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成长因为你

Mom Is Growing U p Because of You

文:魏乔   图:Echo Chen、Cheryl言布   插画:大脸妞

非非五岁的时候,曾经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你自己多一点?”

真是个好问题。他五岁,正是我刚刚决定结束全职妈妈的生活,重新踏上职场的一个时间点。我猜,对于他来说,那一定是个不太容易接受的大变化—几乎每天都和妈妈形影不离的生活结束了,而要学着接受一个新的、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妈妈。他有点失落地在担心:自己不再是妈妈心里最重要的宝贝了,所以才会有如此一问。

我仔细地想了一想,回答他:“如果从顺序上来说,妈妈首先第一个是爱自己。因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爱别人。但是如果从程度上来说,妈妈爱你最多,比爱妈妈自己还要多。这就好比盖大楼,爱自己是地基,爱非非是大楼,地基可能只有两三层,大楼会有100层。但是如果没有地基,整个大楼就会倒掉了。而如果这个爱自己的地基越牢固越扎实,爱你的大楼就可以继续盖得更高更高。”当时他对这个答案似乎很满意。

非非:“妈妈,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
我:“是非宝贝。”
非非:“妈妈,你最爱的人应该是爸爸。因为,你们是一起生我的人。”

 

还是在非非五岁那年,我在成都出差时,逛宽窄巷子的小书店,买了一本书回来,本来是打算作为当年的儿童节礼物送给他。可是拿回家之后,他没有很关注,倒是我自己反复看了好几遍。这本书是几米的绘本:《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后来在他7岁那年儿童节,不知怎么,从书架里翻出了这本书,挟着弹钢琴没弹好的一腔怨气,对我龇牙咧嘴地怪笑着,展示着这书的书名。意思大概是:“我钢琴没弹好,也是妈妈你的错。知道吗?”

然后他窝在沙发里开始读,时而大笑时而哼哼唧唧,到后来把我招过去同读了某几段,特别明显是希望我接受一下再教育。我记得他特别让我读了一遍里面纪伯伦的一段话,因为他说“我看不太懂”。

这段话是这样的。纪伯伦说:

“你们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

但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

孩子的灵魂栖息于明日之屋,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

我们读了这段话,又读了一些其它。

比如“为什么大象从来不刷牙,它的牙却价值千万?请别再逼我刷牙了!”

又比如:“亲爱的心理医生伯伯,我真的没有办法忘记,每次被陌生的叔叔阿姨又捏脸又亲嘴的恐怖经验,我想这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噩梦。为什么可爱小孩的人生这么苦?”

以及“小孩火大时,大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大人火大时,小孩一定要赶快逃命。”

还有“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他们自己吃尽了苦头,好像也没变成人上人耶……”。

我:“你知道吗,妈妈以前还没有你的时候,有一天想,我要生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他和我最好,最爱我。”
非非:“那现在妈妈你的愿望就实现啦。”

 

我至今觉得,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需要勇气,因为不时要面对反向自己的残酷拷问。如果读完而能够坦然,那说明这人不仅是个好父母,也一定仍然还是一个好小孩。可这谈何容易。

所幸我顺利地完成了对自我的拷问,在他那里也算顺利地过了关。

他抛出的最残忍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吃苦与人上人”论点。他气鼓鼓地挑战我:“我看他说得很对,你也没有成为什么人上人。”我回答:“是的,但是妈妈从来也没有期待自己成为人上人,更加从来没有期待过你成为人上人。妈妈对你的一切要求,只不过是想帮助你长大以后可以更加喜欢你自己而已。”

其实我想,先不说什么“人上人”的问题,这世上没人是生来喜欢吃苦的吧。非非不喜欢,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这真的没什么,都很正常。可是,我想让他知道的一件事是,人生就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路程,没人可以逃得掉。总有一天我们都要吃点苦头,那么最好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好心理准备。

非非刚开始上小学那段时间是我特别辛苦的时候,但当时自己并没意识到,直到在开学的前一个晚上,我打发他上床睡觉之后,关灯去厨房煮茶叶蛋。过了一会儿再去他房间,发现他蒙在被子里小声抽泣。我当时心里一惊,想:“原来非非白天欢天喜地想上学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啊!”赶紧问他怎么了,是不是不想上学?他摇头继续哭。又问他是不是怕黑?是不是不想自己睡?他都还是摇头。再三追问之下,最后他大哭着说:“妈妈,我心疼你,你太辛苦了……”。

当时我觉得又好笑又感动。好笑的是,让孩子们哭泣的理由总是这么出人意料,而感动的则是,他是一个这么敏感而善良的小孩子,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模一样。从那天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真的那段日子蛮辛苦的。

当时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周只有周末才回上海两天。其他的一周五天,非非的衣食起居、各种学习、运动、才艺都要我一个人操心费力。好在我的工作时而繁忙时而闲散,总算是都应付了下来。

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时光了—从宁可睡懒觉也不愿花几分钟吃一口早饭的小女孩,到不管多晚睡,也要每天早晨准时七点起床,给他做早餐的孩子娘;从年轻时候各种睡懒觉、看闲书、逃课逃学的大学生,到每周一到周五风雨无阻地接送他上学、放学,还有各种课外班的“全职保姆+司机”——从小被爸爸妈妈娇生惯养着长大的我,其实是在陪伴他的那几年当中才真正长大。有时回头想想,不免感慨:人的成长真是一个让人咬牙切齿又悲喜交加的过程。

都说母爱是本能,可是对我而言,母爱其实是比较后面的事情。我从小就不是喜欢孩子的那种女生,有时在一些熊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自私、任性和贪婪,还常常会冒出一种念头,就是:“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讨厌的生物”。所以糊里糊涂地做了妈妈之后,一开始,我也并没有对那个小小婴儿的他有太多母爱的本能。

做母亲的责任感,可能是种本能,但爱不是。责任与爱,其实常常还是反义词。责任,约等于爱的代价。因为是我的儿子,天命使我不得不爱他,并且不得不承担起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但在这个苦乐交加地陪他共同长大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爱他,并不完全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是我的镜子、影子。他是可以为镜的诤友,也是可以为影的密友。伴随他一路长大,时时刻刻被他淳朴、清澈的小脑筋所触动,更让我深刻感受,被常识缠绕而逐渐丧失人类元思考的本能,那是资深人类的各种无趣之根。

在家给非同学订的规矩是自己洗短裤袜子,一件一块钱。可是阿姨大包大揽,该计划实行没多久就搁浅了。这次出门前就和非同学交待清楚,在舅舅家自己的内衣自己洗,价格照旧。
深夜到家,小朋友换好睡衣在床上各种打滚,我说:“你这么有精神不睡觉,那就先去把短裤洗了吧。”非一下子仰天躺倒:“哎呀,我太累了。要不妈妈你帮我洗了吧,我给你一块钱。”

 

我的本性是个比较悲观的人。即使到现在,有时也还是会觉得,虽然有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但爱孩子的真谛,其实是不要让他降生。生孩子这个决定,对一些人是混沌盲目的,比如当年的我;而对另一些人,只怕多是出于自利。曾经有个好朋友,早年在美国读经济学,她的毕业论文是写作为父母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生儿育女,或者不生儿育女,不过都是成年男女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而做出的选择。有人生了个玩具,有人生了个配饰,有人生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还有人生了个养老的安全保险。世人以爱之名,但其实,生孩子这个决定,与真正的所谓“爱”、与那个被生的小孩子本身,都关系并不太大。正如我们这些成年人在生活中做出的各种其它决定。

世人歌颂母亲,我却赞颂孩子。有时看着他熟睡的脸,会觉得给他再多爱也不足够。可是,即使母亲倾尽所有,也无法抵偿孩子在人生路上将会遇到的那些困顿曲折、茫然无助,以及最如影随形的孤独与虚无。爱,即使是母亲的爱,也只是生命的慰藉,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所以无能为力,只有爱他,如同赎罪。

走笔至此,又想起有一天早晨我叫他起床。亲了亲他香喷喷的脸蛋,他忽然睁开眼睛对我说:“我觉得一个小孩子就是爸爸+妈妈。”我说:“对,但首先是你有自己的灵魂。爸爸妈妈都只是帮助你长大,你自己的灵魂会判断这一切,然后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人。” 他抱着我说:“妈妈我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不知道他能不能想象得出,这个他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的我,也曾经只是一个小孩子,是个调皮、任性、喜欢恶作剧的小女孩。就跟他有时放学回家,会忿忿不平地评价他那些“自以为是”、“又凶又骄傲”的女同学是一样的。

所以,我特别想好好感谢非非,感谢他在做小精灵的时候,在芸芸众生之中选择来到我的身边,帮助我成长,帮助我改掉坏脾气、学会控制情绪、学会自律、学会宽容、以及学会爱。我对他,不仅是妈妈对儿子的母爱,而是包含着尊重、欣赏、了解和同情的朋友之爱。我现在特别高兴的是,我为自己生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句台词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和我的非同学,在漫长神秘的时空之旅里面,久别重逢,一见如故。我觉得,因为他的存在,我的人生终于不再那么孤单。

祝非非越长大越美好,越来越喜欢长大后的自己。希望他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并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以及,愿我们一起,可以在虚无中找到重力的方向,以及习得宽厚慈悲,得以欢欢喜喜,投入这人世间所有的悲苦。

 

魏乔
京剧演出制作人,曾在国内知名媒体任职财经管理类资深采编多年,并曾就职于某英国金融咨询公司。相信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边走边唱,共同成长,分享各自独立的美好人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