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与告别 | 菁kids 北京7月刊编者按

20160528_BCIS_Prom-8

这一期的主题是毕业季。自菁kids2012年创刊,我恰好也在编辑部工作满4年的时候,准备离开北京了。在纷纷的告别中,感觉自己也像是毕业了一样。

2004年我们从美国搬家到上海,那时候大女儿4岁,小女儿才9个月。先生马上投入工作,而我在国外15年的忙碌日子终于有了一个暂停,做起全职妈妈来。

那时候朋友中有两位美国妈妈,有感于上海这么个国际大都市,关于家庭的服务信息和学校信息却很难找到,于是,她们开始创建一本英文家庭杂志。最初我被邀请做专栏主笔,后来觉得实在有趣,就加入团队,开始了边照顾孩子与家务,边走访学校,在客厅里和妈妈们策划杂志的日子。

这本杂志现在已经是上海最有影响力的英文家庭刊物了。而我于2012年又随全家搬回北京。恰好 True Run Media 的老板正在筹备一本关注国际教育的中文家庭杂志,我立即欣然加入。

前后10多年,两本杂志,对于之前没有任何媒体经验的一位普通妈妈,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呢?

首先,作为连接家庭与外界的桥梁,家长的影响力是可以远远超出想像的。小家庭所在的学校、社区、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因为有了孩子而变得极为相关。从总统到普通百姓,很多家长都是从保护孩子出发,开始更加关注人类发展和地球环境。这样一个群体,如果能够参与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应该是最能促进和平与进步的社会力量。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利用各种媒介让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分享出去。

发出声音的下一步,是讲什么和怎么讲。由于编辑部成员都是妈妈,我们很早就有意识地选择,在清晰地看到教育体系种种不完美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分享对家庭真正有帮助的亲身体验和生活咨讯。语言也力求客观平实,不以专家自居做评判,留出空间,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刚创刊的时候,我们最大的顾虑之一,就是在这个表面上似乎缺乏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会不会有家长愿意当活靶子,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初几期的每篇故事从联系家庭、拍摄、采访、到撰稿,编辑们都花了很多心血。短短4年下来,也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如今想读到一篇家长体验的好文章实在是容易太多了。这样迅速的进步真是让人由衷地高兴。

有了众多故事,如何分析和判断就是下一个考验。在互联网的世界,即使在家做全职妈妈,每天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可惜的是,关于学校,关于家庭育儿,还是有很多内容令人想起某位担忧的老师,不停地指出毛病,急于唤起重视,引发焦虑。面对海量信息,如何理解,如何谈论,如何衡量信息的价值,如何把信息的价值运用到行动中,这既是媒体,也是当今作为家长,甚至每位社会成员的必修课。

大到媒体头条,小到家长微信群里的讨论,即时简洁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没有时间留给官样文章。在如此快速频繁的对话中,各自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彰显无疑。

国际学校的家长们一定深有体会:在国外,思想理论和文化发展受到几次世界大变革的推动。而相比之下,中文内容有不小差距。这一点对比一下孩子的中英文读物就能看到。中文的雅与巧之外,如何思考,有什么新思想,如何重新诠释经典,如何评论当前社会现象,这在现代中文的世界里真的不够多。而我们这些带孩子“逃离”公立学校系统的家长们,很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本地教育体系的产物。我在菁kids除了每天大量阅读之外,也做过很多访谈,快速吸收的同时,也深感自己视野的局限和思考能力的匮乏。

国际教育不是“洋高考”。谈论国际教育的菁kids正好处于中外理念之交织点上。同样,孩子进入国际学校,也就带着家长们站到了不同文化相互冲击的最前线。国际学校强调批判性思维,提倡社区关怀和服务。这样被教育出来的孩子既爱思辨,又想着改变世界。比如,无论将来在哪里,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发展一定会有强烈关注,也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可能非常尖锐。

我们在采访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有着明亮眼睛的孩子们,面对成年人的提问,毫不退缩。他们看上去一派单纯,其实对事实和敷衍非常敏感和犀利。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那些本来刻意回避的话题被一个个提到眼前,曾经振振有词强调传统文化的我,在孩子对中国真正发生兴趣的时候,常常被问得卡住。

伴随着各行业的大变革,孩子们将会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教育行业也在发生很多改变。我们作为家长,在要求学校加强基本功,重视应试升学之外,也需要自己多学习,不跟风,不迷信权威,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个过程,也可以算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自我再教育吧。

4年中,有幸和不少80后采+编+写+拍摄全能编辑们共事,她们的思想开放以及果断行动力让我看到了太多的希望。期待菁kids越办越好!

竞波
北京人,有两个女儿。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5年,后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的8年中,加入一家英文家庭杂志。2012年7月回到北京,作为执行出版人加入《菁kids》杂志。关注教育,关注父母社区学校活动,喜欢读书看电影,享受与家人共度周末。

更多精彩,尽在《菁kids》北京版7月刊

For weixin

 

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本链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