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桂:是“美德教育”,还是“道德绑架”?

u=1859264306,1619173847&fm=21&gp=0

我们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露天游乐场,两块沙坑,几个秋千,一个滑梯,加上若干简单的小设施,成了周围小朋友们随时一玩的场地。通常,这样的沙坑都有几件无名氏留下的挖沙玩具,不外乎几个小桶、铲子、自卸卡车之类。留下了便成了公物,谁都可以玩,也没人带走。

有一天,我们照例带上波波的家伙去沙坑刨工事。到了场地,哗啦一倒,铲子、车全面铺开,小家伙就忙了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瑞典妈妈带着两个男孩,哥哥五六岁的模样,弟弟三岁左右,跟波波年纪相仿。起初,三个男孩各据一方,互不干扰。慢慢地,那边的弟弟被波波手里的铲子所吸引,凑了过来,目不转睛地盯了好几分钟,然后,他重新转向一旁独自玩起来。

我朝瑞典妈妈看去,正好迎上她的目光。我俩不约而同地点头一笑,感叹孩子的专注,也感激对方保护这专注的默契。

随后我俩聊了起来,孩子们也逐渐放开了拘谨,你来我往,有了更多肢体交流。就在越来越熟络的时候,不知发生了什么,波波忽然一把抢过小伙伴手里的一块汽车模型,大声说:“我的,我的!”那位弟弟试图夺回,可是波波紧紧攥住不放,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我的注意力从聊天中剥离,本能地感到尴尬。

“波波,模型是你的,但是不应该和小朋友抢,大家分享着玩可以吗?”我很自然地拿出惯常的一套,并没觉得丝毫不妥。

波波犹豫了一下,松开了手。“可是这是我的,”他的声音小了一些,而且明显带着委屈。

模型又回到了小伙伴手中。我却想要趁胜追击:“可是你们刚才不是玩得好好的吗?……”话未说完,一旁的瑞典妈妈抱歉地打断我:“对不起,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和波波一直在说中文),但是这玩具是你们的吗?”

“是的。”我带着歉意,为孩子的无礼抢夺感到不安。

“啊,对不起!我们以为是沙坑里的!”瑞典妈妈很意外,她关切地看着波波:“如果孩子不愿意,请你一定要告诉我!我们应该还给他的。”

“当然,不过没关系。”这下意识的回答刚说出口我就后悔了。

两个孩子已经重新玩了起来,瑞典妈妈依然不依不饶:“如果他说不,请你一定告诉我!”

“好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被闪电击中,震惊、错愕连带着醍醐灌顶。

直到今天,我仍时常想起那位瑞典妈妈的话:“如果他不愿意,请你一定告诉我!”

在沙坑纠纷发生以前,我理所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看待着“分享”——在我的成长经验里,很多时候它是一种道德姿态,一种迫于外界评价而不得不实施的好人行为。我很难从记忆里找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场景,自己如何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与他人分享,但那种害怕因为不分享而被看做小气、自私、道德残废的顾虑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了不自知的潜意识。如今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毫不迟疑地想要灌输。岂知美德教不会,出发点不对,后面也肯定跑偏。

我不得不承认,看到波波抢东西时,我的本能尴尬,忙不迭的说教,面对瑞典妈妈的抱歉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自身的虚伪和害怕丧失道德姿态的惶恐。我在乎的是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对我这个母亲的看法,所谓“子不教,母之过”。

相比那位瑞典妈妈,我忽略了分享这一行为最根本的前提:东西是谁的?以及所有者愿不愿意?想要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首先要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权利,更别提在波波的年纪,孩子正值物权敏感期,他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确认和掌控的需要。

这次看似无谓的纠纷带给我巨大的冲击。我从未这般检讨过自己——读再多的育儿书籍文章,了解再多的教育流派和理念,也不代表你能自动蜕变成一个好妈妈,除非你首先从内到外地改造自己,变成那个你希望孩子成为的人。

后来,我也跟波波聊了我的想法。我尽力说的简单,他并不完全明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很开心妈妈向他表达歉意。

我也跟老公聊这件事,都觉得应该跟孩子一起学习。其他瑞典父母的作法和那位沙坑妈妈惊人地一致,通过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孩子纠纷,我们得到很多启发。

没有说教,没有批评,甚至也没有鼓励,那么,一位典型的瑞典家长会怎么做呢?同样是玩沙,我们亲眼所见的另一件小事很有代表性。那天,沙坑里有好几个孩子正在玩,爸爸妈妈们分散在不远的角落观看,玩具在沙坑里四散开来,还没有人主张所有权。一个学步宝宝拿起一只塑料小桶独自玩起来,兴致勃勃地倒腾了二十多分钟,直到一位牵着小男孩的爸爸出现。

“你好,这是我们的桶。可以还给我们吗?我们要回家了。”爸爸弯下腰,友好地看着学步宝宝。显然,小家伙还不会说话,但她似乎听懂了,眨眨眼睛,然后双手举起小桶递给跟前的大人,末了不忘扭头看看不远处坐着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隔空送给她两个大大的笑。男人接过桶,顺手递给儿子,对学步宝宝说“谢谢!”小男孩也跟着说了声“谢谢”。

随后,这位爸爸领着儿子以同样的方法向其他孩子要回了另两件玩具,又将其他沙坑里属于自己的物品收集到袋子里才离开。

他们走后,其他孩子继续玩耍,剩下的玩具依然不知归属。家长们坐在原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这就是瑞典父母的分享原则:直接、坦诚、自愿、平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教,而孩子们却做得很棒。

文:桂桂 GRACE GUI

80后妈妈,有一个属兔的儿子。大学曾研习法语和国际新闻,先后在体制内和市场化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曾任《菁kids》杂志副主编。2014年初因丈夫工作原因,全家人搬到瑞典。现为自由撰稿人,译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