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太专栏|那些幸福的普通人

隆冬季节,有机会到阳光灿烂的佛罗里达做了一段“访问主妇”。刚到美国时,恰逢圣诞和新年假期,当地举行了盛大的假日游行。游行表演的主力是中、小学的学生。这些队伍看上去有点凌乱,因为人员实在太过参差不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更多的孩子是普通人,是普通生活中你所能看到的各种身材和长相。这在中国几乎无法想象。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不乏“选秀”的经历。至于参加公共演出的学生,当然更是精挑细选。身边有多少妈妈不辞辛劳,全程陪同孩子上各种兴趣特长班,比如舞蹈班、民乐社团等,只有参加这样的特长班,才有机会参与集体演出。可即便花了无数精力金钱,除了有背景的孩子,如果身材不达标,长相不够美,也几乎在第一关就被淘汰了。年幼的孩子们还不能够理解,总以为是自己“表现还不够好”。

而如今,我不仅在演出队伍中看到了那么多的普通孩子,还看到了每个孩子脸上阳光灿烂的幸福表情。借用一个朋友的比喻,那是一张张“从来没有受过欺负的脸”。

我在猝不及防中和那些幸福的普通人相遇了。这是一场真正盛大的全民狂欢。人人都能平等参与,哪怕你并不具备专业水平,绝非帅哥美女。我们居住的城市不大,长达数公里的游行队伍,应该是囊括了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有富裕的私立学校,也有普通学校,从服装和配置上就能看出来:有的学校参与人数众多,全套挺括制服,乐器齐全,远看金光闪闪;有的学校只有几个人,穿着简单的露背裙装,徒手表演舞蹈。但无论队伍规模大小,行头豪华与否,孩子们都兴高采烈,或吹着大号小号,或擂着大鼓小鼓,或踩着音乐节奏载歌载舞,兴奋的满面潮红,观众们则不断为每一个表演方阵鼓掌,拍照录影。他们是城市居民,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住家附近的邻居,大部分都是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那一刻,我突然彻底地理解了一个海归妈妈的忧虑。对于她来说,回国最大的代价,就是她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失去了做个普通人的权利。她不得不为孩子是否上奥数、是否补习外语和上各种特长班纠结不已。倘若不做出这些额外努力,她担心孩子根本没有走到前台的机会,最终不能跻身精英阶层而失去生活保障。这位妈妈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年,她的体会是美国也崇尚精英,而且有培育精英的系统,但是假如你身为一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智力,付出普通的努力,在美国就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质量,得到社会尊重。但在中国,普通人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父母甚至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中等生。不仅要托关系、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名校,而且还要得第一名。而一旦走向社会,要么有钱,要么有权,不仅自己要成为精英,而且要让自己的后代也成为精英,总之,就是出尽百宝,拒绝做一个普通人,哪怕是幸福的普通人。

这令我想起年少时看过的一本文艺小说,作者虚拟了一个精英制的社会,所有的人都被打分,那些不够努力的人,天分不够高的人,或者老弱病残,统统都因为分数不够,被淘汰出主流社会。如今,中国的现实生活虽然没有那么极端,但是一个人人艰苦奋斗争当精英,生怕被社会抛弃的“推优”时代业已来临。

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忘记可以在雨中漫步,忘记可以在课间打闹,忘记轻松愉快的家庭时光,忘记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而在美国,你随时可以看见吹着口哨的快递员,愉快友善的售货员。水族馆里,家庭主妇结伴坐在大水箱前看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快乐地看着孩子们嬉戏……

当然,因为身处移民社会,扎根不易,美国人工作勤奋,远比欧洲人辛劳,有天赋及长相出众的人相信机会也一定更多。但相比之下,普通的美国人仍然有自己人生的舞台,社会对普通人的接纳程度比中国更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你可以选择做精算师,也可以选择做水管工;你可以选择进常春藤,也可以选择退学甚至不上大学;假如你身为一个女人,回家做家庭主妇天经地义,没有那么大的精神压力。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我所接触的朋友中,不能接受做普通人的,还是受过纯中式教育的大陆留学生居多。比如来自大陆的男士认为还是找大陆女孩经济实惠,因为大陆女孩愿意上班挣钱,而且还愿意挣了钱一家人花。如果不用为家庭经济担忧了,先生就有心力创业,为的当然也还是一份不普通的生活,预备着将来好衣锦还乡。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 “陶太爱宇宙”


陶太QR

 

 

 

陶太:《菁kids》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为FT中文网、《经济观察报》等撰文。更多陶太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陶太爱宇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