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怎么读?听听双语学校的校长怎么说

W020140120494081767132

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阅读,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终身的阅读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要让他们怎么读、读什么?这些问题总会萦绕在家长的脑中。下面我们来听听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中方执行校长—Eva Li,在6月4日的讲座中对于阅读的解答。

Eva1_副本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方执行校长Eva Li(李蓉女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文学硕士。曾担任西华国际学校中学副校长、中文课程主管(2006-2016)。

 

我自己认为,在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有一些误区,是需要我们首先去除掉的,如果你不除掉阅读中的一些误区,就极有可能在阅读的路上走偏。

 

误区之一就是:我们会狭隘地理解阅读的概念。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妈是一名非常传统的小学语文老师,她常跟我说,“你今天读书了吗?”在她看来,读书就是读文学作品,读《家》、《春秋》、《红楼梦》以及《西游记》这些非常经典的作品,这些可能对今天很多孩子而言,是不感兴趣的东西,但在妈妈的眼里,这才是阅读,如果我读了一篇报纸上的文章,她认为我没有在阅读,我认为这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观念。

所以今天我们是想要把阅读的概念和范畴来扩大一下,读文学作品是在进行阅读,读文学报纸是阅读,我们出去吃饭的时候读菜单也是在进行阅读,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广告,或是阅读其中的错别字,也是阅读。

总言之,我们可以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我们可以让阅读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出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让孩子提高阅读的兴趣。

请您想象一下,让孩子正襟危坐在一个地方,递给他一本文学作品,说,“开始阅读。”我相信很多孩子在心中首先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烦死了。接着对阅读这件事情本身,也带着反感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太狭隘地理解阅读这个概念,凡是一切跟文字或者图画相关的解读,它都属于阅读。

 

 误区二:功利地曲解阅读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要写作文,所以我们要读书,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有套路的句子和方法来使用;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因为我们要考试,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成绩,就能考好的大学,在交谈的时候可以舌灿莲花,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惯有经验里,我们对阅读的目的有了太过功利的看法,不能单纯地进行阅读,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出这样的误区呢?

我相信很多家长也希望我们不用太过功利地去理解阅读,但有时候,懂得这个道理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践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经常地进行反省,我们在给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需要在心里自问一下,我给出这样的指令是不是合理的。如果你有一丝丝的疑问,可能就要先暂停一下发出指令了。因为有时候一些话说出来,在某种意义上,会刺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第三个误区:我们有时候会过度地解读阅读的意义。

我们不需要把阅读看作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我们没必要让孩子马上去感受文章的真善美,给出几个理由,而是单纯地问他们,这个故事你喜欢吗?如果他们不喜欢,可以下次改成另外喜欢的内容来阅读,我相信长久地阅读肯定是有荡涤人类心灵的力量,但是在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必过度地强调当下这份阅读带给人们的影响是什么?就像中国俗话所说,“一锄头挖不出金娃娃”,我认为一点也没有错,个人习惯和品行的形成是一个恒久的过程。

 

在理清楚了以上这些误区后,我们来讨论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营造氛围,鼓励阅读。

我和先生都是爱书之人,所以自打怀孕起,就和先生每天为肚子里的孩子读一本书,从楚辞到儿童文学。所以大概也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1岁8个月时可以完整表达一件事情了,现在3岁半,他也是个爱书的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坚持阅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第二步:发现兴趣,推动阅读。

阅读氛围的营造,其实不仅仅是从硬环境的打造来说,还涉及到软环境。家长们要知道,读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和孩子一起读,还要发展自己读书的兴趣,因为你自己有一个固定的兴趣以及读书的对象以后,才能帮助孩子未来的发展,你帮他挑书,你去寻找他的兴趣,才能有更好的内容。

我想先举一个例子,Facebook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他小时候得哮喘病,爸爸是一个科学家,因为生病不能出去多跑多动,爸妈就把他关在家里面,买了一堆书给他读,但比较好的一点是,爸妈没有把书扔给他就不管了,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爸妈就会问他说,“你书看完了吗?书读得怎么样?你喜欢哪一类书?”

小时候,每一次帕克都会说他喜欢文学书,于是爸爸又去书店给他挑选文学书,到帕克七年级的时候,他第一次很确定地告诉他爸爸,他想读计算机的书,于是他爸爸又给他买了一大堆计算机的书,这个时候爸爸挑书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如果你对这些书都不熟悉的话,你也没有办法帮他们挑选任何东西。

所以我想说,家长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是和老师相同的功能,我们只有自己知道了,才能够帮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帕克在计算机方面就有了很高的天赋,之后完全促使他走上计算机的道路,通过读书来培养小孩子的兴趣,阅读确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想要举我学生的例子,她是一位ABC,在一次解析《孔雀东南飞》片段时,她提出了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惊讶的想法,就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描述刘兰芝被公婆赶走,却很自尊地大清早起来梳妆打扮准备离开,但是学生在进行这段文字的意象解读时,告诉我这里有个意象值得我们注意,虽说刘兰芝身上表现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特质,但她的离去也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第一句话中“鸡鸣外欲曙”是谁把她唤醒起严妆的呢?是鸡鸣,而什么鸡才会打鸣呢?是雄鸡。所以这里是男权社会的标志。

我自认为也读了很多书,但从来没有想过要解读这个意象。从此我发现,如果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是可以发展地很出色的,哪怕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但至少他的观念已经存在,这样以便日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走进的阅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兴趣同步发展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行更为有效地阅读,才能乐读越读,因为越喜欢读,就会越多地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反复地阅读。

可能有些父母提出,你昨天在读这本书,怎么今天还在读这本书;你三年级的书为什么五年级还在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部经典的电影你会看几遍?你喜欢的文学作品你会看几遍?所以我觉得常读常新,只有当小孩子每次重新进行阅读的时候,才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新的东西呈现出来。

第二点:对比阅读。

我提倡把相同的故事环境放在一起读,相同主题思想的作品可以放在一起读,相同的人物在不同地方的表现放在一起读,中文和英文可以放在一起读。

我举一个在八年级教学时的例子,当时我让学生通过《桃花源记》和Beatles的《YellowSubmarine》进行中英对比阅读。学生们发现中国古文的篇章竟然和西方的流行歌曲表达着相同的诉求,对幸福、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方法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古文的认识,学生开始觉得古文不一定都是过时的,古文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也可以和西方现代乐团达到某种精神上的契合。

我要求学生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达方法等角度再作思考,一般来说学生会基于内容和地点的不同进行解读,但是一些平时喜欢发展自己思辨能力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发生在陆地上,而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水里呢?”于是这就涉及了中西方文明的起源,因为东方是农业文明,而西方是海洋文明,这样也能推动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法,以后学生在阅读时,会很自然地展现出知识迁移与整合能力。有很多能力不是我们交给他们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第三点:立体阅读

我想说阅读的维度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视觉的,可以是在某一本书上的,也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我们要尽量避免碎片化的阅读,学生需要系列阅读,很少用把某一个片段摘选出来的方式,不然会影响孩子们对作品的认识。

我再举一个七年级学生的例子,我们读了一本陈丹燕的书《我的妈妈是精灵》,我有告诉学生在读的时候要自己预测,不要去翻页阅读,因为这样才能在阅读时进行分析和解析。我最后给出的评估方法是:请学生来设计书的封面,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等学生们做完后,我就在微博上找到陈丹燕希望她能给些反馈。虽然她当时在国外旅行,没法仔细看,但也私信给我感谢孩子们这样的作为。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们,他们觉得很开心,并且发现写书的作者离我们也不是那么的遥远。

所以家长也需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推动学生的阅读,提升他们的兴趣,拓展阅读过程的无限可能性,这样终身阅读的习惯和爱好就养成了。

犹太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小孩子在刚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或是刚满月的时候,家长让小孩子读圣经,然后在书上涂抹蜂蜜,小孩子一边读书,一边把蜂蜜舔掉,这是想告诉孩子们:读书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的确如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推动他们的潜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