne解释,尽管我们很想多给乞丐们一些钱,但仍旧有一些人在违法乞讨。当然,我们也会告诉他我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


钟红仙和丈夫张全红结婚13年,育有一个10岁的女儿Micky。张先生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工作,钟女士是名设计师,喜欢阅读、旅行、徒步和园艺,女儿Micky目前在北航附属小学上学。

您的孩子和邻居们相处的怎么样?

我们家孩子和邻居相处非常融洽。她性格开朗、活泼热情,总是主动和邻居、社区保安、保洁人员打招呼问好,进出小区、楼道帮人顺手推拉门,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温暖。她结交朋友的能力,值得我们夫妇学习,从几岁幼儿到百岁老人,不分年龄都能相谈甚欢。

你们会和邻居们一起庆祝节日吗?

会的。只要有共同时间,我们就会一起外出郊游或度假,即使周末半天时间,也会和邻居一起看电影、骑车、采摘,或放风筝、逛公园,孩子们生日时都会办派对互相邀请。

你们如何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

春节时,我们会帮物业发对联、福字,或平时分发狗屎袋等,也会参与公园义务垃圾捡拾等活动。

你的孩子在社区里有导师或者榜样吗?

非常遗憾没有。作为父母,我们特别期望社区有一个能让孩子引以为豪的导师或榜样,这种正能量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绝不是读几本名人传记就能替代的。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来自美国盐湖城的朋友家里作客,他的两个孩子请来几个年龄参差不齐的朋友为我们举办了一个家庭派对,节目有足球比赛、滑板表演、钢琴小提琴合奏、话剧表演、小小法庭、狗狗秀等,他们会玩很多东西,玩得很开心、很享受。我很感叹夫妇俩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可朋友却笑着说:“你都看到了,这个社区的孩子都一样,引导他们的人已经去上大学或参加工作,现在他们是社区的导师,大儿子已经成为社区狗狗咨询接班人,他以此为荣!我们是引导只是一部分。”

你们有没有带孩子参加过筹款活动?

有,学校和社区曾组织孩子们为地震、洪灾、或是贫困地区捐款、捐衣服和鞋子,我们都会积极参与。她会拿出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和书,让我寄给贫困儿童。但事后她会问我为什么有地震、洪灾?为什么他们会贫穷?一般我们会从环保、社会制度、教育等角度和她讨论这些问题。

你们有没有带孩子参加过社区的公益活动?

有,但我们能参加的社区公益工作太少,一年难得一次,没有固定参加的公益活动。好多年前,社区收集儿童画慰问老人,孩子踊跃报名,提交好多绘画作品,想给尽量多的老人带去快乐,可后来这个活动突然没了。现在,我们会偶尔参与社区公共展板、围栏的清洁,只是碰巧看到才参与,社区没有通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也在反思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了解自己社区,与社区交流,共同促进社区发展。

你们如何确保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每天晚饭时间,我们都和孩子聊天交流,既能促进亲子关系,又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她什么都愿意和我们交流,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校社区活动,她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我们会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她明白参与和坚持的意义。她在学校属于参与社区活动项目最多的人,每周学校社区活动后,我们都会讨论心得,经过学校几学年来的选择淘汰,她仍能在各社区忙碌,其中的成就和快乐只有她最懂。每年,为退休教职工举办的元旦晚会等活动,出场击鼓和闭幕式合唱都有她的身影,她说:“能同时参加出场和闭幕的只有我一人,以前没有,以后不确定,因为我会像妈妈鼓励我一样去鼓励别人。”

你们会和孩子谈论社会责任或公民责任的话题吗?

我们经常会讨论这些。空气雾霾、食物和水污染、垃圾、公共场所秩序、小黄车等,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我们都会讨论,会探讨社会责任和公民责任。不要小瞧孩子,她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不比大人差。

你们每隔多久会带孩子认识不同经济基础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半年或更短的时间。经常有外国朋友到北京出差,或是我们出国旅游,大家会有聚餐。外国朋友喜欢中国的字画,孩子挺热情,经常把自己的书法或绘画作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有两个朋友把女儿的字画精心装裱挂在办公室正中间,她很受鼓舞!

你是如何跟孩子讨论一些比较大的话题的,例如贫穷、社会、特权等等?

遇到大的话题,我们会客观评价,积极引导她思考,她会问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贫穷?为什么以前的美国黑人和白人分开上学?为什么我们去香港、台湾不能像去上海一样方便?……我尽力把自己看过的历史、社会类书籍的片段、章节读给她听,问她的看法,再谈自己的看法。有一次她问,为什么美国、中国不把多的钱、衣服、食物、书给非洲的小孩,我找一些美国、中国社会贫穷的现状给她看,让她认识真正社会的两面性,同时,我鼓励她将来竞选总统或主席,为全国或全球人造福(笑)。还有一次,我们去日本旅游,她说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日本,咱们不要去日本,我就说那你就去日本找它的不好,将来中国和日本对抗,咱们就有把握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实际回来后,她学到很多知识和东西。

当你和孩子经过乞丐的时候,你通常会怎么做?你是怎么跟孩子谈论这一现象的?

遇到卖艺乞讨的残疾人,我们会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他们;遇到捡垃圾、残食的乞丐,我们会教育孩子尊重他们;如果是健康的乞丐,只是坐着或趴着,伸手乞讨,我们则不会给予帮助。

无论碰到前者或者后者,孩子都会停留,并问我他们为什么会乞讨,是否有家人或朋友,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他们有住的地方吗,他们洗澡吗等等。我很喜欢她的问题,和她一起分析这种现状产生的可能性,有时会鼓励她和卖艺的乞丐聊天。除此之外,我还会和她探讨生命、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及地球环保、动物庇护等话题,告诉她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采/文:Andew Killeen、齐琰 译:张燕 编译:曹新星 图:家庭提供


2017 5月刊 《聚焦都市母亲》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 聚焦都市母亲
  • 用心地陪伴,不等于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 做母亲,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
  • 我希望能成为儿子人生中的导师
  • 做妈妈,可以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 产后抑郁,中国“新”妈妈的痛与怕

|学无止境|

  • 妈妈,我想和您这样做母亲节
  • 神奇的古生物考古学
  • 来自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学生的绘画作品

|父母社区|

  • 中西文化对对碰: 做个好邻居
  • 单身母亲的挑战与精彩

|专栏|

  • 作为母亲,我为儿子们骄傲
  • 你离我太近了妈妈
  • 做个钟点妈妈

|美食菁选|

  • 亲子下午茶,共享午后时光

|全家出动|


本文原载《聚焦都市母亲》,印刷版于2017年5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购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