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招待外国客人? | 菁美食

01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和威廉在长城脚下有了一间不大的农家院,也就引来了世界各地的、对长城热情有加的朋友们的光顾。他们一来,就小住两天,我作为家庭主妇用什么食物招待他们的呢?

就像我们家成员有着中英两种国籍一样,我们家人的饮食结构也是中西合璧。我给那些来这里看长城,听威廉讲长城故事的“老外”吃的喝的也就“入乡随俗”。 

一般来说,我家的早餐是西餐。 这是因为像馒头、粥和小菜这样的中式早餐不怎么受老外的欢迎。

首先他们没有喝粥(无论是白粥,还是菜肉的咸味粥)的习惯,如果真要喝就得加糖,当作饭后的甜品来食用。

因此,我给他们做的大早餐是英式的:煎培根(熏肉)、煎口蘑、煎奶酪鸡蛋饼、煎西红柿、烤吐司(全麦面包片),搭配新鲜的云南咖啡和英式早餐红茶。这种煎烤式的早餐看似简单,但要在同一时间段,做八件事,最后一起上桌并不容易。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趁热吃,还要考虑各种食物的口感:培根要酥、口蘑不出汤、鸡蛋饼蓬松、西红柿不塌陷、面包片要外焦里嫩……而且要求每项食物开始做的时间不同,但上桌的时间相当。因而,烹饪时间的控制和把握是个关键。

来我们家做客的西方人,最爱吃的中餐莫过于饺子。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食素,特别是女性,或是为了减肥、或是宗教信仰,再不就是对鸡鸭鱼肉的饲养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因而,我经常需要包荤素两样饺馅的饺子。荤的通常是猪肉、圆白菜、胡萝卜和葱姜蒜;素的一般用芹菜、胡萝卜、香菇、豆腐干和鸡蛋。即使是肉馅饺子,我不喜欢传统的加水打馅、使馅成团的方法,我采用的是菜和肉各占半边天。

02

中午和晚上除了可以吃饺子,一般的主食是大米饭。由于人们关注健康,我们也常用糙米和在白米饭里加小米的“二米饭”招待客人。配饭的菜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如果按照客人的喜欢程度排列的话,可能是这样一种状况:西红柿炒鸡蛋、宫爆鸡丁、鱼香肉丝、蒜苔肉丝、红烧茄子、蒜蓉菠菜……饭后也少不了按照西方习惯,来一点水果和糕点。

每当客人们离开时,都会客气地说:他们整个中国旅行的high light (亮点)第一是长城,第二就是我家的饭菜。有的甚至还言过其实地说:“比五星级酒店的饭菜还好吃!”,“你应当写一本菜谱!”云云。我真是有点受宠若惊。我时常琢磨,酒店的饭菜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做的家常便饭就真的有那么好吃吗?

一晃十七八年过去了,我也看出来一些门道。至少我现在可以用以下四点来诠释人们的“赞誉”了:

第一,中西荤素,搭配合理。 

一日三餐,缺一不可。我在早中晚三餐里,有中西;在中餐桌上,有荤素。这样客人可以各选所需,因为“总有一款适合你”嘛。

第二,饭菜不做贵的,食材只选鲜的。

孩子们上的学校,不是越贵的越好;同样,饭菜也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我发现,来我家的客人并不喜欢那些国人常用来招待贵宾的东西,比如龙虾、海参、鱿鱼、木耳、荠菜等这些“山珍海味”,特别不能吃动物内脏。而我只做他们知道的“大路货”。猪肉、鸡肉(鸡胸肉)、鱼肉(刺少的)、圆白菜、胡萝卜、葱姜蒜。

他们对生姜和大蒜情有独钟,认为这些调味品特别有益于健康。有的人怕吃蒜浑身会散发蒜味,就以蒜药片代替。

所以我特地推荐给他们一道菜”蒜苔肉丝“。首先介绍蒜苔和大蒜的”亲戚“关系:蒜苔是大蒜的“儿子”。这样一解释,他们立即心甘情愿地尝试,也就立马爱上了大蒜的下一代。

另外,食材的新鲜度也至关重要。我的办法是:能吃新鲜的,就不吃冰冻的;能买新鲜出炉的,就不购搁置几天的;有条件用保鲜短的,就不用保鲜长的。这样烹饪出来的食物不好吃也困难。

 第三,少盐、少油,不放味精。

有的客人告诉我,他们在酒店或街边的饭馆吃饭的时候,感觉比较油腻,有时特别“厚咸”,再就是每个菜的味道都一样,都有一股“化学”的味道。

我和威廉十几年前在西安居住时,我曾经上过几天烹饪学校,我学到的煎炒蒸炸等各种操盘手艺都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比如出锅前浇明油等等。当我用这些方法给威廉做饭时,他对我的批评毫不留情:什么不健康啦,高血压、心脏病啦。特别是他说他不能吃味精,一吃头就疼。从那以后,我家的饭菜就保持着清淡的“传统”,厨房里也就再没有出现过味精和鸡精一类的调味品。

 

第四,徒步+新鲜空气,使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

来家的客人,一两天的小住,少不了两三次的徒步活动,少则5-6公里,多到十几公里。气喘吁吁、汗水淋漓的山间运动,消耗掉了身体里多余的能量。特别是起个大早,在清新的空气里看日出,还没等回到院子里,肚子已经“咕咕叫”,“弹尽粮绝”,肠胃提意见了。人们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下、在繁忙工作的压力下,绝对不会有这样“食欲大增”的体验。

吴琪
文革后西北大学第一届大学生,主修历史。在政协当过干部、下海经商干过信托投资。1988年与英国长城学者威廉·林赛结婚之后,除了做全职太太之外,辅助丈夫组织NGO的长城环保活动、为威廉著作做翻译,同时做自由撰稿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