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波专栏|家门口的小自然

Nature Not Far Away

大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们住在旧金山,一个很美丽的城市:北面是金门大桥,东邻海湾,西临太平洋。而怀抱新生儿的我,当时脑子里却想着,要带着她出去看世界。

孩子刚过百日,我就开车4个多小时带她来到一个海滨小镇,因为那里的风景鼎鼎大名。我在前面开车,孩子躺在后座的婴儿椅里,看着车顶,听着电台音乐。中间停下来,换换尿布,就又接着赶路。

后来还去了很多地方。我发现,无论到哪里,女儿只要有一小堆沙土,挖个坑,灌点水,加上找找蜗牛,就能玩上好长时间,和在家里的玩法一模一样。照片里,不管背景是圣地亚哥,还是美丽内瓦达大湖,都能看到小小的女儿很起劲儿地挖沙子。

大女儿四岁,小女儿一岁的时候,我们搬到上海。新家的小区里有不少高大的梧桐树,隔壁就是号称有10万余株树木美园林的上海动物园。那几年,带着两个孩子就经常在家门口转来转去。经常有消息称,动物园地理位置太好,被开发商盯住,要搬迁了。很庆幸,直到我们离开上海,一直没见动静。现在回忆起小时候,女儿们都很赞叹,上海很绿啊。

那时候,每年都会为那几个假期提前好几个月开始准备。当然都是远行大计划,预算、时间、交通、住宿,等等,费了很多心力。自己小时候旅游条件不好,现在经济好了,能带着孩子走多远就忙着去多远。

然而,去过的那些名山大川,除了父母做谈资之外,对于孩子究竟意义如何,真的很难讲。至少两个女儿大多不记得。估计她们当时很奇怪,大人们总急着要去下一站,到底为了什么呢?“到此一游”的拍照,她们是唯恐躲不及的。

孩子小的时候最在意的,真的就是家门口那点儿小环境,甚至卧室窗外的那一小块天空。小女儿说,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天空发会儿呆,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有时想,如果当年把那些旅行减去一半,用来在小区里多玩玩儿,孩子是不是印象更深刻呢?当然前提是,家门口有树有花,有个可以玩儿的好环境。

美国有一位著名作家 Richard Louv,他的畅销书《最后的森林之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曾在美国引起轰动。他还创立了“孩子与自然协会”(Children & Nature Network),与社区、学校、政府合作,极力呼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也因此获得著名的奥杜邦环保协会颁奖。

Louv在书中说,与大自然隔离的人会出现以下症状:感官失灵、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生病、视力下降、肥胖症、维生素D缺失等等。他为这些症状起了一个名字: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研究证明,大自然对身体和情绪健康都非常有益。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冷静,更专注。

Louv说,如今,人们处于一个非常数字化的环境里,感官认知被想方设法地阻断,专注于眼前的屏幕,整个状态毫无生气。试问哪一位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这么呆滞地活着呢?如果不赶紧扭转,大自然就只能留在孩子的书包里,无法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太多家庭过度计划”,Louv指出,他们忙着把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有的家长害怕旅途劳累、蚊虫、过敏等。其实,接触自然不需要走太远,不一定要长途去国家公园。

家里的阳台、后院、小区公园、路边树丛里都有大自然。孩子们,尤其在幼年,最喜欢的就是随心所欲地翻翻石头,找找虫子。所谓接触自然,其实,就是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能自主而自由地探索。只有这样,心灵和眼睛才会打开,观察就深入,体验也深刻。很多小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为了“漂亮”和“安全”,极力追求整洁有序,无形中却大大减少了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Louv呼吁,减少精装修,为孩子们多留一些未开垦的空地。

除了场地,还需要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Louv说,那些对于爬山、钓鱼、园艺等充满热情的成年人,就是最好的榜样。

大女儿的拉丁语老师70多岁了,是位观鸟爱好者,周末经常去学校后面的林子里寻鸟迹。女儿和同学做功课累了,也会跟着去换换脑子。

去年夏天,我们开车游历美国国家公园。到了景点,我忙着查地图看简介。大女儿先是跟着走,时不时停下来,静听一会儿,然后拿起望远镜细看。从很远的鸟叫声里她能隐约分辨出鸟的类型,不确定的话,就在手机APP上查一下,还可以看看其他观鸟爱好者通过这个APP记录下来的观测经验。她和山林之间像在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APP不仅没有霸占手和眼,反而成为了小秘书。慢慢的,我们也被带着沉静下来,在山林中睁大眼睛,竖起耳朵。

在美国,反对气候变化论点的普鲁特被川普提名主管环保局,这在环保界造成巨大震动。Louv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这是跨越党派和宗教的共同诉求。他提醒大家,为什么在经历了几次校园枪击案,高达9成民众赞成购买枪支需背景调查的情况下,美国步枪协会仍然成功阻止政府对持枪制定新法?环保团体需要向步枪协会学习,努力扩大影响力,让看似抽象的环保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自然运动, Louv说。

 

竞波
北京人,1990年赴美,2004年随全家搬到上海,加入英文家庭杂志 《Shanghai Family》。2012年搬回北京,作为执行出版人参与创建《菁kids》杂志及其数字媒体平台。2016年再次迁居美国硅谷。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可爱女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