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kids教育沙龙|Phillips Exeter 老师、心理学博士Chris Thurber 谈: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和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中国,学习基于课堂之上;而在美国,学习大多发生在课堂之前,因为要做很多的准备。美国的老师更注重提问部分,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们对一个问题深入挖掘,从而找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美国老师常常只用一两分钟做开场讲解,剩下的时间,都是安排孩子们自己讨论、分析,分享,互相学习。

 演讲嘉宾:Christopher Thurber 博士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父母,都想让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获得最好的成长。一个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是年轻富有朝气的时代弄潮儿,中美两国都建立起了具有独特文化印记的教育制度。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应运而生了差异化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面对中美两国教育思想的细致对比,再结合孩子今后所面临的受教育之路,家长们难免心生疑惑,孩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制里将如何过渡,将来有可能面对什么样的文化冲击,在学习方法和与人相处上将会面临哪些挑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更让人们疑惑:通往优质教育的路是一条独木桥吗?

带着同样的问题,通过启行营地教育​,菁kids邀请到来自执教于美国顶级寄宿学校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的 心理学博士Christopher Thurber,于3月9日上午10点在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举办2017年首场 菁kids北京教育沙龙,就中美两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显现出来的教育特征、优势和问题加以对比,为到场的60多位菁kids家长理清思路,在这个问题上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在这里,菁kids将Christopher Thurber 博士的演讲精华加以总结,与读者父母分享。

当我们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时,耶鲁、牛津、剑桥等知名学府的名字就会不自觉的跳进脑海,那么,是什么因素代表着这些知名高等学府好的教育呢?是学校的建筑、名誉、历史?

事实上,都不是。

好的教育,不尽然都是在学校的课堂里体现的,草地上,一个随意的团队合作小游戏,也可以是好的教育。 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里能培养与人交流的方式,团队合作的意识,而这样的品质,是无论孩子将来成为医生、律师等等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恰恰不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获取的,而只是来自一个看起来不太严肃的小游戏。

毫无疑问,剑桥与耶鲁是非常棒的学校,但是从教育元素来说,一边是庄重宏伟的校园建筑,一边是快乐随意的户外游戏,这样的对比值得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代表着好的教育?

集体学习型和个人学习型

东西方文化的教育,深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理论的影响。就中美两国来说,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孔孟之道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集体式的学习方式;而美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相对新的国家,在经历了历史浪潮开疆辟土的过程后,对所有权和主导权有着敏感而又强势的感知,讲求个人化的学习型态。当然,这个论点并不是绝对的。

以课堂形式来说,在中国,孩子们的学习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同班同学在一个整的学习期(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大家一起升级,一起学习,属于集体学习型;而在美国,孩子们从11岁开始,便可以自主选择去哪个教室,上哪位老师的课,几乎每个小时都会在不同班级、不同老师的课堂里学习,个人学习型的特色极浓。

美国一位学者针对这两种学习型态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请在集体学习型成长下的学生和个人学习型下成长下的学生,分别对以下三件事情(火车、汽车、轨道)加以归类,会有什么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学生大多认为火车与汽车同属一类,因为同属交通工具;而中国学生大多认为火车与轨道同属一类,因为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相互配合才得以工作。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对孩子世界观的造就不尽相同。研究显示,美国的孩子更关注中心点,中国的孩子更看重整体信息的连结,当然我们不能以此评判哪一种更好,只是对比来看,文化背景和学习型态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逻辑思考上也有所不同。

关于犯错

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孩子们对于犯错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通常,中国孩子犯错后,会感到尴尬、不好意思,面对错误的第一反应是羞愧和自责,很少与老师或家长申辩,更不好意思就着错误与老师深入探讨;美国学生犯错后当然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但是他们第一反应是意识到犯错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他们敢于向老师或家长提出问题、或纠正问题,如果感到自己的错误没那么严重也会为自己努力争取“从轻处罚“。当然,对于父母来说,无论中美,都认同的一点是:如果孩子犯错的原因是不努力,那是不能接受的。

恰恰是因为犯了错误后,感受上的不同,进而带来反应上的不同。在课堂上,中国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会减少自己开口的机会; 美国学生则乐于提问,当有不同于老师的观点时,不惧怕提出质疑。

而面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师们的反应也会不同。中国老师大多会觉得被冒犯、威信被挑战;美国老师大多乐于接受质疑,也会鼓励学生用他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并愿意和学生一起探讨。

教学方式

背诵,是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学习途径,在中国,学校在对于背诵、记忆等有关“事实的纪录“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孩子今后在相关学术领域或具体运用这项技能的工作中,会有卓越的表现;在美国,学校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的方式,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享和探索去开辟个人的学习路径,这样的锻炼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开放型问题的时候,可以比较轻松的应对。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尽管是两种文化背景,也会有相交的部分。

压力,在错误中寻找突破口

对于孩子来说,不轻言放弃,在错误中寻找突破口,以取得最终的成功,这个过程意义重大,当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必然离不开家长和老师帮助。

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如同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在玩“形状匹配“这样的玩具时,必然会尝试着让小手里的积木顺利的通过不同形状的缺口。如果一个进不去,孩子自然会尝试另外一个,这是人类最初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与本能。

可是在一定的压力下,比如尝试过两三次,依然没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形状时,三次以后或许就不愿意再尝试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这将是他的教育之路上,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这时,老师的工作,就是悄悄的,让挑战变的容易一点。让孩子最终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因为这个过程能够让孩子深深的体会到,不轻言放弃的意义。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家长与老师的鼓励和夸奖。过去的十年到十五年里,家长们夸孩子还没有特别的讲究,而现在,人们对夸奖赋予了新的意义。夸奖,在与孩子取得成绩的那一时刻连结起来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在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得到夸奖,那个时刻,才是会让孩子深深的感受到被肯定,被认可的时刻。

对老师的认可程度

在中国,老师是非常受尊重的,一般来说,老师们说什么,家长和学生一般就会配合什么;在美国呢,老师虽然也受尊重,但并不代表老师是学习内容的最终权威,通常是老师、家长和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学业,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家长会主动与老师共同探讨。

在失败中获得成长

Chris的孩子在8年级时做了一个并不成功的手工作业:一个不能运转的风车,但却依然得了高分,为什么?

那是一个需要自己找素材,自己动脑筋去设计运转原理的电动风车的作业。这个最终失败的风车,经历了最初的一个风叶、一条摩擦力非常大的绳子,到为了保持平衡的第二个风叶,和为了减少摩擦力而增加的金属圈,尝试了很多依然没能成功的运转,可物理老师却给出很高的分数。因为,他跟老师解释的非常清楚,为什么他的风车没能运转,有物料比例的不对称、有素材设计缺陷,尽管这是一个没能成功运转的风车,但是,他清晰的知道,为什么。

而更有意思的是,最终,老师竟然也没能拿出一个成功的电动风车来展示给大家说,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来做!所以,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不成功的,可是从不断的尝试中,孩子们能收获的是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精神,和坚韧不放弃的品格。就好比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已经失败了一万次;也好比世人在镜头前看到迈克尔乔丹赢得比赛的那一刻,背后又印刻着多少次,篮球没能投入篮筐的时刻。

成绩和学分

在中国,孩子们有自己学习的教材,每人一套;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是测评这一学期整体学习成果的评判标准;通常下了课,孩子们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在美国,孩子们平时在课堂和老师那里的表现都会被记录到学分里,而最后的考试成绩只会占一小部分学分;在公立学校里,所有的书都是借阅的,所以不能在书上写字;课后会安排很多俱乐部的活动,比如运动、音乐等。

在中国,学习基于课堂之上;而在美国,学习大多发生在课堂之前,因为要做很多的准备。美国的老师更注重提问部分,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们对一个问题深入挖掘,从而找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美国老师常常只用一两分钟做开场讲解,剩下的时间,都是安排孩子们自己讨论、分析,分享,互相学习。通过孩子们的讨论,老师能很容易的分辨出哪些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的演讲、展示、阐述的观点等等,都会被老师记录到学分里,课堂表现占整个学分25%之多。

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

说到最后,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文化背景有多不同,真正好的教育是有共性的。第一,好的教育基于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第二,老师与课堂设计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定一些具体的挑战,并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能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调整。第三,好的教育是能够让学生具备很多技能,能够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第四,鼓励孩子在安全范围内适当的冒险,孩子努力的过程和成果同样值得被肯定,好的学习体现在孩子成功的那一刻,也体现在以前无数次尝试和失败的过程里;第五,好的教育还反映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命、和价值观上,为什么要把这些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以及如何传递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这些,都体现在一个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里。


临床心理学家 | 教育家 | 作家 | 两个孩子的父亲。​Thurber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 1997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执教于美国顶级私立学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拥有超过30年国际学校和营地教育经验。Thurber博士专注于青少年发展、领导力、积极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其学术著作有《 The Children Encyclopedia》等,学术文章和观点多次在《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发表。目前Thurber博士和音乐家/化学家妻子与两个儿子定居于美国。

 

 


家长问答

家长: 对于“虎妈”,您是如何看待的?

Chris:虽然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同时也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认为育儿非常重要,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虽然在书中,母亲的影响被描述的很强,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我们很难定义哪种类型的家长好,但对于学习来说,家长应该是有自己明确的原则和底线的。

比如我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体操,教练的规矩是,上课前,孩子们必须先签到,然后再去训练。如果准时到了,但忘记签到而直接去做体操练习,那也是要被惩罚的。家长当然不愿意孩子受到惩罚,但是也要理解,教练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惩罚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责任,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有时候,教练的原则和家长的原则是相冲突的,所以作为家长很难,要从不同的角度与孩子探讨什么是公平,以帮助孩子用较为轻松的方式看待这样“受罚”的情况。所以,对于虎妈,其实每个家庭的界限都不一样,对于宽容、惩罚,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原则和底线。

比如书里有一个情节,女儿母亲节送给妈妈的卡片,被妈妈退回来,说:不够漂亮,要做漂亮一点再给我。

面对这样的情节,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虎妈的教育原则是什么?她一定不会把卡片直接扔回去,而是平静的把卡片还给孩子,说:你如果足够的爱妈妈,就会做的比这个更漂亮一点。而这个对话一定是基于妈妈和孩子的良好关系之上的,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妈妈严厉的一面。

家长: 中美两国在“爱国教育”方面有什么区别?

Chris:中国的情况我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在美国,通常在开学前会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学生们面向美国国旗,听老师讲解关于国家的整体介绍,比如过去的十几年,美国的历史是什么样?老师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历史信息,而不会单从战胜者的角度去说些什么。
无论是私利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老师们很少讨论关于政治的话题。虽然老师们自己也有政治观点,但他们不会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孩子们,但是会引导孩子们去做相关的讨论。

家长: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有多大?

Chris:实际上在美国,幼儿园并不是要求所有孩子一定要去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社交的开始,他会学会分享、交流、倾听,这些学习对孩子的未来很有必要。

家长: 如果中国孩子成功考入美国著名的寄宿学校,他将面临的挫折、挑战有哪些?有没有不成功的故事可以分享借鉴?

Chris:三个主要的挑战是:

1,文化背景的转变。美国有名的寄宿学校一般设在郊外,很少有娱乐项目,孩子们一开始会感到孤独、想家。

2,时差。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方便。

3,压力。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有时候家长期待很高,这对孩子来说无形中就产生了压力。比较难的是,对于孩子达到家长的期望,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家长们并不是很清楚。在孩子得到B的时候,家长会觉得为什么没有得到A,其实家长要问的应该是:在从B到A的落差中,发生了什么?家长能如何帮助孩子?同时家长也要研究一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在基于客观的基础上跟孩子有一个有效的交流。


最后,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家长,正如耀中学校的中方校长,徐女士所言:“在育儿这个领域,作为家长,有保姆型的,有教练型的,还有榜样型的,而今天来到现场的家长都是榜样型的,我们在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型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